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布衣天子——明高皇帝朱元璋(4)

盡管朱標行事與朱元璋不相類似,因為是嫡長子,還是很得朱元璋喜愛。也許正是因為在朱元璋眼中,朱標顯得過于柔弱,他的文臣武將們才遭到兇狠的殺戮。朱元璋為了開導太子,曾拿來一根滿是棘刺的樹枝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就教訓說:“有棘刺的樹枝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么樣?”太子十分聰明,明白朱元璋之意,但并不以為然,委婉地勸諫父皇朱元璋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毖酝庵馐菫榫荒軞埍?。朱元璋十分惱怒,隨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這故事說明朱元璋坐上龍椅之后,把功臣視為棘刺。朱元璋深知:取天下要在馬背上,守天下要在馬下。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一統,用不著武臣,朱元璋為了子孫的安全,就要向他們開刀。

朱元璋對于選擇什么地方作首都,一直有些想法。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元璋要朱標去關中考察。朱元璋吩咐兒子:天下山川只有秦地號稱險固,你去看看那里的風俗人情,兼帶慰勞一下那里的父老子弟。

朱標出發后,朱元璋不放心,派人告訴朱標:你昨天渡江,雷聲忽然在東南方響起,像是為你作前導,這是威震的征兆。但是一旬以來久陰不雨,應該引起警惕,舉動宜謹慎,要嚴加防范,還要施仁布惠,以挽回天意。

朱標此行總算沒有出什么婁子,還向朱元璋獻上陜西地圖交差。然而,之后朱標就生病了。就是在病中,朱標還勉力寫了份奏章,陳說他對建都的看法。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標去世,朱元璋一番心血白費。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來說,這個打擊太大了!于是,朱元璋又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一切都要從頭來過,最令朱元璋擔憂的,是朱允炆的年齡太小了。

千秋功過

廢相分權,精明治國;大興冤獄,誅殺功臣

廢相分權,精明治國朱元璋很早就注意到占領區內的政權建設。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軍攻下太平后,即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設置了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領元帥事,召陶安參幕府事,李習為知府。第二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慶,他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稱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自領總省事,置僚佐,并在轄區內設置府、州、縣官,在江南建立了他領導下的政權系統。

其后,經過八年征戰,朱元璋的轄區進一步擴大,湖廣行省、江西行省也納入了朱元璋的版圖。因而,朱元璋又在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改稱為吳王,建立中書省,設置左、右丞相管理行政,左、右都督執掌軍政,御史大夫執掌監察。并于地方建置行中書省、府、州、縣等地方行政機構和主管地方軍事的行都督府,基本上確立了后來的明朝政權的組織規模。

建立明朝后,朱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舊制。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中書省下設六部,各部設尚書、侍郎。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書省是“百司綱領,總率郡屬?!狈彩卤叵取瓣P白”丞相,然后奏聞皇帝。行中書省總管一省民政、軍政和司法。

不久之后,朱元璋即發現丞相和行中書省的權力過大,決心加以改革。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廢行中書省,在全國陸續設置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同時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軍隊。

布政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從二品;左右參政,從三品;左右參議,從四品,均無定員。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主要責任為傳布朝廷命令、考核屬下官員和征收賦役。參政、參議分守各道,掌管糧儲、屯田、水利、撫民諸事。布政使司下又設府、縣二級地方政權,長官稱知府、知縣。

提刑按使司設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均無定員。按察使負責本省刑獄與監察。

都指揮使司,管轄本省衛所,負責軍務,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是省最高軍事長官。

都、布、按并稱三司。三司的設立,一方面使地方機構職權趨向專一化,從而加強了辦事效能;另一方面,由于三司地位平等,雖共掌一省政務,但互不統屬,分歸中央有關部門管轄,從而有效地達到了權力制衡,加強了中央集權。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朱元璋設通政使司,長官稱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納和封駁,稍奪中書省的“關白”之權。第二年,朱元璋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謀不軌”罪名殺左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拆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尚書執行皇帝命令,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

吏部下轄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清吏司。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勛、考課之政令,以甄選人才,贊天子治。

戶部下轄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云南十三清吏司。戶部尚書掌全國戶口、田賦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領所分兩京、直隸貢賦及諸司、衛所俸祿,邊鎮糧餉,并倉場鹽課、鈔關。

禮部下轄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尚書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之政令。

刑部下轄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尚書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復、關禁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領所分京府、直隸之刑名。

工部下轄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尚書掌天下百官、山澤之政令。

明以前歷代中央輔政體制是丞相制。其基本權力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決策權,一是行政執行權。丞相既“掌承天子”,直接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又“輔助萬機”,作為百司首腦,主持對決策的實施。朱元璋的廢相,對此結構作出了一大變更,行政執行權歸屬六部,決策權則全部收歸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

政治上集權的同時,朱元璋在軍事上也實行“分權制衡”。明初基本的軍事力量是衛所軍。衛所設有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衛所和在外都司。都督府所管僅是兵籍和軍政,不能直接統率軍隊。軍官的選授權在兵部,而軍隊的調遣和最高指揮權則在皇帝。打仗時,兵部奉旨調兵、任命總兵,發給印信。戰后,總兵官交還印信,士兵回歸原來衛所。這樣,兵部、都督府、總兵官都不能獨專軍權。

監察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明太祖朱元璋將它視為其政權的三大支柱之一。朱元璋即吳王位時便設置了御史臺,設左、右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以鄧愈、湯和為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朱元璋指出“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系于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已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

建國后,朱元璋即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監察機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罷御史臺。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置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岸加仿殞<m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陳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都察院下設浙江、河南、廣東、廣西、山東、北平、山西、陜西、湖廣、福建、江西、四川十二道監察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的職責為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軍隊行動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并且對御史臺出巡有具體要求,明代御史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職權行使,頗有雷厲風行之勢,并且權限范圍極廣,每一御史都有權對內外所有機構、官員進行彈劾,并直接對皇帝負責。

除都察院系統外,對應于中央六部,朱元璋還創立了擁有獨立監察權的六科給事中,六科即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科均設都給事中一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給事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六科職責為掌侍從,規柬、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給事中的創置,對于地位和職權都已提高的六部,起著鉗制的作用,同時也分解了都察院的監察權。都察院和六科之間有一定分工,但并不絕對。給事中同御史之間,亦可互相糾劾。

明代的司法機關較前代也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其中央司法機關的刑部、大理寺和擁有一定司法權的都察院與前代不同。明代,刑部掌審判,大理寺則一般不再掌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因審判歸刑部,事務性工作大增,因而刑部規模也相應擴大,由前代的四司擴充為十三清吏司,分別受理地方上訴案件,以及審核地方上的要案和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明代對罪犯的處罰分死、流、笞、刑、徙幾等,刑部有權處理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以后,須將罪犯連同案卷送大理寺復核。死刑案件必須奏請皇帝批準。刑部的審判和大理寺的復核均須接受都察院的監督。

大理寺為明代中央司法復審機關,設有大理寺卿一人,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所屬有司務廳和左、右二寺。案例審理完畢,凡未經大理寺復核者,諸司對罪犯均不得擅自發遣,否則即追究責任。

為保證案件審理無誤,明代中央還建立了“三法司”聯合審判制度。三法司即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凡遇有大獄重囚,均由三法司聯合審理,稱“三堂會審”。

地方司法機構,如府、縣一級仍與行政機關結合在一起,由知府、知縣等地方行政最高長官掌握轄區司法審判工作。省級則專設司法機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有權處理徙以下案件,徙以上重案就必須報送中央刑部審理。從司法審判系統看,明朝自縣、府、省以至中央刑部、三法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最高司法權則仍屬皇帝。

此外,明朝特設的廠、衛特務組織,雖然不是正式的司法機構,但也被皇帝特令兼管刑獄,賦予巡察偵緝、專理詔獄和審訊的權力。特務司法是明代司法獨具的特點。

斷章取義,大興文字獄朱元璋雖然明白治世用文的道理,但他對讀書人并不是沒有猜忌,朱元璋尤其對元朝遺臣常常持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態度。在朱元璋這個新皇帝和元朝的舊臣之間總是有種微妙的關系。

元朝的士大夫文化人,他們如果要出仕新朝,就是對元皇帝的背叛,按照封建禮儀,就像再嫁的婦人一樣失節;倘要守身不出,拒不應召,就是對新皇帝的蔑視,很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朱元璋既要他們忠貞,又要他們從命,這實在是強人所難。

危素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老臣。危素是元代翰林學士,精通史學。元朝滅亡后,被明朝政府繼續留用,在翰林院供職。當時也很受朱元璋器重,但是后來越來越受到猜忌。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危素應召到大內東閣,朱元璋聽到腳步聲,問道:“是誰?”危素回答:“老臣危素?!敝煸半S口說道:“我只道是文天祥。”危素感到羞辱,卻又無法反駁,只能跪在地上連連叩頭。

不久,朱元璋對這個年近七十的老翁再加羞辱。元順帝有一頭會舞蹈朝拜的馴象被送到南京。這一天,朱元璋朝會群臣,讓大象跳朝拜舞。大約是整個環境條件改變,這頭大象就是不跳,只是伏地不起,大有不事二主的氣概。朱元璋就成就了它的“忠義”之志,命人把它牽出去殺了。然后,拿來兩塊木牌,一塊寫著“危不如象”,一塊寫著“素不如象”,掛在危素的兩肩上。這幫御史大夫見皇帝如此,便一哄而上,紛紛上書,說危素是亡國之臣,不適合做皇帝的侍從。朱元璋便打發危素到和州,為元朝忠烈余闕去守廟。危素不久就因為羞憤而病死。

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心理,加上武臣對文臣的成見,終于導致了明朝一場非常嚴重的文字獄。

在武將看來,明朝的這份天下是他們在沙場征戰中用血肉換來的?;噬蠀s常在他們面前反復說,亂世用武,治世用文。武將們聽了心里非常不高興,心想:這些人在皇帝面前搖頭晃腦哼上幾句,就成了皇帝的座上賓。但是,不管是一般武將還是勛臣權貴,誰也不敢貿然在皇帝面前說什么。但是,他們仔細觀察著朱元璋的舉動,猜測著他的心理。

一天,朱元璋大宴群臣,并讓群臣當場做詩。大家正在冥思苦想做什么的時候,有一個武臣突然高聲說道:“我先來幾句。”于是念道:“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陽宮。大明日出明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比撼剂⒓疵靼祝@是皇帝特意安排的,于是都不敢再把自己的詩拿出來。這件事使武臣們很得意。他們漸漸明白了皇帝對文化人用盡管用,但并不信任。不管朝里的還是朝外的文臣,幾乎很少有人做官做的長的,常常是沒幾年,就被頻頻升降調換,不少人朝著紫袍,晚服囚衣。他們這批老兵舊將,盡管經常被訓斥,但高的成為皇親國戚,低的也能按時升遷,子孫世襲,祿位常在。勛臣們便嘗試著在皇帝面前講文臣的壞話。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的一天,幾個武臣又向朱元璋說道:“誠如皇上教誨的,亂世用武,治世用文。只是這些文人善于用文字罵人,不知不覺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

朱元璋心里一動,說道:“是嗎?”

武臣接著說:“當年張九四原本是禮重文人的。他請文臣給起個大號,文臣就給起了士誠這個名字。”

朱元璋說:“這個名字不是很好嗎?”

武臣們回答說:“《孟子》有‘士,誠小人也’這樣的話,豈不就是罵他張士誠是小人嗎?張九四一輩子蒙在鼓里,哪里知道上了這些讀書人的當?”

朱元璋命人取過《孟子》一查,果然有這句話,不覺把臉一沉,說道:“我知道了,你們去吧!”

朱元璋越想越覺得疑心,越想越覺得這些文臣們奸險狡詐。

朱元璋認為,越是文人寫的歌功頌德的文字,越是陷阱,越是不能大意。從此以后,朱元璋十分注意臣下的奏章表箋,仔細閱讀,并展開聯想,只從壞處琢磨。果然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和尚、盜賊之類的文字,好像都與自己有關,越疑心就越像背地里罵自己,就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好像是在損自己。加上許多文人持不合作的態度,更增加了朱元璋對一般文人利用文章反皇帝的疑心。朱元璋用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憑個人的文化素養來讀大臣的文章。只要有觸犯忌諱,不合他的意思的,便派錦衣衛把作者押來,殺頭泄憤,這就是朱元璋時代著名的文字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板桥市| 额尔古纳市| 拜城县| 新余市| 庆城县| 韩城市| 疏附县| 丹凤县| 砚山县| 日喀则市| 牡丹江市| 微山县| 广昌县| 尚志市| 大田县| 普陀区| 渭源县| 栾川县| 芜湖县| 灵石县| 益阳市| 雷州市| 浦东新区| 河北省| 天峻县| 渝中区| 集贤县| 滦南县| 防城港市| 五常市| 隆回县| 平舆县| 荃湾区| 武穴市| 临江市| 宝应县| 凤冈县| 清苑县| 上杭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