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布衣天子——明高皇帝朱元璋(2)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5537字
- 2014-11-24 13:20:14
征召賢士收羅人才的方法很多,征召是朱元璋初期常用的手段。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后,就征召了夏煜、孫炎、楊憲等十余人;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婺州,又征召儒士范祖干、葉儀、許元等十三人;次年,朱元璋克服處州之后,更征召耆儒宋濂、劉基、章溢、葉琛到應天,專門建了禮賢館招待他們。宋濂當上了江南等處儒學提舉,章溢、葉琛當營田僉事,劉基留在朱元璋身邊參預帷幄謀議,大致上能夠人盡其才。但是,最初所征召的這些人都是知名人士,至少是當?shù)氐闹耸浚疫@種征召并不是經(jīng)常性的。
不幾年,朱元璋就將它制度化了。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敕令中書省,要求各地官府選取民間俊秀且年齡在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干者,征召他們赴中書,與年老者共同使用。十年以后,年老者退休,而年少者已嫻熟于政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政務也就有人處理。敕令發(fā)布的第二年,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遣起居注吳林、魏觀等人求遺賢于四方。
再過三年,即明王朝建立之年,他又派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尋訪學問博洽、才德兼美之士。次年,朱元璋又要求征天下儒士、貢舉下第、山林隱逸及業(yè)農(nóng)而有志于仕者。
科舉考試就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即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就下令要設文武兩科取士,要求各地官府勸諭民間有才能者不要放棄學習,等待開舉考試。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要在當年八月特設科第,務必要選取經(jīng)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朱元璋還說,自己將親自出面考試,衡量應試者水平高下,分別任命他們擔任官職。
考試一共分三級,第一級鄉(xiāng)試,分別在直隸和各省布政司所在地舉行。直隸取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各取四十名,廣東、廣西各二十五名。考試得中者稱舉人。次年,各地舉人在應天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錄取一百二十人。考中的,再參加由朱元璋親自出題并主持的廷試。因為考試在奉天殿舉行,也稱殿試。殿試錄取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十七人、三甲八十人,分別賜進士、同進士出身。考中名單的在午門外張掛黃榜公布,并在中書省賜宴。明代第一次殿試狀元為吳伯憲,授禮部員外郎,狀元以下的也都分別授官。
按照朱元璋與劉基的設計,明代科舉取士,只用四書五經(jīng)命題,文章體例大略仿照宋代經(jīng)義,而且是以古人語氣來寫,要寫成對偶句式,稱為八股,或者照當時的說法叫做制義。
此時天下初定,朱元璋命令各省連考三年。朱元璋還以各地官員缺少很多為由,要求各地舉人都免去會試,直接到應天聽候選官。這一階段中,朱元璋擢拔了不少年少俊異者,如張唯、王輝等為翰林院編修,蕭韶為秘書監(jiān)直長,待遇十分優(yōu)厚。
這樣,明初一段時間里,薦舉和科舉并行不悖。似乎科舉還有逐步取代薦舉的傾向。
然而,到了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發(fā)現(xiàn),這時科舉考試所取的士人,大多為后生少年,考察他們的文詞,好像還可以;等到試用時,能以所學實際應用到處理政事者就很少了,而且情況還相當嚴重。于是,朱元璋嚴詞批評并決定從當年起暫時停止科舉,要求各地官府改為察舉賢才。此后十余年中,人才的選拔主要靠兩條途徑,一是薦舉民間人士,一是從現(xiàn)成的吏員中選拔。朱元璋規(guī)定,舉薦的人才要以德行為本,才能次之;舉薦的名目有聰明正直、賢良方正、教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被推舉出來的,要送往京師。而各省的貢生也是通過太學進行推薦。
當時的大小臣工都可以推舉人才,而征召所得者,往往又推舉了其他人才。所以不少居住在深山老林、窮鄉(xiāng)僻壤的人才,都被征召到應天,由布衣而當上大官的不乏其人。耆儒鮑恂、余詮、全思誠、張長年等人,都以九十多歲的高齡到達京師,當上文華殿大學士。儒士王本、趙民望、吳源等四人特置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賢良郭有道,秀才范敏、曾泰,稅戶人才鄭沂,儒士趙煮等升到尚書。儒士張子源、張宗德也升到侍郎。其余當上副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國子監(jiān)祭酒的,或者在地方上當布政使的還有許多。吏部上報朱元璋各方薦舉應當擔任官職的,有時多至3700人,少的也有1900人。當時規(guī)定,經(jīng)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都要送到應天,六十以上七十以下的安置在翰林院以備顧問,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分派到六部和各布政司、按察司任職。
這種征召辟舉的方法,歷史上也曾有過,并非朱元璋的發(fā)明。但是朱元璋也有獨創(chuàng),就是不光征召飽學之士,還征召富民。
朱元璋不滿孟子重農(nóng)輕君的思想,但對他“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的說法卻很贊同,下令戶部征用富民。戶部據(jù)此進呈了一份一萬七千余戶富民名單,包括浙江等九個布政司和應天十八府州中所有擁有七頃田以上者。朱元璋分批召見,只要奏對合乎朱元璋心意,馬上就可以得到美差。
明初選官不居一格。朱元璋說過:資格這樣的東西只為尋常人而設,假使是賢材,怎么能夠拘泥常例。于是,會稽的地方一個俗名叫郭傳的和尚,受到宋濂的賞識和推薦,后來當上了湖廣布政使參政。山西繁峙縣一個小小的主簿虞文采,上書揭露山西行省和按察司官吏事多不法,被擢升為大同知府。
不拘一格者還包括元代官吏,在朱元璋看來,這些人有行政經(jīng)驗,可以省去歷練的過程。這里面甚至包括罪官。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下詔選取在鳳陽屯田的罪官中年四十以上有才者重新錄用,對四十以下已經(jīng)宥免的也給以復用。后來的禮部尚書呂本、四川按察使班用吉、湖廣右布政使徐鋒,都是罪官重新起復的。
然而,這種辦法還是有浮濫的毛病。此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開了殺戒,大批官員掉了腦袋,從中央到地方,各衙門缺額很多,急需補充人員。不得已之下,朱元璋還是回到科舉一途。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恢復科舉考試。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禮部又定《科舉成式》,頒行各省,定為永制。此時的科舉與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時相比,最大不同在于:第一,取消了鄉(xiāng)會試以后復考騎、射、書、算、律五事,只注重經(jīng)義。而且,所考經(jīng)典都要根據(jù)古疏,“文辭增而實廢”,由此開始了科舉由實用向空疏的轉(zhuǎn)變。第二,所取的一甲進士為翰林院修撰,二甲也有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的。進士進入翰林院自此開始。他們與在承敕監(jiān)等近侍衙門的,都稱為庶吉士。其余分配在六部、都察院、理政司、大理寺的仍稱為進士,或者稱觀政進士。之所以稱為“觀政進士”,是因為朱元璋認為,他們不熟悉政務,應該好好地對待他們,讓他們觀政于各個衙門,并發(fā)給他們相應的俸祿。等這些人熟悉政事之后再提升他們。第三,從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開始,明王朝頒布文字格式,進一步窒固應試者的思想,明朝科舉制度的不利由此更加蔓延開來。
中外交流
帝國皇帝與外國人的交往
國家是一個完整的肌體。國家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都是這個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相互配合和彼此協(xié)調(diào)的。外交是內(nèi)政的繼續(xù)。明初,國內(nèi)需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以利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因而“休養(yǎng)生息”的治國方針延續(xù)了將近七十年;對外,明朝同樣需要保持一個和平友好的關系,以利于國內(nèi)的政治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國內(nèi)加快發(fā)展經(jīng)濟。如果不解決戰(zhàn)亂后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的穩(wěn)定,明朝的江山就不可能得到鞏固,就要像元朝一樣迅速瓦解。朱元璋之所以成為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正是由于他在決定政策上,能夠順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人民群眾長期從事農(nóng)、林、牧、副、漁所取得的豐富經(jīng)驗和積累的生產(chǎn)技術(shù)知識,加上地大物博的優(yōu)越條件和充裕的勞動力,使自給自足的農(nóng)村經(jīng)濟,能夠波浪式地前進。在歷史上,中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既有衰退時期,也有興旺時期。經(jīng)過元末大亂之后,明初面臨著生產(chǎn)衰退的局面,農(nóng)業(yè)人口、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和耕地面積都有所減退。但是,當國家一旦采取安定人心、調(diào)整生產(chǎn)關系及一系列養(yǎng)民恤民的政策,順天時,盡地利,把廣大農(nóng)民引向精耕細作、開辟荒地、疏通水利的生產(chǎn)軌道上去,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就有可能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像明朝這樣一個大國,要解決亂后人民的吃穿問題,沒有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世界提供什么物質(zhì)援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更沒有必要通過對外軍事擴張或武力征服的手段,來達到掠奪別國的財富。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遣沈秩出使渤泥國時,就對渤泥國王馬哈沙謨明白表示:明朝“皇帝富有四海,豈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稱番,一視無外耳”。明朝政府的愿望,是要同鄰國建立友好關系,并無物質(zhì)上的要求。
設立正式外交機構(gòu)在明朝中央政府機構(gòu)中,專門設立了掌管出使外國的行人司。這個機構(gòu)最初設于明太祖國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下設行人一名,官階九品,左右行人各一名,從九品。不久,又將行人改為司正,左右行人改為左右司副,增設行人345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調(diào)整各司品秩,升行人司為正七品衙門。明朝的皇帝對行人司的工作十分重視,洪武大帝朱元璋曾專門傳諭行人司各官:“凡為使臣,受命而出,四方之所瞻視,不可不謹。孔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爾等當服膺是命言。縱情肆欲,假使命而作威作福,虐害下人,為專朝延之辱矣。自今或捧制書,或奉命出使,或催督庶務,所在官吏淑慝,軍民體戚,一一咨詢,還日以聞,庶不負爾職也。”(《明太祖實錄》卷一三八)
明朝皇帝一開始就自認為周邊乃至更遠的國家都是自己的藩屬國。對于它們,明朝政府是具有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而這種統(tǒng)治權(quán)的表現(xiàn)則是由朝廷給其國王印綏冊詔,授大明歷法。藩屬定期向明朝納貢以表其忠心向忱。剩下的就該是明朝政權(quán)作為天朝大國所要履行的庇護之責了。
基于這種認識,從朱元璋開始,明代歷朝皇帝都對所謂的“藩屬國”表現(xiàn)出眷眷柔情。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開列了十五不征夷國。這十五國大部分在東南部,計有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邏、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謚亨、白花、三佛齊、浡泥,并將這一方針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朱元璋在圣諭中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zhàn)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皇明祖訓》“箴戒章”)
這種不許用兵海外的友好舉措,無疑對發(fā)展中外關系大有好處。不以強凌弱,消除了各國對中國皇帝的恐懼心理。十五不征夷國政治方略的確定,加之不斷的遣使宣慰,在海外各國樹立起了明朝皇帝寬厚仁和的良好形象。
宣慰四方明王朝建立伊始,便非常重視與周邊各國的交往。洪武大帝朱元璋多次派使臣赴西域、波斯、東南亞各國宣慰,在洪武年間,明政府對亞非國家派出的使節(jié)大約有57次,講明明之對外政策,勸其來貢,使被元末動亂隔斷的中外交通重新恢復。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給安南的詔書中,就表明洪武新朝“方與遠邇相安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次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又派遣使臣赴高麗、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宣告遣使的目的:“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民各安其所。又慮諸番僻在遠方,未悉朕意,故遣使者往諭,咸使周知。”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派呂宗俊等赴暹羅,派趙述赴三佛齊,派張敬之往浡泥,派郭征到真臘等國。朝鮮是同中國關系最密切的友好之邦。早在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廷就贈送該國《六經(jīng)》、《四書》、《漢書》、《通鑒》等經(jīng)史圖籍,這是文化上的交流,并告其國王要行政令、筑城郭、修武備、重農(nóng)耕。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高麗要求派遣留學生入明朝太學讀書,朱元璋說:“入學固美事,但涉海遠,不欲者勿強。”既表明歡迎的態(tài)度,也指出外國人士學習漢族文化,要出于自愿,不能勉強。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給暹羅國王的詔書中,對該國多次派使者來華深為贊賞,稱贊國王哆羅祿的內(nèi)外政策為“內(nèi)修齊家之道,外造睦鄰之方”,必定能使國家“永為多福”。
當時,明朝不僅與鄰國友好相處,對鄰國之間的矛盾和武裝沖突,也希望能以和平方式得到解決。例如中越兩國人民,在歷史上有悠久的傳統(tǒng)友誼。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遣官攜帶《大統(tǒng)歷》及文綺、紗羅等贈送占城。次年,朱元璋又遣使往祀其山川,表示對鄰國的尊重。同時,安南也跟明朝互通使節(jié),并約定三年一朝,“且定使者毋過三四人,貢物毋厚。”意思是明朝政府但愿與鄰國保持友好關系,在禮節(jié)上應當從簡。洪明太祖武四年(公元1371年),安南與占城發(fā)生戰(zhàn)爭,占城王要求明朝援助武器,明廷答復說:占城與安南都是明朝的友好鄰邦,希望雙方和平相處,即日罷兵。明朝不肯援助武器的主要理由是:正當“兩國互構(gòu),而賜占城,是助爾相攻,甚非安撫之義”。明朝政府出發(fā)點是希望雙方早日停止戰(zhàn)斗。一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占城國使者來華時,朱元璋還一再致意,希望占城能真正同安南修好。朱元璋給占城和安南雙方的書信中,表明明朝的和平友好態(tài)度。朱元璋說:“占城上言,安南出兵,連年侵境。朕未知實否。今為爾兩國言之:和睦鄰境,乃保國善道。各守其封疆,各安其人民。……若各不安分,構(gòu)怨交兵,縱其君長身雖無損,害及生民,又何利乎·”
又如,琉球群島上的琉球國,三王(山北王、山南王、中山王)互相攻伐。朱元璋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致書三王,勸其罷兵息爭。書中說:“邇使者自海中歸云,琉球三王互爭,于農(nóng)業(yè)少廢,人命頗傷。朕聞之不勝憐憫。今因使往復琉球,特諭王體上帝好生,息征戰(zhàn)而育下民,可乎·”語氣是和平的、說理的,坦率地表明作為友好鄰國的誠心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