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之所以稱為風險,就是因為未來的結果,具有不確定的因素。所有具有高報酬的投資皆具有高風險。正是因為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從而使得冒險者獲得因承擔風險而得到的報酬。但投資者的目的是獲得高的報酬,理財的成功之解就在于能夠掌握高報酬率,并能管理隨之而來的風險。
什么是風險
風險就是一種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風險可以通過識別、分析,來應對管理。風險可以從一般引起的原因,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影響的方面,造成的損失(換算為金錢)幾方面進行分析。風險的期望值為可能性與損失的乘積。
風險就是危險發生的意外性和不確定性,包括損失發生與否及損失程度大小的不確定性。風險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地震、火災、洪水等自然風險;雇員的惡意行為、不良企圖等道德風險;疏忽大意、重大過失等人為風險;供求關系變化、價格上漲等市場風險,此外還有技術風險、政治風險等等。
“風險”這個詞來源模糊,充滿爭議。據考證,這個詞來自意大利語的risque,是在早期的航海貿易和保險業中出現的。在老的用法中,風險被理解為客觀的危險,體現為自然現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風暴等事件;而這個詞的現代意思已經不是最初的“遇到危險”,而是“遇到破壞或損失的機會或危險”。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風險這個概念與人類的決策和行動的后果聯系更加緊密,并被視為對待影響個人和群體的事件的特定方式。
從近代保險業產生以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風險研究出現了大量的文獻,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諸多學科。塞爾頓·科里姆斯基與多米尼克·古爾丁說,對風險的研究一度只局限在學術團體和保險業狹小的領域,但現在已經在公共政策需求的推動下發展起來,迅速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這些學科從各自的角度,對風險進行了定義。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統計學、精算學、保險學等學科把風險定義為一件事件造成破壞或傷害的可能性或概率。通用的公式是風險(R)=傷害的程度(H)×發生的可能性(P)。這個定義帶有明顯的經濟學色彩,采用的是成本——收益的邏輯,但有意思的是,人們通常只從傷害的可能性角度來了解“風險”,因此忽視了風險所帶有的潛在收益。
從風險角度看理財
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種類繁多,對于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往往只注意到預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視了產品中蘊藏的風險因素。但是收益率和風險是一對矛盾,一般而言,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兩者呈正比例關系,只不過要發現產品中的風險點,需要投資者熟悉相關金融知識,而這往往是大眾投資者所欠缺的。
很多金融機構在推介投資產品的時候,也往往將風險隱藏起來,總是把收益描繪得很好。其實理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下盡量降低風險,或者在相同風險程度下盡量提高收益率。因此認清理財產品的風險,按照自身可接受的風險水平進行合理選擇是做好理財的關鍵之一。
第一類:低風險程度的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和國債由于有銀行信用和國家信用作保證,具有最低的風險水平,同時收益率也較低,投資者保持一定比例的銀行存款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滿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時機購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第二類:較低風險的理財產品
主要為各種貨幣市場基金或偏債型基金,這類產品投資于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這兩個市場本身就具有低風險和低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由基金經理進行的專業化、分散性投資,使其風險進一步降低。
第三類: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
信托類理財產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資者募集資金,提供專家理財、獨立管理,投資者自擔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這類產品投資者要注意分析募集資金的投向,還款來源是否可靠,擔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譽。
外匯結構性存款,作為金融工程的創新產品,通常是幾個金融產品的組合,如外匯存款附加期權的組合,這類產品通常是有一個收益率區間,投資者要承擔收益率變動的風險。
偏股型基金,是由基金公司募集資金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投向股市,以期獲得較高收益率的一類產品,由于股市本身的高風險性質,這類產品風險也相對較高,本金也有遭受損失的可能。
第四類: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股票、期權、黃金、藝術品等投資項目,由于市場本身的高風險特征,投資者需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投資經驗和敏銳的判斷分析能力才能在這類市場上取得成功。
投資者可從兩方面分析自身可承受風險水平
1.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可依年齡、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及穩定性、家庭負擔、置產狀況、家庭負擔、置產狀況、投資經驗與知識估算出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2.風險承受態度即風險偏好。可以按照自身對本金損失可容忍的損失幅度及其他心理測驗估算出來。
總之,投資者在進行理財前應先評估自身的可承受風險水平,并深入了解準備投資的產品,對于不熟悉的產品可向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進行咨詢,避免片面追求理財的高收益率。
風險的種類
所謂風險,是指遭受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就證券投資而言,風險就是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從風險的定義來看,證券投資風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損失;另一種是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購買力的可能性損失。
在多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都有可能遭受損失。對于股票持有者來說,發行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而出現虧損時,或者沒有取得預期的投資效果時,持有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其分派收益就會減少,有時甚至無利潤可分,投資者根本就得不到任何股息;投資者在購買了某一公司的股票以后,由于某種政治的或經濟的因素影響,大多數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未來前景持悲觀態度,此時,因大批量的拋售,該公司的股票價格直線下跌,投資者也不得不在低價位上脫手,這樣,投資者高價買進、低價賣出,本金因此遭受損失。對于債券投資者來說,債券發行者在出售債券時已確定了債券的利息,并承諾到期還本付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債券發行者都能按規定的程序履行債務。一旦債務發行者陷入財務困境,或者經營不善,而不能按規定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甚至完全喪失清償能力時,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就必然會遭受損失。
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購買力損失,主要來自于通貨膨脹。在物價大幅度上漲、出現通貨膨脹時,盡管投資者的名義收益和本金不變,或者有所上升,但是只要收益的增長幅度小于物價的上升幅度,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的購買力就會下降,通貨膨脹侵蝕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
從風險產生的根源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可以區分為企業風險、貨幣市場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和購買力風險。
從風險與收益的關系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可分為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兩種。
市場風險
是指與整個市場波動相聯系的風險,它是由影響所有同類證券價格的因素所導致的證券收益的變化。經濟、政治、利率、通貨膨脹等都是導致市場風險的原因。市場風險包括購買力風險、市場價格風險和貨幣市場等。
非市場風險
是指與整個市場波動無關的風險,它是某一企業或某一個行業特有的那部分風險。例如,管理能力、勞工問題、消費者偏好變化等對于證券收益的影響。非市場風險包括企業風險等。
具有較高市場風險的行業,如基礎行業、原材料行業等,它們的銷售、利潤和證券價格與經濟活動和證券市場情況相聯系。具有較高非市場風險的行業,是生產非耐用消費品的行業,如公用事業,通訊行業和食品行業等。
由于市場風險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相聯系,因此,無論投資者如何分散投資資金都無法消除和避免這一部分風險;非市場風險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無關,投資者可以通過投資分散化來消除這部分風險。不僅如此,市場風險與投資收益呈正相關關系。投資者承擔較高的市場風險可以獲得與之相適應的較高的非市場風險并不能得到的收益補償。
在西方現代金融資產組合理論中,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劃分方法得到了相當廣泛地采用。為了更清楚地識別這兩種風險的差異,下表列出了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定義、特征和包含的風險種類。
市場風險和非市場風險的比較
風險的成因
證券市場中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風險歸納起來不外兩大類:一類是外部客觀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另一類是由投資者本人的主觀因素所造成的風險。
外部客觀因素所帶來的風險有:
利率風險
這是指利率變動,出現貨幣供給量變化,從而導致證券需求變化而導致證券價格變動的一種風險。利率下調,人們覺得存銀行不合算,就會把錢拿出來買證券,從而造成買證券者增多、證券價格便會隨之上升;相反,利率上調,人們覺得存銀行合算,買證券的人隨之減少,價格也隨之下跌。在西方發達國家,利率變動頻繁,因利率下降引起股價上升或因利率上調引起股價下跌的利率風險也就較大;而有些國家,利率較少變動,因利率變化所引起的風險也相應較低,人們承擔這種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也較差。例如1988年8、9月間,我國銀行利率上調,對一些原來買債券的人來說,當初購買時就是因為看中債券比銀行利率高,有的好不容易才通過各種關系購得,這時,債券回報率反比銀行利率的回報率下降了,而且還不能“保值”,故有不少債券投資者向銀行、發行債券的企業以及新聞媒介呼吁,要求調高債券利率。實際上,這正是他們缺乏投資常識,不知道買證券還會遇上利率風險的一種反映。
物價風險
也稱通貨膨脹風險,指的是物價變動影響證券價格變動的一種風險。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重要物品(如電、煤、油等)價格的變動,從而影響大部分產品的成本和收益;另一種是那個物價指數的變動。一般來說,在物價指數上漲時,貨幣貶值,人們會覺得買債券吃虧了,而引起債券價格下降,1988年搶購風時100元面值的國庫券以七八十元的價格拋出,就是受此影響。但是,股票卻是一種保值手段,因為擁有企業資產的象征,物價上漲時企業資產也會隨之增值,因此,物價上漲也常常引起股價上漲。另一方面,物價上漲,特別是煤、電、油的價格上漲,使企業成本增加,這時投資股票也不免會有風險。不過總的來說,物價上漲,債券價格下跌,股市則會興旺。
市場風險
這是指證券市場本身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引起證券價格變動的風險。
證券市場瞬息萬變,直接影響供求關系,包括政治局勢動蕩、貨幣供應緊縮、政府干預金融市場,投資大眾心理波動以及大投機者興風作浪等,都可以使證券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就拿上海股市來說,1991年6月前疲跌不振,持股人眼看自己手中的股票價值不但沒有增加,股票反而跌進票面以下,對股市毫無興趣,泄氣之至;擁有資金者面對行情持續處于跌勢,也不愿貿然進場,造成進出均少,盡管上市股票不過區區幾千萬元,仍是供過于求。7月以后,在外地投資者的影響下,加之浦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興奮作用,上海股市大振,大眾心理起了根本變化,幾千萬元股票變得大大供不應求。對這樣畸冷畸熱的股市,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在意料之外,因為其中有許多無法預測的偶然因素。換言之,投資者若在6月投資股市,盡管價格很低,卻會碰到許多難以意料的風險,正因為風險大,獲利機會也高。6月投資的人,到10月,股價就翻了兩番。
企業風險
指上市企業因為行業競爭、市場需求、原材料供給、成本費用的變化,以及管理等因素影響企業業績所造成的風險。企業風險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營業風險,這里有市場上某種產品飽和滯銷的因素,也有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是某一行業或產業受到限制。例如為防治污染,有污染性的企業或因此關門,或則遷移,或則必須花極大費用去整治污染,從而造成企業利潤大大下降甚至虧損。二是財務風險,指的是企業財務狀況不良,包括財務管理不當,規劃不善,擴充過失等,從而造成不應有的營業損失和資本損失。一個企業若發生營業性風險尚可調整方向,若遇財務風險,有時在其會計報告中會用不屬實的財務數據來欺瞞股東,誤導投資人,當財務報告中突然出現大額營業外收入或非常利益所得,看起來公司獲利大為增加時,需特別引起注意,這很可能是一種假象,投資者一定要謹慎對待。
投資風險若按風險影響的范圍來說,可分為社會公共風險和個別風險,上述利率風險、物價風險、市場風險均屬公共風險,企業風險則是一種個別風險。同樣,因投資者本人主觀因素造成的風險,也屬于個別風險之列,包括盲目跟風、不必要的恐慌、貪得無厭、錯誤估計形勢、錯過買賣時機、像賭徒一樣迷戀股市等等。其中盲目跟風和貪得無厭更是會將投資者置于死地的兩種常見風險。
盲目跟風常常與不必要的恐慌聯系在一起,成為大投機者操縱股市的犧牲品。一些大投機者往往利用市場心理,把股市炒熱,把股價抬高,使一般投資者以為有利可圖,緊追上去,你追我漲一直把股價逼上頂峰;這時投機者又把價位急劇拉下,一般投資者不明就里,在恐懼心理下,又只好盲目跟進,不問情由,競相拋售,從而使股價跌得更慘。這種因盲目跟風而助長起來的大起大落常常讓投資者跌得暈頭轉向,投機者則從中大獲其利。
貪得無厭則跟賭博心理聯系在一起。這種人在股市中獲利后,多半會被勝利沖昏頭腦,像賭棍一樣頻頻加注,直到輸個精光為止。反過來,假如在股市中失利,他們常不惜背水一戰,把資金全部投在股票上,孤注一擲。毫無疑問,這種人多半會落得傾家蕩產的下場。
風險的度量與回避
從風險的定義來看,證券投資的風險是在證券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風險衡量就是要準確地計算投資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大小。
風險的度量
一般來講,有三種方法可以衡量證券投資的風險。
1.第一種方法是計算證券投資收益低于其期望收益的概率。
假設,某種證券的期望收益為10%,但是,投資該證券取得10%和10%以上收益的概率為30%,那么,該證券的投資風險為70%,或者表示為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