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案例】張一一被老家打來的電話驚醒,電話那頭傳來急切的聲音:你上次買的那些基金跌了,快點賣啊!這條信息從2月以來的大盤急跌開始,經過張一一母親的圈子消化了一番之后,驚擾了他的清晨美夢。時間倒退回去四周,張一一的母親還在得意地宣揚自己的先見之明:你看,都是在我買了以后,隔壁的王家媽媽才去買的,現在銀行里到處都是買基金的人。盡管母親對基金還沒有超過“雞精”的認識,甚至不知道導致張一一父親在2003年虧本的也是這個叫“基金”的玩意。2006年巨大的財富效應口口相傳于民間,遠在長江中下游的南部小鎮也開始沸騰,張一一的母親始終把基金當作她最熟悉的金融產品——存款,在老人家看來,這是一個沒有存期、比銀行利息多得多的活期。
金融產品比世界上任何一種商品都奇特,這種“莫衷一是”的特質讓張一一想起了20世紀90年代初物質匱乏的日子。張一一的母親就是這么挑選電冰箱的,在倉庫里堆著不知道牌子的冰箱,外面罩著厚厚的包裝紙板,因為不能拆開,只能找經驗豐富的師傅判斷紙盒來找電機性能稍好的冰箱——最好產自日本。
從這一點看來,基金就像是包裝盒里的冰箱,在拆開之前,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壓縮機的產地,但不同之處是,你可以在用了半載之后買一臺穩壓器以防止冰箱跳閘,但基金的“穩壓器”在哪里?
包裝紙下的基金
2006年的基金是怎么賺到錢的?這個問題被回答了無數次,專家的智慧、2005年底的方向把握、對宏觀經濟的洞悉等等。局內人避開了這些“花哨”的修飾詞,他們的回答簡單而有力——甚至有些瞠目:倉位。
“很簡單,在2006年的市場,誰敢滿倉誰就贏了”,這位局內人繼續說:“從數據上看更明顯,40%倉位的不如60%倉位的基金,60%倉位的基金做得不如80%倉位的。你能說保持60%不好嗎?從專業角度,這部分基金可能更謹慎一些,萬一大盤不是單邊上漲,可能倉位高的基金就要冒很大的風險。但結果就是結果!2006年市場只有上漲,投資者只認表現最好的,個中風險控制的細節等等,沒有人關心。”
無奈,有多無奈?
那些以月、以季度、以半年甚至以一年為周期的基金考評制度,多多少少有些殘酷。考核基金經理的不僅僅是基金公司,還有投資者。在基金公司面臨生存壓力時,投資者的評價周期會大大影響基金公司的決策。畢竟在面臨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時,少有什么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所以,如果一個基金經理投資了茅臺,而恰恰這個基金公司的考核體系是3個月或半年,那么,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里,很榮幸的,這個基金經理有兩次休長假去三亞曬太陽的機會。
“其實一個基金經理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同類基金保持一致。如果大家的股票倉位很高,你最好也把倉位頂高;如果大家都買某只股票,你最好也去配置一點兒。這樣做,當你犯錯誤時,大家都在犯錯;當你的基金凈值下跌時,其他的基金也在跌,所以,沒有風險。而和別的基金保持差異,作為基金經理是需要勇氣去承擔責任的”,一位基金經理坦誠得令人敬佩。
投資者的未來
杰里米·西格爾在他熱銷的新書扉頁就表明了態度:投資者的未來是光明的。
顯然,這并沒有得到摩根斯坦利太區前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認同,他像上頜牙根的齲齒一樣,總是在投資者異常興奮得大嚼時跳出來刺激神經,他說:“開放式基金雖然在中國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不過它在國際上的實踐并不成功。開放式基金收益率與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密切相關,從它的歷史經驗和國際表現來看,其收益率通常還不如股市的整體收益率。”
局內人對謝氏的看法表示理解,雖然有失偏頗,但公募基金的局限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基金經理對“價值投資”的追求和熱情。
看不懂的局外人,看不清的風險
對于同一家基金,張一一的母親看到的可能是:這家基金公司曾經在兒子工作的北京二環路上做過廣告,巨幅的那種,當然有實力!而且偶然去參加過一次基金經理講座,雖然當時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挺不好懂,不過那個基金經理把臉刮得很干凈,透著俊朗,絕對的專業人士。這種印象在銀行客戶經理的介紹中又加深了一層:這是一家老基金公司,有豐富的經驗和齊全的產品線,特別是某幾只債券型基金,做得相當不錯。
但局內人說:我絕對不會碰這家公司的任何產品!里面烏七八糟的,可能有老鼠倉、捧角兒等等不規范的行為。
把時間回調幾年,在基金行業剛剛發展時,類似的傳聞不絕于耳,局外的投資人只能依靠偶爾的媒體曝光來觀測自己的權益是不是受到侵害。
價值投資說說而已?
我們已經聽慣了“長期投資”的思路,幾乎每一個基金公司都會宣誓似的表達“價值”與“長期”的取向。但總會有一些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基金陽奉陰違。
有關資料顯示,在2004年底基金持倉最多的10只股票中,中國聯通、上海汽車、招商銀行、寶鋼股份等名列前茅。在多家基金的眼中,這些股票是具有“價值”的藍籌股,他們聲稱將“長期持有”。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2005年的第一季度,它們的身價已經由基金經理眼中的“金礦”變成了一堆“石頭”:××××股票成為基金減倉量最大的股票,合計減持量達到6.57億股,減持幅度超過44%。
種種跡象讓人懷疑,某些基金投資究竟是“價值投資”,還是類似以前券商的“莊家做股”?
花花轎子人抬人
局內人透露,有一些一直能維持高凈值的基金,其中也大有奧妙。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樹立自己所謂的業績“標桿”,通過旗下幾只基金一起為某只基金“抬轎子”。
另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可以在“分紅”上看出端倪。
基金分紅能為投資人帶來即得收益,也使投資人能夠將收益進行適當再分配,確保較為穩健的收益性。但是,國內一些基金公司為了賣出更多的新基金份額,宣稱自己基金的分紅次數如何多、收益如何高。
分析市場不難發現,這些“分紅”大部分具有“虛胖”嫌疑,或是分紅少次數多,或是在發行新基金時對公司旗下的老基金進行分紅。這些收益無非是基金持有者本來就該得到的利潤,卻被冠以各種名號。
在某基金公司總經理看來,基金分紅不僅誤導投資人以分紅次數多少來衡量基金好壞,也使得基金公司為了保持分紅需要的現金,在投資中不敢進行較為充足而長期的投資,為保持較高的流動性而犧牲長期的收益,同時也使得投資人不能獲取更長時間的復利收益,即所謂“利滾利”。舉例而言,以10萬元資金投資年收益為18%的基金,如果連續投資4年,10萬就變成20萬;20萬繼續投資,4年后變成40萬,依此類推,10萬資金不到20年就竄到150多萬。與此相對,如果將18%的收益每年都分紅,20年后,10萬元只能變成46萬。這個差異表明,頻繁分紅的受害者是基金持有人。
基金不是拿來炒的
不少投資者習慣將基金當作股票來“炒”,在凈值下跌的時候申購,在凈值上漲的時候贖回。對此,某基金經理表示: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截至2006年6月8日,長城基金首只平衡型基金——長城久恒基金累計凈值1.515元,實現分紅9次,每份基金單位共分配0.29元,分紅收益率高達29%,分紅后基金凈值依然保持在1.225元。
該基金經理表示,堅持高分紅既是為了方便廣大基金持有人,為持有人節省贖回和申購的交易成本,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同時也可以使基金持倉不斷更新,保持活力和后勁,“更為重要的是,要向基金持有人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基金是一種很好的理財工具,而不應該像‘炒股票’那樣‘炒基金’”。
國內理財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涵蓋多個層次的多種理財方式可供投資者選擇,包括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國債、平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及自己投資股票等。以上幾種理財方式中,收益率和風險都是遞增的,其中自己投資股票的收益率可能是最高的,但同時面臨的風險卻是最大的,而且需要投資者自己動手,投入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而基金屬于專家理財,利用基金經理的專業優勢,投資者即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無需勞力費神獲得較高的收益水平。美國證券市場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20年中,共同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達到了12%。
而現在出現了一個較為奇怪的現象,一些投資者將基金當作股票來“炒”,在凈值下跌的時候申購,在凈值上漲的時候贖回。但部分投資者由于沒有踏準節拍,不僅沒有分享到基金的收益,甚至還可能虧了不少。一些經理人表示,投資者的這種心態可以理解。此前,基金凈值跟隨大市齊漲齊跌的情況十分普遍,很多投資者都沉不住氣了。
這種情況的癥結之一是股權分置問題,由此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導致了基金凈值與大市齊漲齊跌。而股權分置問題得到解決以后,系統性矛盾就能得到解決,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上市公司的質量得到提升,基金經理將有更多發掘優質上市公司的機會。始于2000年7月的熊市已經于2005年6月結束,中國的經濟將在2025年以前保持穩定快速增長,中國股市已經具備了長期投資的土壤。
建議投資者買基金應該抱有買商鋪一樣的態度。投資者買了商鋪以后,只要具有穩定的租金收入,即使商鋪的價格漲了,投資者也不會輕易將其轉讓;作為一種理想的理財工具,基金也一樣可以給持有人帶來持續的現金流,投資者又何必頻繁的申購贖回呢?當然,這對基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能讓凈值波動過大,另一方面要有持續穩定的分紅,只有這樣,才能借此扭轉部分持有人對基金的看法,真正將基金作為一種優秀的理財工具來看待,而非拿來當股票那樣“炒基金”。
另外,投資者應該合理配置自己的金融資產。假如某投資者有10萬元金融資產,那他可以將1萬元存在銀行,1萬元購買國債,1萬元購買貨幣市場基金,1萬元用于投資股票,剩下6萬元用于購買平衡型或者股票型基金。但不能將所有的6萬元都投資于一只基金,而應該多買一些基金,這樣心態就會平和一些,不會因為某只基金凈值的短期波動而坐立不安,導致頻繁的申購贖回,浪費時間、精力和手續費,收益率還未必有保證。
如何掌握基金投資的方法
【理財案例】直率又精明的子輝是我在北京唯一能聯系到的中學同學,她是前幾年在北京安了家。子輝在30歲結婚前不僅自己攢錢買了一套十幾萬的住房,還往股市里扔了好些錢“打水漂”。幾年后我們第一次在北京見面的時候,她就開始津津有味地說她每個月都把余錢買各種各樣基金的事,并展示了她對基金大好“錢”程的信心。雖然當時我對基金百分之幾的收益并不太感冒,但她所表現出來的理財熱情和精明的頭腦還是讓我佩服。
誰能拒絕金錢的誘惑?哪怕是為此付出過慘痛代價。結婚后由于子輝她老公家里有好幾處房子,她幸運地不用像我們一樣當“房奴”。雖然,在一家公司當秘書的她,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但也足以來開始她的新理財時代了。經歷過炒股失敗后,子輝明白了,現在股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所有股票不可能再齊漲齊跌,就算上證指數漲得再高,有的股票也不一定能解套。也就是選股的難度大大增加了。在這種情況下,她開始接觸開放式基金,知道基金是享受專家理財的投資方式,盈利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小散戶大得多,但又比炒股穩妥,對普通工薪族的家庭理財來說最適合不過。
“剛開始她還是有些困惑,在茫茫基海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綠洲,確實并非易事”。如何邁出基金投資的第一步,真的需要認真考慮。如果還像過去炒股那樣“聽風就是雨”,盲目跟從八卦推薦,結果必然會重蹈覆轍。于是,她便開始關注開放式基金的凈值變化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學習,她在2003年初選了一只基金凈值始終排在前列的基金,后來陸續將積蓄和后續收入申購了這只基金。結果時間過去剛剛半年,基金凈值已經由過去的1.02元,漲到了1.23元,讓她初次嘗到了基金的甜頭。
之后,她便繼續這種購買基金的方法,先列出那些凈值最高、走勢穩定的5只基金,然后比較其中的折價程度,最后購買其中折價程度最高的2只基金,買進以后就無論大盤風吹浪打,不再賣出。她幾乎每次都在分紅后的一周內就又再次將分紅投入到基金中,這時候的原則是,用分紅投資去年的凈值增長最多的冠軍基金。看著賬戶中不斷增加的基金單位,子輝覺得這樣比投資股票要明智多了,并且她可以提前確切知道分紅金額。
另外,為了確保收益穩妥,她對投資各種基金的比例進行了規劃,用三分之二的家庭積蓄購買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而用另外的三分之一積蓄購買風險相對較低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這樣,不僅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家庭積蓄的收益,而且家庭的生活準備金也有了保障。因為貨幣基金收益雖然不高卻非常穩定,贖回比較靈活,不會耽誤日常生活用錢急需。
2003年的基金投資讓子輝賺取了百分之十幾,但好景不長,2004年的基金火爆發行帶來的是大部分股票型基金跌破面值,以平均—4.83%的收益收場;到了2005年,這個數值變成了不疼不癢的2.16%。子輝說,其實她覺得對待基金投資和對待事業和生活是一樣的,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在于真誠的態度。幾年來她不失時機地把一只只基金領進家門,即使中間有波動,但她相信至少仍舊能保持盈利,至少任何一只基金最終都不會讓人失望,而她要做的就是等待。
“功夫不負有心人”,謹慎有道的基金理財給了子輝更大的回報。從中國股市開始回暖,所有的基金在2006年都開始了瘋狂的賺錢時,所有基金的凈值均為正數,開放式基金整體收益率達到30%,很多收益率超過60%,最高的甚至超過100%。而這幸運的100%也落在了子輝的頭上。“盤點下來,我在2005年9月買了10萬的基金,在2006年里居然賺了近10萬”,投資基金讓子輝有點終成正果的感覺。但她也對我說,其實在這只基金收益超過60%之后,她還是有點發慌了。這也許是炒股留下的后遺癥吧,差點就在這時候賣掉了。“買基金不僅要選好基金和分批買入,基金作為一種專家理財產品,講究的還是長期投資收益,要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