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徐階初現
- 我在大明改稻為桑
- 愛思基摩人
- 2063字
- 2023-01-20 02:59:20
“駕!”十幾名緹騎各自背著一個套筒,里面裝著第二期《大明時報》的模板,出了京師城門,便向著南京和十三個布政使司而去。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明代有兩京十三省的說法,但有明一代并沒有設立行省制度,改而用承宣布政使司代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計有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十三個布政使司,再加上京師(北直隸)和南京(南直隸)等二京,即為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出于習慣的原因,一些場合下還是會使用兩京十三省的說法,畢竟明代的布政使司和元朝相應的行省在區劃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
七天后,南京街頭上,一名中等身材,皮膚微白的青年擠進喧鬧的人群,掏出五十文錢,搶到了一份《大明時報》。
他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尋了一處清靜的酒樓坐下,并向小二要了一壺清茶,這才開始看起來。
不同于南京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報紙,他已經是第二次看到報紙了,雖然第一期報紙只在京師里發布,但一些好事者仍從京師里捎帶了許多份回來。
青年所在的書院里就有一位富家子弟花大價錢從京師帶回來一份,這是因為傳言明年的科舉考試試題很有可能會從這份報紙中挑選,皇帝借此希望天下的讀書人多關注時事,而不是整日閉門讀書,讀成書呆子!
青年首先翻開第一頁,標題是“高壓反腐持續推進:工部侍郎徐薄抄家記!”
再看內容,嗯?怎么全是大白話!
青年有些奇怪,不是應該要用“之乎者也”這類的句子嗎?
青年轉頭看向四周,除了一些讀書人皺眉,感覺不習慣以外,那些哪怕是只認識幾個字的平民老百姓此刻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為啥?
因為編寫這份報紙的人生怕讀者不認識字,還特意在主版的中央加了一幅連環畫,只有四個場景,但把整件事描繪得特別清楚。
一名容貌堅毅的清官帶人砸開貪官的府門,貪官面對的清官的指控拼死抵賴,錦衣衛軍士抄家抄出無數的金銀財寶,貪官夫婦戴著枷鎖留下悔恨的淚水!
說實話,這期報紙最難的就是這四幅簡筆畫不好印刷上去,朱厚熜讓呂芳找來許多印刷匠和畫匠,反復試驗,最后才克服了印刷圖畫的技術。
方法就是就是把這四幅畫等同于四個大字來印刷,但由于曲線太多,加之挨得太近,好幾次實驗下來,印刷得到的都是一整塊的黑墨。
印刷匠和畫匠們沒日沒夜的試驗了許多次,經過替換材料和改進技術手段,最終才得以實現目標,把四幅連環畫較為清晰地烙印下來。
看著所有人都看得津津有味,青年隱有所悟,這恐怕才是辦報之人的良苦用心所在,一種觀點只有廣為傳播讓所有人都知道才有價值,敝掃自珍是絕對沒有出路的。
不同于平頭老百姓識字不多,只能看個大概,青年只一眼便將整件事都看了明白。
左僉都御史張璁奉旨查抄工部侍郎徐薄府宅,共查獲銀子一百五十四萬兩之多,徐薄罪大惡極,已交三法司會審,待詳查后便開刀問斬!
一百五十四萬兩?青年捏緊了拳頭,這些個誤國誤民的國賊大貪都該殺!
至于張璁,青年已經將這個名字牢牢記進了心里,一同記進心里的還有那個清正而堅毅的簡筆畫像!
這才是值得自己追隨的前輩高人!
在文章末尾,還有皇帝的御批,他強調要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構建不能腐不敢腐的官場氛圍。
這番話雖然有些直白,但邏輯卻非常清晰。
據說當今皇上只有十六歲,比青年都還要小三歲,想不到卻有這種見識,青年當即有些羞愧,他只不過在老家松江府有些名聲就開始沾沾自喜,卻沒想到天外有天。
第二版則是韃靼南下叩關被大同總兵擊退的消息,雙方互有死傷,新任的兵部尚書王守仁表示,九邊守備疲敝,欠餉欠糧已成常態,軍戶逃亡甚多,呼吁朝廷及早采取措施,盡可能增大軍事支出,改變長久以來被動防御的局面。
前面是工部侍郎貪污了一百五十四萬兩銀子,后面是為國戍邊的將士缺衣少食,怎能不讓人為之觸動!
青年翻到下一頁,標題是河南、湖廣旱災持續擴大,部分府縣糧食絕收。
文章透露,自今年春種以來,河南、湖廣就滴雨未下,部分府縣糧食絕收已成定局,文章強調兩處布政使司要做好賑災放糧工作,避免出現大規模流民,朝廷已經在醞釀兩地的巡撫人選,戶部則是在緊急調撥糧食。
多事之秋啊!青年嘆道,第二版和第三版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又繼續往下翻,來到第四版,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一個個招貼廣告:
巨富錢莊:您存銀子的第一選擇!
錦繡布行:買布匹做衣服,就找錦繡商行,我們免費提供一條龍服務哦!
食客來酒樓: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到!
……
都什么亂七八糟的,青年一陣無語,不過當他看到第四版最后面的留語,就突然明白過來了。
“欲訂制招貼位者,請提前聯系最近報紙售賣處,一張三千兩!”
竟然還有這種操作?鬼才,真是鬼才!青年連連嘆道。
此時青年胸中的壓抑之感已經一掃而空,他頓覺心胸寬闊不少,當即將報紙卷起,起身向外而去。
此時坐在青年不遠處的兩名士子互相道,“剛才那人你認識嗎?”
另一人回道,“怎么可能不認識,他就是徐階徐子升,松江府的大才,據說是明年科舉考試的一匹黑馬!”
“哦?想不到他就是徐階,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那人嘆道,徐階的名聲在南京可是大得很,不僅是因為徐階自幼便有神童之名,更重要的徐階交游廣泛,與周邊的大才都有詩文唱和,再加上他的老師曾夸贊他有宰輔之才,因此凡是南京的士子都聽說過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