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絲路開啟與佛教東傳
玉石之路
“提上來吧。”考古學家鄭振香對一位拿著探桿的工人說。
手持探桿的工人小心翼翼地將探桿一點點向上提,當探桿整個被提上來后,只見探桿的鏟子內沾滿了濕漉漉的紅色漆皮,圍觀的眾人興奮不已。
這是1976年夏,殷墟婦好墓的發掘現場。這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隨葬品1928件,超過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總和,幾乎每一件都是國之重器,轟動了當時的考古學界。發掘現場的考古隊并沒有興奮太久,就立刻投入工作之中。工人在清理這把鏟子時,又在泥土里發現了一件閃光的東西,原來是一枚玉墜。
可是,中原并不產這種透閃石玉,這塊玉究竟來自哪里?
首先想到的答案是和田。和田玉也就是史書上著名的“昆山之玉”,西王母跟穆天子在昆侖山之巔分手時就贈給他和田玉(可參看第一章)。《穆天子傳》中記載說“取玉三乘”,即拉了滿滿三大車,可見當時玉石貿易之盛。所以,早在絲綢之路興起之前,這條路一直都是東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先秦時期,這條路上最主要的貨物就是玉石。
當然,這里所說的和田并不是專指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古代人對西北地理十分陌生,直到漢朝占據西域時才有相對清楚的認識。所以,昆侖山在當時也是個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大概等于今天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等西部大山脈的合體,這些山脈中出土的玉料都屬于昆山之玉的范疇。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為新疆玉太遠,中原絕大多數西北玉器的原料可能是“禺氏之玉”。那么,禺氏在哪里呢?
故事起自另一場驚人的考古發現,201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發現了旱峽玉礦遺址。遺址位于三危山后山,已確認玉礦礦脈有三條,僅礦坑就有153處,均為露天開采。在此之前,在敦煌附近的馬鬃山也發現了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和寒窯子玉礦遺址。這三處玉礦遺址是目前國內可以確定的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采礦遺址。另外,通過檢測得知玉礦的開采時間從公元前1700年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60年左右,山西下靳遺址(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發現的玉器玉料就來自敦煌旱峽玉礦,從而可見敦煌玉石與中原之間的交流。
敦煌之所以成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樞紐,首先因為它是古代玉文化中西玉東輸運動的樞紐。敦煌附近發現諸多玉礦,無論在品質、規模、產量等方面都是十分穩定的,且因為距離中原近和開采時間早,成為中原早期玉料的重要產區。當一車車的美玉從敦煌輸送到中原的時候,它們經過的第一個關口就叫玉門關。
在中原,人們把敦煌及其周邊得來的玉就叫作“禺氏之玉”。
為什么不叫“敦煌之玉”呢?因為敦煌這個名字在此時還沒有誕生,這里居住著一個繼西戎之后更為強大的民族——月氏。《史記》中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可見他們是傳統的游牧民族,早期一直居住在祁連山下水草豐茂的地方。中國主流學者認為,月氏就是古代典籍中的“禺氏”,而“禺氏之玉”就是月氏的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游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場春風過后,月氏在犬戎生活過的草原上長大。月氏人究竟是誰的后人呢?
《舊唐書》中記載他們是“戎人”的后裔,也就是河西走廊上的原住民們分裂演化之后的族屬。他們究竟來自哪里,現在還無法完全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替代了西戎,成為這片草原上的主人,同時也是秦漢歷史的主角之一。
商業的本質是物與物的等價交換,物物交換就需要人的移動。在歐亞大陸上,最具移動性的人群就是游牧民族,所以最早的商業交換也是由游牧民族肩負的。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占有了這條天然的地理大通道,因此在中亞和黃河流域之間的早期經濟文化交流中起著媒介作用,再加上他們擁有大量優質的玉礦,玉石是早期文明貿易的硬通貨。坐擁交通要道和玉石產地的月氏人開辟了一條從塔里木盆地至黃河中游地區的通商大道。這條商道從塔里木盆地出發,通過河西走廊,至鄂爾多斯,經今山西境內,抵達洛陽,成為后來絲綢之路的主干道。所以,絲綢之路早在四千年前已經被河西先民開通,張騫只不過是重新發現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