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愛的心理學(1)
- 教子要讀心理學: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 牧之 張震主編
- 5525字
- 2014-11-21 17:21:54
美國現任總統布什的母親芭芭拉說,她的父親告訴她,做父母的只能送給孩子三件最有價值的東西:一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樹立一個好榜樣;三是所有的愛。怎樣做到這三點呢?請從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入手吧。
(第1節)對孩子表達“愛”
十歲的小女孩能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你也許會有成千上萬種答案,但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一個十歲的女孩卻會一腳把自己養的一只小雞踩死了。只是因為,她看到母親幫自己給小雞喂食的時候,覺得母親對小雞比對自己更好。
一只小雞,就因為一絲妒忌之心,喪命在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腳下。
這不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事實。無法否認,小女孩的想法過于偏激,但試想,如果平時這位母親能略微表達一下對女兒的疼愛,也許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
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更有調查表明:如果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真高興,你是我的寶貝!”等,以及經常擁抱、撫摸和親吻孩子,會慢慢地給孩子以自信。孩子們長大后注定要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親子行為溫暖的人更能對付社會環境的壓力,并避免那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大家都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是奉獻,但在這兒,“無私奉獻”并不是“崇高”的代名詞,因為“母愛”只是任何動物都具備的一種本能,人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意識,因此,人在愛自己的孩子時頭腦一定要有清醒意識,要有原則地、理智地去愛。但是,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卻不知道怎樣合理地去愛孩子,甚至造成了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教養態度。
一、溺愛型。這類家長很愛孩子,但這種愛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無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權威就喪失殆盡,教育便無從談起。這種教養形態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懶惰的。在幼兒園中,他們是很難與同伴相處融洽的,對于老師的教育也是難以接受的。
二、放任型。這種類型的家庭無論孩子想做什么一點也不關心,也不責備,讓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兒童自行發展,對孩子的家教幾乎為零,對子女的行為沒有明確的或沒有什么要求,對他們的獎懲往往是隨心所欲的。或者,這類父母本來就以自我為中心,業余時間大多花在自身的娛樂或工作上。
三、專橫型。與以上兩種方式截然相反的是,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意見和愿望不容易表達,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責和禁止,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尊重,缺少參加社會交往的機會。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懼、利己、缺乏安全感、對人不能寬容等特點。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語言去跟別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搶玩具、搶椅子等。
四、不一致型。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依父母當時的情況而異,有時非常嚴厲,有時非常溺愛;或是父母雙方或家庭成員之間一方非常嚴厲,另一方非常溺愛,對子女的態度不一致。這一類型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但方法多變、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對幼兒的成長形成許多不利的因素。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意識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的最重要的方法。當孩子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生。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后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成了“生意”關系。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還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能愛自己。孩子在意識深層感覺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貶損,是自尊心的傷害。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遺棄與遺忘。對孩子來說,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穩定、自在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樣,人才能勇敢地冒險,不怕艱苦。這種愛的需要是人類的最基本的需要。
支點招:
有人說:美國是孩子的天堂。那么就讓我們看看美國的父母是如何關愛自己的孩子。
一位美國爸爸如是說:
我會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著女兒,帶她到庭園里,讓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們一起觀賞月亮和星星,這對我們倆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候。
我給我的每一個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們四到九歲的日記。我讓他們知道,我是多么地愛他們。沒有這些記錄,他們的一些重要瞬間、美妙時刻將很容易被遺忘,也靠著這日記,他們成長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惡作劇”都能如實地記錄下來。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的父親常雙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視著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對我說:“我愛你。”現在我也用同樣的方式,試著握住我女兒的手,女兒會用雙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動。
一位美國媽媽如是說:
我是一個工作的婦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離開家,我的小寶貝們很少能對我說“再見”。為了能讓他們知道我有多么的愛他們,每天早上離家前,我先悄悄地進入他們的房間,給他們每人臉上一個深深的吻,到孩子們起床時,會從鏡子里看見媽媽留下的鮮紅的吻,讓他們知道媽媽是愛他們的,并向他們說“再見”。
每逢周末,我會把準備好的午餐放在一個野餐籃里,帶著我的四個孩子舉行一次美妙的活動。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們一起散步、放風箏、玩球。我的小寶貝們知道,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時間。
你像上面的爸爸媽媽一樣對孩子表達愛了嗎?
本節筆記:
任何孩子都需要愛,他們對愛的需要遠遠勝于對玩具的需求。請給孩子正確的、無條件的愛吧。
試一試:
與孩子道別時揮揮手;
孩子回家時給他一個問候;
輕輕地拍拍孩子的肩;臨睡前給孩子一個吻……
(第2節)尊重孩子的權利
有一位母親當過三十多年老師,卻犯了一個后悔莫及的錯誤。一天,她發現兒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煩悶地走來走去,非常替孩子著急。她隱隱知道,上高中的兒子在談戀愛,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禱:兒子啊兒子,你可有點出息,別為這么點兒事想不開!一會兒,兒子出門了,媽媽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設法撬開了兒子的抽屜,取出了兒子的日記。可是,當她翻開日記時,手卻像被燙了一樣——原來兒子在日記中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媽媽,我料定您會來偷看我的日記,我瞧不起您!我有煩惱是自己的事,您不必管我,我能挺過這一關!”這位母親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還是應該尊重孩子啊。”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玩具、附屬品、動物、機器……最簡單的解釋當然是“人”。所以孩子也有天賦人權,但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孩子的諸多權利卻常常被忽視。我們常常以那種君臣的心態面對孩子,父母、老師是皇帝,孩子是臣民,成人永遠沒有錯,孩子卻總是錯得離譜。孩子在成長的生命里,只是被保護、被限制、被約束、被處罰,可他們該有的應該被尊重的權利卻很少被提及。孩子常常被父母用于滿足自己未曾圓滿的夢,于是他們沒有自己的理想,有的只是大人的期待。
尊重孩子,是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被認為是一個權利主體。他(她)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國際、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法規的保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上面這位母親認為孩子能力提高了,才意識到要尊重孩子,其實是不正確的。從法律角度講,無論孩子是否有這種“能力”,他們都應該受到尊重。
從另一角度說,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并可能學會尊重別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條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識處于稚嫩狀態,特別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更應當給予保護。可以說,是否尊重孩子,將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們予以特別的重視。
新一代的父母們對民主的意識有足夠的認識,無論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在對待社會及工作問題上,人們常常能自動地應用民主概念。但在家庭中,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卻時常暴露出潛在的家長意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成年人認為孩子們年幼無知、體力缺乏、毫無經驗,完全在自己的保護傘下,并對他們負有完全的責任,因而也就有了權力來指揮他們。于是表現為獨斷專行、主觀片面,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體味孩子的感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位置便有了傾斜,過分看重了自己的權利而忽略了孩子們的權利。每一個孩子都是有主動性的個體,因而也就有了權利。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也不能忽視他的權利,隨意調遣。
支點招:
尊重孩子,按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說,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些權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護,當然還包括兒童的隱私權(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孩子其實應該有很多被尊重的權利,但卻常常被忽視。
平等權:孩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國界、階級、種族、職業、性別、偏見等,但成人世界的不平等觀很快會感染孩子。所以老師應該傳授孩子真正的平等權,一種不以成績、不以長相、不以家中財富作指標的平等。人生本來就有智愚之分,也有興趣與品位不同之別,這些差異足以左右孩子在學校里的表現,但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跑不快的孩子也可以享受與人競逐的快意;圖畫畫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彩繪出他心中的天地。但是老師的否定與拒絕會是一個重要的變量。惟有平等的待遇,孩子才不至于在挫折中流失掉學習、生活的樂趣。平等地看待每個孩子,孩子方能學會平等地看待自己。
分享權:孩子有權把在學習中所看見的、所聽見的、所想的一切“報告”給成人,包括宇宙的變化、天地的迷惑、世界的困境,這叫分享。孩子是很善于與他人分享的,只要你給他這份權利。反而是我們成人把這項有趣的法寶早早地遺忘殆盡。而分享應該是雙向的,家長快樂的事也可以和孩子說一說。別說這只是個人的想法,孩子從不這樣認為,他們以能分享家長的心事為榮,只要你給他們機會,孩子會很樂于聆聽。
體驗權:體驗是孩子汲取智慧的泉源,體驗是促進兒童心智發展的花園。但我們的父母、老師卻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阻撓孩子體驗世界。在自覺不自覺中我們剝奪了孩子與日月星辰、山川泥土肌膚相親之權,也剝奪了孩子感知生命的權利。所以盡管今天的孩子帶著很多的知識來到學校,他們帶來了對身邊和遙遠世界的廣闊的視覺認識,帶來了大量的圖像、事實和幻想,然而今天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卻越來越遠離自然界。可是老師、家長應該明白,沒有親身體會,難以建構自己的一套智慧邏輯。所以,讓我們把體驗權還給孩子,告訴他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探索權:人究竟是如何長大的?是“探索”。人總是在各式各樣的探索中找出自己的定位。然而父母的擔憂、禁忌,卻是妨礙孩子探索的最大的元兇,孩子的探索或許會因此而停止。所以孩子說我想知道魚睡覺閉不閉眼睛,家里的灰塵為什么特別多,蜜蜂是如何采蜜、筑巢、做蜂蜜的,茶是怎么種、怎么采、怎么做的,父母不要給予太多的限制,也不要說這與我們的學習毫無關系。探索是頑皮的,父母應該給以容忍。探索是危險的,父母應該給予安全。太多的限制只會毀滅孩子的智慧,會妨礙他們成長為真正的人。
獨立權:獨立的孩子比較有主見、喜歡爭論、不聽使喚、常常特立獨行,既有的成規不一定能應用在他們身上,他們不喜歡受到束縛,更不想聽從天命、墨守成規,如果孩子時時響起與家長不合拍的不和諧之音,必然會令人頭疼。所以父母寧愿提供枷鎖,也不愿讓孩子放手一搏。所以,給孩子獨立權,讓孩子自己演自己,允許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宣布思想獨立、人格獨立、個性獨立、興趣獨立、品位獨立、說話獨立(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欣賞角度獨立,這需要極大的雅量與容忍,容許孩子有自己的聲音,容許孩子可能犯錯誤,容許孩子跌跌撞撞。孩子其實不怕跌倒,怕跌倒的是成人,孩子是用跌倒的方式認識這個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需要成本,跌倒就是該付出的成本之一。
孩子還有很多的權利,如生氣權、快樂權、運動權、被鼓勵權等等。說以人為本,那么首先從承認孩子也是“人”開始,真正從人性出發尊重孩子一切的天賦人權,尊重意味著孩子有權決定自己的事物,在尊重環境里成長的孩子才有機會慢慢浸染人文色彩。
也許,您看了這些權利會坐不住了,這么點兒的孩子有這么多權利,誰還管教得了?其實,一個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一個不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好教育,因為所有兒童權利都在教孩子做人,而不是其他。
本節筆記:
當父母們尊重孩子的權利,并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時,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開始。
試一試:
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信件,請允許孩子自由申辯;
讓孩子在你的建議下做些體驗探索活動,把自己的心事、好事和壞事與孩子共同分享一下……
((第3節))給予適當的關注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我曾經和花兒對過話,就那么三句話,那是在一個特定的痛苦條件下發生的故事。
八年前安眠藥沒能殺死我的生命,連續失眠了七天七夜,吃不下任何東西,最后一天我做了一個夢,而夢醒了以后,我就可以和花兒對話了,那是平生第一次,也僅有那么一次。
我問花:你為什么不說話?
花答:因為你沒有在意我。
我又問:你為什么現在又說話了呢?
花答:因為你現在在意我了。
我又問:你為什么存在,為何而美麗呢?
花答:為在意我的那些人。
這三句話震撼了我的整個生命。
我愿意透露這個能夠讓人覺得屬于秘密的故事,只是想說一句:關注是一種愛,至于愛有多深,就看你關注得有多深多細致了。”
而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重視。孩提時代缺乏父母的關注的人往往自私、執拗,不懂得理解別人,也往往不信任自己。
一天,一個中學校長氣沖沖地對班主任說:“我去上廁所,回到校長室,正好看到這個女孩在翻我的抽屜,手里有兩枚一元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