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雪崩浩劫英烈永存(下篇)
- 沸騰的雪
- 西南飛鷹
- 7247字
- 2024-04-03 21:28:11
在雪崩浩劫大災大難面前,所有救援的指戰員們,總是呼喚著戰友鮮活的生命而來。在第一時間施救過程中,在“前指”統籌正確指揮下,所屬救援分隊指戰員們發揚“連續作戰”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逐日擴大施救范圍,不顧再次發生次生災害,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救戰友。在冰天雪地里連續奮戰,踏黑暗,披風霜,戰雪夜。他們頂著刺骨的寒風,忍饑挨餓,一心搶救戰友,有的摔壞身子骨,有的雙手刨雪,手指頭磨破皮;有的腳凍麻木了;有的腳凍傷;他們不呻吟,不說累,全然不顧自己。
開始兩天抗災救援進展緩慢。主要原因積雪厚、太冷、缺乏食物,凄慘場景不可避免的影響戰士情緒也在其中。干部戰士過度疲勞,體力透支等諸多因素。后來天氣轉晴,冰雪有所融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每一天能挖出多具遺體。
六連遭遇雪崩浩劫后,敏村、夏村、滾村等村莊的群眾先后主動及時將自已家里的糌粑面、酥油茶、青稞酒、柴禾、炊具等生活必需品,送到抗雪救災現場,為干戰們燒茶送水。夏村生產隊女隊長普次帶領群眾(晉次后晉升為宗嘎區委婦女主任),拿上鐵鍬、鋤頭等挖雪工具與部隊戰士一道挖(刨)冰雪,現場搬運尸體,堅持到部隊搬運尸體回榮哈的那一天她才離去。
當部隊有難之時,駐地人民群眾視金珠瑪米為親人,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群眾積極抗災救援,與戰士們患難與共。分憂解難,雪中送炭,使部隊渡過難關。這正是:雪飛梅嶺梅含玉,春到柳堤柳定金。軍民團結情意深,邊疆泉水親又純。
悲慘的抗雪救災現場,饑餓、寒冷、次生災害時時事事襲擊著搶險者。二營四連有一名戰士倒下去就再也沒有爬起來了。他就是抗雪救災的戰士段昌德(1970年從四川江津應征入伍),在抗雪救災前兩天,因晝夜挖(刨)雪,勞累過度,汗流浹背,冷熱交叉,嚴重脫水,患高原感冒至重感冒,爾后轉為肺水腫。由于抗雪救災現場缺醫少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加上勞累過度,最終段昌德同志將自已年輕的生命獻身于抗雪救災現場,他與六連遭遇雪崩犧牲的戰友們一道長眠于雪域高原。
施團長本身身體欠佳,帶病堅持指揮在第一線。自接到噩耗電報,從組織抗雪救災到徒步親臨現場指揮,他竭盡全力,超過極限,抵達雪崩現場兩、三天后就感冒了,回團路程難走,不回團有風險,睡不好,吃不好,傷心之地憂愁大,在那惡劣的環境中,空氣稀簿,感冒容易轉患肺水腫,在雪崩現場應該有了“前人失腳,后人把滑”的經驗教訓。謝增良醫生,楊副團長,魏副參謀長等再三勸他到二營營部如卡駐地去,那里的空氣稍好一些,他堅持不走,戰斗在自己的指揮崗位上,直到罹難遺體清理結束,他才提前返回團部安排下一步工作。真是:雄心不與年華去,壯志宜隨春意來。
此次六連駐地遭遇雪崩浩劫后,在抗災現場身故1人。凡參加抗雪救災的人員,他們的耳朵、面部、雙手以及雙腳或輕或重,不同程度的受到創傷或凍傷。楊明中、王德龍,他倆的腳被凍傷后,住院治療三、四個月才保住腳趾,治愈出院。在抗雪救災期間凍傷的同志在此不一一列舉。
據幸存者說:“在發生雪崩的晚上,連隊沒有安排晚飯后娛樂活動,可戰士們情緒異常,歡天喜天,興高采烈,唱歌跳舞,狂歡不止,熄燈號吹過,大家還是很興奮,扯東說西道古今,天南地北談聊齋,根本沒有睡意,夜不入寐,最后還是在指導員鐘吉祥多次催促下,各班排戰士才上床鉆進自已的被窩入睡”。
更為奇怪的是:藏族副連長旺堆飼養了一匹白馬,旺堆副連長每天夜里都是把馬匹栓在馬廄里。雪崩當晚,那匹馬掙脫僵繩,沖出馬廄,跑到半山腰“前哨排”的一個廢棄的碉堡里,旺堆副連長發現后,將它牽回馬廄栓著。可它還是拼命掙脫僵繩跑回那個碉堡里去了。旺堆副連長幾次都將它牽回馬廄栓著,可它最后還是掙脫僵繩跑回碉堡里去了。旺堆副連長對他的馬匹幾經掙脫僵繩跑到廢棄的碉堡也無奈,任隨它去了,再也沒有去將他的白馬牽回來栓在馬廄里,而是任它夜歇在廢棄的碉堡里。當夜旺堆副連長遇難,而他的白馬卻幸存活下來了?!边@說明大災大難降臨人間之前,有些異常之舉和詭異之事,古今動物靈性有之,可能是人們不在意而已。
在第二階段挖掘遺體期間,實施分段負責制。連部一棟房屋和炊事班部份房屋被大雪埋了10多米深,分別由特務連和二營負責挖掘,挖了五、六天才將掩埋的指導員鐘吉祥、副連長靳國榮、旺堆、通信員徐希良(以碑文為準)、司號員程從久,給養員周代全、副排長蔣德孟等20多名干部戰士遺體挖掘出地面。在“前指”統一指揮下,抗雪救災全體人員經過十幾天的共同努力下,排除各種困難,把六連26名干部戰士遭遇雪崩雪流掩埋的遺體全部挖掘出來,挖掘遺體工作結束。
接踵而來的是將遺體轉運到榮哈。搬運遺體的分隊將任務落實到各連隊,連隊又具體落實班排,四人負責搬運一具遺體,每具遺體用黃色棉被裏著,爾后在遺體背上用木板墊著被子,再用背包繩梱著。一百多人抬著二十七具遺體和扛有其它物質的人員,長長的隊伍,每個人懷著悲痛的心情,行走在艱難的15公里雪地上,感覺到亡者是多么的淒涼,幸存者是多么的悲傷,抬運遺體下山,道路是多么地漫長坎坷。抬遺體的木杠又短,橫抬行走路又太窄;地面的積雪厚度在60至80厘米,看起來表面較硬,可當移動雙腳用力踩下去時,一踩一個坑,人多行走,后面就成了一條冰雪槽道路。直抬遺體就會碰撞前面人的腿肚子,后面碰著人的膝蓋。有的戰士看路段情況,靈活采用各種辦法,一會兒將遺體抬著走,路段實在難行,就將遺體一人背著,一人扶著走;有些路段只能拖著走,甚至有的路段用肩扛著遺體走。如此艱難地行進,體力消耗過大,人感到很疲勞時,只有停下來稍作休息,喘口大氣,呼吸正常后,又繼續前進。在搬運遺體過程中,戰士們發揚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體力強者幫助弱者,走得快的將遺體搬運到三號溝后,又回轉去幫助走得慢的。長長的轉運遺體隊伍懷著悲傷的心情,行走在那艱難的道路上。二十七名罹難者(含抗雪救災現場獻身的段昌德),就這樣告別他們生前的軍營,八號溝地域的山山水水。真是:“雲鶴失聲一片鮮花凝血淚,寒松有節千秋碧色凜冰霜”。
抗雪救災隊伍300多人,從第一階段搶救生還人員到挖遺體,從挖遺體到轉運遺體回榮哈,指戰員抬(運)著27具遺體,他們戰勝各種困難,將遺體搬運至三號溝,再用解放牌汽車運回團部住地~榮哈。從離開凄涼的八號溝一路走來,這一路走了三個多小時,走出八號溝口,越過“死亡龍達湖畔”,步入六號溝;高山連綿起伏,地無名,編為軍事素語幾號溝,都是人跡罕至,春風不度,綠色不駐,除了寒冷,便是蒼涼,溯風冽冽,雪花飄飄,天公冷酷,地母無情,地廣人稀,生靈寥寥。這一路走來,也是第一次,也許是最后一趟。回到榮哈,工作更忙。祭奠烈士,告慰亡靈,安葬英靈,入土為安。此項工作,才告結束。
經衛生隊人員給27名罹難者清洗整容,給他們更換上最后一套應享受的草綠色新軍裝,閉目安祥地趟在由后勤處木工房制做的靈柩內,27個靈柩有序地停放在他們生前未進去過的大禮堂臺上,由四名戰士晝夜輪流站崗值勤。1973年應征入伍到獨立六團的新兵,第一晚上就睡在大禮堂內,臺上擺放著一排一排的靈柩,臺下睡的是整齊有序的新兵。“英靈已作蓬萊客,德范猶薰梓里人”。
雪域高原的三月,XZJL縣烈士陵園,荒蕪的山脊仍被大雪覆蓋,溝壑堅冰,土凍三尺,寒氣襲人如冬天。團機關,直屬分隊抽調幾十人,帶上園鍬,十字鎬,鋼釬、二錘、雷管、炸藥,前往JL縣烈士陵園內,破土挖墓穴。主要以掄起二錘、掌握鋼釬打炮眼,放炮炸土,然后才能開挖撮土,幾十個人整整挖了一天,才將27個墓穴挖好。在安葬27位烈士入土的當天上午,獨立6團司令部、政治處、后勤處三大機關、直屬分隊等單位除值班、警戒人員外,其余的領導干部、戰士以及榮哈群眾自覺自愿前來參加悼念的群眾,依次步入大禮堂,由政治部主任主持追悼大會,從團長到每位戰士、群眾都向遺體三鞠躬,大禮堂外面,幾名戰士鳴槍為烈士送行。由施文堅團長宣讀悼念詞后,接著依次向體告別,向英靈祈禱,作最后送別。
施團長這位18軍步兵162團最后一任團長,改番號為獨立六團第一任團長,向來有著軍人堅強性格的他,看著年輕的干部、戰士,有戰士剛滿19歲,還帶著幼稚的面容,大多數都是20歲左右的小伙子,他們就那么嚴肅的躺在靈柩內,他們就這樣離開遠方的爹娘和親人,辭別他們的妻室兒女,離別生前向往的軍營,永遠謝世於人間,長眠于世界屋界邊陲。施團長的雙眼濕潤了,手絹無論如何也沒有制止住他的熱淚奔涌而出,滿臉淚痕的送別27位年輕的干部戰士。所有參加追悼會的指戰員和群眾,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依次向27位烈士遺體告別,戰友、鄉友雙手爬在靈柩的告別悲痛聲,悲傷淚水沾衣襟,唏噓唏噓的抽泣聲回應在禮堂內?!氨曤y挽流云去,哭聲相隨野鶴飛”。
108人抬著27位烈士遺體靈柩,一、兩百人的長長送葬隊伍將27位烈士遺體送往JL縣烈士陵園安葬,封閉墓穴壘土?!鞍坠俏绰袢咄?,忠魂已上九重天”。月照榮哈空廓荒山徒泣淚,霜凝陵園素車白馬更傷情。
原獨立6團特務連指導員袁玉光回憶文率寫道:“XZ軍區將獨立六團雪崩災情、馬拉山公路大雪受阻實際情況和面臨物資告急等情況,逐級上報至中央軍委、國務院、驚動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震驚了中央首腦機關和三總部,并引起了高度重視?!薄坝芍芏鱽砜偫泶睃h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親自給成都空軍部隊下令,立即向XZ吉隆及部隊實施空投救援物資”。
XZ軍區就空軍空投物資事宜召開了專題會議,在XZ主管航空方面的是駐藏空指的偵察科,由他們匯報空中的情況。LS空指偵察科參加會議的是蔣參謀(上海人)匯報時說:“首先提到尼泊爾政府要派飛機救援,中國政府沒有同意”?!爸袊v尼泊爾大使館二等秘書通告尼方稱:‘中國飛機運送救災物資空投時,在邊界空中盤旋可能會越界至尼方’…”。
“獨立6團通過XZ軍區向成都軍區空軍部隊轉達了空投聯絡頻率及聯絡方式…”。隨后六團在榮哈開闊地用紅布擺了一個大五角星作為空投標記。當時團里紅布不夠用時,駐地老百姓自覺將家里帶紅色的氆氌、布、衣服、紅色腰帶都捐獻給了部隊。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成都空軍部隊的飛機首次從XZ某機場起飛,飛越雪域高原海拔萬米以上高空,按約定時間、聯絡方式飛抵榮哈上空尋找空投目標,實施空投物資。第一次投放的大米、面粉等食物包裝被摔破,砂礫參雜無法食用。于是用無線電向機組人員報告,請求第二次空投時帶傘投放。爾后接連不斷帶傘投放了主(副)食、固體燃料(化學品)、藥品、被裝等大量物質,緩解了獨立六團和JL縣人民群眾物質短缺的燃眉之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XZ邊防部隊指戰員和駐地群眾的深切關懷和愛護。
時隔兩個月后的五月份,馬拉山公路開通,日喀則地區革命委員會的領導、日喀則軍分區的領導分別率地區、分區慰問團趕赴JL縣、部(分)隊進行慰問。慰問團成員所到之處,聽到干部、戰士、群眾敘述發生雪崩后,抗災救援場面、挖掘遺體、搬運遺體的凄涼悲慘情景,每個人忍不住簌簌淚下。軍分區慰問團領導授上級首長委托,給JL縣、獨立六團參與抗雪救援人員每人贈送紀念毛巾一條,毛巾上面印著金燦燦的20個字:“無愧偉大的人民、無愧偉大的軍隊、中央慰問團贈”。
袁玉光指導員帶領特務連從2月中下旬帶領20人從“龍達湖畔公路鏟雪隊”為“八號溝抗雪救災隊”。在此項工作結束總結時,該連20人均受到各級領導表揚和嘉獎,袁玉光指導員榮立三等功一次,獎給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一套(5本)。袁指導員在回憶錄文章寫道:“這條毛巾至今我仍精心保存和收藏著,作為我永久的紀念物。每當我看到它,就想起了我那段艱辛的經歷。更深深懷念著在那次雪崩、雪災中長眠于吉隆烈士陵園的戰友,戰友們安息吧”!
獨立六團一、二營1973年2月26日至3月初,遭遇雪崩和抗雪救災犧性共計30人,其中:一連2人、四連1人、五連1人(1973年2月26日,五連吳明萬副班長帶領陳光國、韓錦貴同志前往團輪訓隊訓練,途經龍達湖溝口一座雪山時,由吳副班長指揮,拉大距離前行,韓錦貴前行后,陳國光再前行,陳遭遇雪崩犧牲。該團第一名因雪崩犧牲,然而8月分雪化完后,尸體顯現,是最后一名安葬入土的烈士),六連26名。30名烈士中(安葬于吉隆烈士陵園),其中:連干3人、副排長1人、班長4人。黨員12人、團員13人、青年5人。四川籍19人、甘肅籍6人、湖北籍4人、XZ籍1人。年齡:19歲1人、20歲1人、21歲7人、22歲5人、23歲4人、24歲6人、25歲3人、26歲1人、27歲2人。平均年齡22·5歲。6連26名烈士犧牲的時間永遠定格在公元1973年2月28日子時;地點:XZ日喀則地區JL縣八號溝(據悉,后來將八號溝更名為英雄溝)。
因1973年2月28日八號溝六連駐地遭遇雪崩后,由此導至3月10日前后,共發生次生災難5起,罹難11人。分別是:
1、獨立6團1連,3月2日派出5人從連隊駐地娘村送“通報”到樟村二排途中遭遇雪崩,劉定友、魏再全等二同志遇難。當年安葬于樟村北邊約50米處,最后連隊撤離時,劉、魏二同志遺骨移至吉隆烈士烈陵園。
2、4連1人,段昌德獻身于抗災救援現場。
3、獨立6團7連遵照團“通報”精神,3月7日派出6人從連隊駐地曲鄉前往康仙橋守點途中(把該點戰士接回連隊),5名戰士遭遇雪崩遇難:
李雙鎖,1969年從GS省武山縣入伍,獨子。后任給養員工作;
李正才,四排炮班戰士,1970年從HUB省入伍;
王治富,機槍班戰士,1970年從HUB省入伍;
何大輝,報務員,1970年從SC省入伍;
陳天華,炊事班副班長,1970年從四川江津入伍。
五名戰士安葬于NLM縣樟木烈士陵園,有關情況不詳。
4、XZ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郭映緒率領抗災救援工作領導小組人員前往獨立6團途中,夜宿馬拉山兵站,因惡劣氣候患病身故1人。隨后將其遺體運回XZ軍區司令部,停放在管理處門前的小車班車篷里,第二天安葬于LS西郊烈士陵園(年代久遠,至今不知該同志尊姓大名)。
5、XZ軍區從LS林周農場抽調一名推土機駕駛員駕駛著履帶式推土機從LS啟程(不知駕駛員尊姓大名),前往馬拉山推雪。政治部群聯處干事群培隨推土機駕駛員一道前行。推土機行駛至佩枯措湖畔時,白雪茫茫的大雪把公路、溪溝、湖泊覆蓋得與平坦大地不分彼此,由于駕駛員對佩枯湖畔地形及公路不熟悉,分不清公路在何處,誤將推土機駕駛至佩枯湖,因湖面中心水深冰層較薄,湖面冰層承受不住推土機的碾壓,冰層突然坍塌,駕駛員無回天之力挽回推土機下沉的殘酷事實,無逃生之辦法,駕駛員、群培干事和推土機一起沉入佩枯措湖湖底,獻身于抗災救援途中。
翌年五、六月,XZ軍區請來海軍某艦艇潛水員潛入佩枯措湖底,將兩具遺體打撈上來。由日喀則軍分區汽車連五班戰士張尊倫(1971年從四川納溪縣入伍),將兩具遺體運到日喀則軍分區,安葬于日喀則烈士陵園。
這次雪崩浩劫及其導致的次生災難逐級上報后,驚動了中央軍委、國務院。軍委向XZ軍區發來慰問電。XZ軍區、XZ自治區政府在XZ軍區大禮堂召開高規格追悼大會,沉痛悼念犧牲的38位烈士。真是:“大義長存熱血一腔化聚雨,忠魂不死雄心百代泣長風”。
筆者:各位領導、老兵、戰友們:您們滿腔熱忱回憶1973年2月28日雪崩浩劫、抗雪救災以及次生災難的情景,旨在“趁我們還活著,別讓歲月淹沒了XZ軍區獨立六團那段英勇而悲壯的歷史;核實真相,敬慰逝者;告白生者,啟迪后者”。您們用語音講述、用文字記敘,把文稿轉寄給我,您們心靈的吶喊感動了我,郵寄文稿激勵了我;六年多來(我從2017年5月至2023年3月我參加四川營山戰友聯誼會收集信息資料為止),秉筆記錄,先后三次修改、聯結了1973年2月28日雪崩浩劫及其導致的次生災難人員傷亡始末;這次使我較完整的記錄和印證了您們講述忠于祖國,為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指戰員們歷盡人間既短暫坎坷的道路,又漫長日月的守邊時光;38位烈士生前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而轟動神州大地,只有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滿腔熱血報效偉大的祖國;歷練了平凡而不平庸的偉大光榮人生歷程~腳踏實地履行軍人職責。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38位烈士生前分別來自全國各地(其中獨立6團35人,XZ軍區司、政、后各1人。這是自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120多名志愿軍指戰員被凍成冰雕壯烈犧牲以來,在祖國和平時期,是邊防指戰員因雪崩而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胸懷壯志,豪情滿懷步入軍營,忠誠履行本職工作崗位職責,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為保衛祖國XZ邊防領土完整和邊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韌不拔,千錘百煉,鑄就堅強性格,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傲然挺進;38位烈士衛國戍邊,壯志凌云,甘灑熱血,勇于奉獻青春,最終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荒嶺雪地、狹谷河流、抗雪救災現場、抗災救援途中及湖泊里。人員傷亡情景慘烈,驚天地,泣鬼神。犧牲的指戰員們的年齡永遠定格在19歲至27歲之間的享年春光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長眠雪山。他們這種偉大的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英雄軍隊的法寶,是原獨立六團的軍魂,軍魂永存,彰顯來者。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你們,為守衛祖國邊疆而光榮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拉扎青山枕藍天,冰雪堆積若干年。癸丑牛年黃牛志,乙未子時赤子心。
驚天動地雪崩坍,巨石泥流八號溝。傾瀉狂飆覆軍營,六連遭遇滅頂災。
午夜干戰正酣睡,委肉虎蹊禍降臨。晴天霹靂轟隆隆,俯瞰滿目白皚皚。
慘絕人寰大浩劫,韻冷蒼天鶴夢寒。心懷恐懼送音訊,如卡電波傳噩耗。
將士三百聚狹隘,軍營蕩然已無存。饑寒交迫嚴相逼,風餐露宿搏惡浪。
刨冰旋渦救生靈,挖掘堅冰覓罹難。棉被裏尸英靈骨,運抵榮哈歇禮堂。
壯志未酬登天堂,故里親人望異鄉。鳴槍送行寄哀思。悲歌慟地悼亡靈。
榮哈流水作哭聲,吉隆杜鵑凝血淚,貧瘠荒塚靜無聲,與日同暉烈士墓。
前行榮哈云和月,重山峻嶺西風烈??蜅砘汲琉?,兵站缺醫又少藥。
昔日情懷逛新城,今朝淚灑馬拉山。魂歸九天悲夜寒,芳流百代憶春風。
駕駛履帶推土機,翻山越嶺忍饑寒。星夜馳援八百里,再行路程一日到。
甘巴崎嶇揚塵土,佩枯措湖凝冰雪。迷茫歧路遭沉沒,救援途中獻忠魂。
赤膽紅心忠于黨,滿腔熱血衛人民。吃盡雪域千般苦,換徠神州萬家樂。
男兒從軍路遙遠,勇士戍邊無歸期。流芳百世三十八(注),名垂千古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