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PLC的發展史及定義

1.1.1 PLC的發展史

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工業控制主要是以繼電器、接觸器組成的控制系統。其存在著設備體積大,調試維護工作量大,通用性及靈活性差,可靠性低,功能簡單,不具有現代工業控制所需要的數據通信、運動控制及網絡控制等功能的缺點。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制造公司為了適應汽車型號的不斷翻新,試圖尋找一種新型的工業控制器,以解決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而設想把計算機的完備功能、靈活及通用等優點和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和價格低廉等優點結合起來,制成一種適合于工業環境的通用控制裝置,并把計算機的編程方法和程序輸入方式加以簡化,使不熟悉計算機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根據通用汽車的要求首先研制成功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稱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并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裝置線上試用成功,從而開創了工業控制的新局面。

由于PLC具有易學易用、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體積小、通用靈活和使用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因此,很快就在工業現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這一新技術也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1971年日本引進這項技術,并且很快研制出了其第一臺PLC;歐洲于1973年研制出第一臺PLC;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1977年國產PLC正式投入工業應用。隨著微處理器、計算機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控制已擴展到了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現代社會要求制造業對市場需求做出迅速的反應,生產出小批量、多品種、多規格、低成本和高質量的產品,為了滿足這一要求,生產設備和自動生產線的控制系統必須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和靈活性,PLC編程正是順應這一要求出現的,它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的通用工業控制裝置。隨著遠程I/O、通信網絡、數據處理和圖像顯示的發展,PLC已普遍用于控制復雜的生產過程。PLC已經成為工業自動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1.1.2 PLC的定義

PLC是“可編程序控制器”的英文簡稱。原來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 ler)的英文簡稱為PC,但為了避免與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的英文簡稱相混淆,所以將可編程序控制器的英文簡稱改為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以看出,PLC就是計算機家族中的一員,是一種主要應用于工業自動控制領域的微型計算機。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于1987年對可編程序控制器下的定義是: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采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并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序控制器及其有關設備,都應按易于使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充其功能的原則進行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市| 上栗县| 水城县| 牟定县| 镇安县| 天气| 丰镇市| 高碑店市| 布拖县| 济阳县| 旌德县| 新乐市| 卓尼县| 文登市| 甘谷县| 资阳市| 永嘉县| 江川县| 仙桃市| 安仁县| 东乌| 沙湾县| 越西县| 济阳县| 久治县| 安吉县| 平定县| 洛隆县| 黄平县| 长垣县| 越西县| 平遥县| 文成县| 平度市| 新蔡县| 汾阳市| 平原县| 临泽县| 渝中区| 天门市|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