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王東遷
時間:東周元年(前770)
人物:周平王、衛武公、秦襄公
盡管周王室有了新王,但政治格局已經發生巨變。犬戎嘗到了甜頭,不斷調集兵力蠶食周朝疆土。很快,周王室近一半地盤被犬戎占領,并逐漸逼近鎬京。烽火連綿不絕,周平王與大臣們忙于應付,不得安寧。他看到都城已成斷壁殘垣,又無力抵抗外敵,遷都的想法不可遏制地冒了出來:“現如今犬戎已經逼近鎬京,發展下去恐怕為禍不遠,本王想遷都于洛邑,大家看怎么樣?”
大臣們都明白周平王的意思,七嘴八舌,紛紛發表意見,表示遷都乃是大家的共同意愿。還有人解釋說,當年先祖既然定都鎬京,還要建造洛邑,而且建設規模與鎬京一樣,就是為了方便天下諸侯朝貢。
只有衛武公表達了不同意見:“老臣已經九十多歲了,蒙君王不棄,擔任六卿的職務。若是知而不言,那就是不忠;若是說出話來與大家意見相左,那就是不和于友?,F在我只能得罪眾位同僚了,因為我不能夠見罪于君王。我們的都城鎬京,左邊有崤山、函谷關天險可依,右邊有隴國、蜀國可作為緩沖地帶,從地理上說,這叫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再也沒有比這個地方更好的了。洛邑雖然居天下之中,但地勢平緩,無險可據,可謂四戰之地。所以先王雖然同時建設了兩座都城,卻鎮守鎬京,就是要占據能掌控天下的地理優勢,而東都洛邑只是偶爾出巡游獵用的。如果放棄鎬京而遷都于洛邑,隱忍避仇,放棄戰略高地來獲得喘息,怕是我退一尺、敵進一尺,會遭受敵人進一步侵擾,可能從此以后王室就要慢慢衰落了?!?/p>
但是,周平王實在不愿再過那種朝不保夕、擔驚受怕的日子了,那些身處高位的大臣也都一心想著跟去東都過太平日子。最終,君臣一致同意遷都。
秦伯嬴開聽說周平王要向東遷都,再次領兵前來護駕,讓周平王十分感動,不僅給他封地,還升他為公,史稱秦襄公。周平王對秦襄公說:“現在岐、豐這些地方,有一多半被犬戎侵占了。愛卿若是能驅逐犬戎,這些地方全都賜予愛卿,也算是數次勤王的酬勞。愛卿可以永守西疆,豈不美哉!”
周朝起家的地方、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變成了秦國的基本盤,而且還是唾手可得,秦襄公嬴開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隨即整頓兵馬,制訂了消滅犬戎的戰略規劃。不到三年,就殺得犬戎七零八落。戎主只好逃往更遠的西邊。就這樣,岐、豐這一片縱橫千里的廣大土地,都成為秦國的領土。由此,秦國成為真正的大國。一次感情用事的倉促賞賜,歪打正著奠定了秦國發展壯大乃至日后成為大秦帝國的法理和物質基礎,歷史就是這樣不經意間改變了方向。
周平王元年(前770),周朝終于逃離了是非之地,東遷到洛邑。看到這里商業發達、宮闕壯麗,與原來的都城鎬京沒什么差異,大小諸侯紛紛上表祝賀,還送來各種精美的貢品,周平王別提有多開心了。東遷之后的周朝,史稱東周。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本章小結
王朝的衰退并非突然間出現的,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如果再疊加對外戰爭失敗、自廢武功、選錯接班人等,就會出現巨大的危險。而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直接影響,通常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何去何從,主要看領導集團的應對方略。周幽王精神錯亂固然加速了西周的滅亡,但周平王的東遷也意味著周王朝領導集團放棄戰略高地。這種自我放逐預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