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道德經(國學啟蒙書系列)
- 韓震主編
- 560字
- 2014-11-18 20:38:51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囊。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釋義】
天地的運行機制就是“道”,永恒的“道”需要借助具體的萬物來實現。但每一物存在時間短暫,“道”須在不斷地棄取具體物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存在。如同祭祀神靈必須不斷更新祭品,才能保證用新鮮祭品取悅于神靈。這像是過河拆橋,不符合世俗所說的“仁”,故稱其“不仁”。圣人對百姓亦然。不能把自己的愛陷溺在某些百姓的身上,為了實現更大更根本的愛,需要犧牲一時一處之愛。這就對某些百姓表現出不仁。天地之間如同大風箱,氣體不斷進出,什么都沒留下,但又什么都被吸納過。說話太瑣碎會溺于具體事物而忽略更新。話語越簡,越有概括性;越有概括性,涵蓋面越大;涵蓋面越大,對每一事物越能中正不偏。
【啟示】
要成大事,有時需要“不仁”,要成大事,有時需要犧牲小愛。天地尚且不能盡善盡美,我們普通人又何必執著十全十美?但必須有高追求,不要抱著榮譽停步不前。
【致用】
如若想當圣人,第一,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具體工作?!疤斓夭蝗剩匀f物為芻狗”,首先表明“天地”畢竟不能不用萬物?!斑^河拆橋”但拆橋之前必須認真建好每一座橋。第二,做事成功之后決不能把成功當成負擔而沾沾自喜。必須永遠有更高的追求。所做成的每一件事不過是圣人遠足中隨時拋棄的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