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三種尺子
- 正德盛世從豹房開始
- 漠中野
- 2043字
- 2023-01-06 00:05:00
回到京城,朱厚照直接來到大明門,六部的所在地。
一行人騎馬直接到了工部門口,不知情的官員,還以為出了什么事,紛紛跑出來,看到皇帝,馬上縮了回去。
我有這么可怕么?
朱厚照騎在馬上,看到站在外面的官員,紛紛退回屋里,一片雞飛狗跳的樣子。
從開著的門看了進去,發現不少人,坐在桌子上,手上拿著筆。
兄弟,你拿著筆都還沒開鋒,連墨都沒沾過,裝給誰看啊。
大明這摸魚技術,真的比不了后世,主要是科技不發達,臨時磨墨太費時間了。
大老板突然出現,直接嚇跑了一群魚。
工部尚書李??聽到皇帝到來,趕緊到堂前迎接,看到朱厚照帶著一隊人馬過來,心里飛快想著,工部近期有沒有出現大問題了。
“李尚書,朕此次到來,主要是想問一下大通河的問題。”朱厚照坐下,直接開門見山。
原來是這個,李鐩放下心來,問道,“請皇上稍等,我把大通河的圖紙拿過來。”
看著這圖紙,朱厚照又不得不吐槽,這個時代的畫圖技術,連比例都沒有,就一條線,表示這里有一條河。
李尚書看著皇帝皺起眉頭,問道,“皇上有什么疑問?”
“你這張圖,能看出大通河多長么?”朱厚照指著問。
“約四十里的,皇上。”李鐩知道這個數字。
這,這,真不知道如何跟他解釋這個的,朱厚照氣極而笑。
“你們畫的這圖,有點太粗糙了,如通洲城才這么一點,河又畫得這么寬,難道城還沒有河寬么?”
李鐩也發現,不知道怎么跟皇帝解釋,兩個人的思想,根本不在一個頻率上。
“回皇上,這個圖一眼就能看明白,況且誰也不會認為,城比河還小的。”
朱厚照一口血差點噴到李鐩頭上,什么叫做一眼能看明白,什么叫認為,懂得科學么,要嚴謹。
“把你們的尺子拿上來。”
跟尺子有什么關系,李鐩心里犯嘀咕,只好叫人把工部的存著的尺子拿了上來。
李鐩拿起其中一把銅尺,說道,“皇上,這個是裁衣尺,這個長度為一尺。”
指著旁邊紅木做的,“這個是營造尺,也是一尺,最長的是量地尺,為兩尺長度,一般用竹子做成。”
朱厚照拿起銅尺,與紅木尺子比了一下,發現長了一些,約兩厘米。
測量一下量地尺,還是長了一些,又用營造尺跟量地尺比一下,又短了一點。
“尺子怎么有長有短的?不都是一尺么?”朱厚照問道。
“自洪武年定下來的,量地尺為裁衣尺的九寸六分,營造尺的長度比裁衣尺短點。”李鐩解釋道。
又拿出一張寶鈔,把銅尺放在邊上,又把營造尺放在另外一邊。
“皇上,這寶鈔的外邊跟裁衣尺長,墨邊里面跟營造尺一樣長。”
朱厚照仔細看了一下,果然是如此,但還是不明白,一尺為什么要弄三個尺寸。
“能不能只用一個尺寸,不是更方便么?”朱厚照問道。
“這個?只是一直這么傳下來的,而且他們相差也不遠。”李鐩說道。
朱厚照馬上想打人了,差兩厘米,還說差不遠,不知道有個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么?
兩厘米都已經二十厘了,差兩萬里,真不知道你這個工部尚書是怎么當的。
“去,把王承風,還有王瓊給我叫過來!”朱厚照對依拉勒說道。
兵部就在隔壁,王瓊來得快,王承風是被人用快馬從內庫那邊帶過來。
王承風被快馬顛得都快吐出來,還以為發生了大事情。
一下地,根本都站不住,歇了一會,才進了屋,一聽到皇帝的問題,心里叫一聲,這事也找我,不過就是統一度量衡么。
王承風心里不滿,也不敢露出來,說道,“皇上,只要選取一種尺寸為基準,按這個尺寸執行就可以了。”
“大家覺得如何?”朱厚照問了一下。
“這個重厘天下尺寸,是不是要廷議討論一下。”李鐩不想做這種改變古制的決定。
朱厚照望向王瓊,后者馬上說道,“不用那么麻煩了吧,而且統一尺寸,也方便工部管理!”
李鐩一聽,知道這事推不了,心里還是沒下定決心。
“皇上,臣還認為,這尺子上面,最好還是標上數字,更容易理解。”王承風明白為什么皇帝找他來,就是那天亂寫的后果。
既然來了,那不如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他從身上掏起那支鵝毛筆,從邊上沾了一點墨水,在紙上用尺子畫了一條線,按上面刻度,寫上阿拉伯數字。
“而且尺子是可以做成軟的,不一定要硬的,如可以用牛皮裁成寬條,按標準尺標好,可以做成十尺,五十尺,量地也更方便。”
“兩位愛卿怎么看?”朱厚照問兩位尚書。
兩人都點點頭,贊成這種方法。
“把斛斗、秤、天平都拿上來吧!”朱厚照心想既然都來了,不如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依拉勒,找人去市場把這些也找一份過來,對了,還有裁衣尺。”
六部出門就是棋盤街,商鋪滿地,馬上就借到了這些。
“?[yuè]”、“合(gě)”、“升”、“?”、“斛”
?為最?量器,由笛?演化?來,??等于半合,?升等于?合,??等于?升,??等于??。
看著這些重量測量工具,朱厚照回憶了后世,發現這些東西都被淘汰了吧。
好像這些都是在測量液體用得多,不是用來稱谷物的。
王承風自己上手,用工部的官尺跟市面的尺對照了一下,差了一點。
又拿起稱,拿起一塊墨,分別稱了一下,發現差了一兩有多。
李鐩這邊已經準備了一石的麥子,幾個人也分別測量一下,發現一石居然差了一斗。
李鐩臉色變得很難看,說道,“這是那個商家的斗,差這么多的。”
這可是天子腳下,又在六部門口做生意,拿出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準,這叫工部尚書臉往哪里放。
可想而知,其它地方的,只會是差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