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皇太孫的第一把火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 大明第一帥
- 2345字
- 2023-01-03 23:43:46
詔獄也在太平門附近。
朱允熥從都察院離開后,徑直去了詔獄。
除了看望蔣瓛,他又秘密見了一個人。
楊士奇。
上次惠王府一事,他怒斥朱允熥對兄長朱允炆無禮,被詹徽看好,破格提入都察院。
楊士奇成了吳王府打入敵人內部的棋子。
現在,他要發揮作用了!
“太孫殿下,殺言官會落下臭名。”
楊士奇出言提醒。
這大冷天的,你把胖御史裝進麻袋扔進后湖,那家伙不是死路一條嗎?
今天楊士奇算開了眼界。
皇太孫殿下的脾氣似乎不太好,先前自己真是僥幸,當眾斥責他還好沒被扇耳光。
“孤說了,沒殺言官。”
錦衣衛下的手,關我何事?
就算把賬算到他身上,朱允熥也不怕。
歷史是人寫的。
名聲臭不臭不是你說了算!
無恥?
我能有他們無恥嗎?
看著皇太孫無所謂的樣子,楊士奇嘆了口氣。
心說那御史完了!
沒救了,等死吧!
忘記不愉快的事情,楊士奇開始爆料都察院的內幕。
“殿下,詹徽此人,才是文官中的領頭羊!”
“他喜歡隱藏幕后,操控全局!袁泰一直被詹徽當槍使!”
朱允熥一副果然如此的樣子。
據楊士奇所知,袁泰牽頭彈劾藍玉,先是受人慫恿,其次他自己也想加強在都察院的領導形象。
想要通過扳倒藍玉,獲取聲望,從而抗衡詹徽,掌控都察院。
當然了,他失敗了。
還是沒玩過詹徽。
“在詹徽眼中,袁泰是山西人,他經常在背后稱袁泰是北方佬!”
楊士奇鄭重道。
他發現,大明的官場,南北黨爭斗得很厲害!
不僅是勛貴和文官之間,文官之間的地域斗爭現象更嚴重!
如吏部尚書詹徽,湖廣黃州人,祖籍江西婺源人。
戶部尚書趙勉,湖廣夷陵人。
兵部尚書茹瑺,湖廣衡山藻江人。
翰林院的老大劉三吾,湖廣茶陵人,是趙勉的老丈人。
大理寺卿夏長文,松江府上海縣人。
還有洪武十八年科舉的前三甲,練子寧、黃子澄等人,都是江西人。
......
他們互相提攜和舉薦,官職一步步高升。
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籍貫大多是湖廣、江西。
也就是陳友諒當年統治的地方!
很明顯,以詹徽為首,湖廣系為核心的“漢派”,已經在朝廷形成了一股勢力!
經楊士奇這么一提醒,朱允熥茅塞頓開。
詹徽的老爹詹同,他以前就是在陳友諒手下當官啊!
后來陳友諒敗了,詹徽的爹才投降,在大明得到重用。
好像詹同的名字,也是朱元璋給改的!
朱允熥嚴重懷疑,是老朱培養了漢派,用來制衡先前的淮西派和浙東派。
并利用詹徽等少壯派,制衡和調和元老派。
當然,地方派系的均衡,也是老朱搞的政治平衡。
只是老朱沒想到,詹徽這幫人真會搞,短短幾年就把北派打壓到勢單力薄的境地。
歷史上,洪武三十年還有個著名的南北榜案。
一場科舉殿試后,所錄用的五十多名進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一個沒有!
主考官貌似就想趙勉的老丈人,劉三吾!
也就是當初第一個跳出來,極力支持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老東西!
全部理順了!
朱允熥原本以為,明初的政治單純的就是淮西黨和浙東黨之爭。
沒想到水這么深!
想想也是,歷朝歷代,不論什么時期,哪怕是盛世,官場上的斗爭就沒聽過!
盛世與亂世,唯一的區別是,能力強的皇帝對斗爭可控!
不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如朱元璋,早就開始出手收拾南派官員。
先是把趙勉從刑部尚書一職換到戶部,讓北方出身的楊靖擔任刑部尚書。
打破南派掌控三法司的局面。
然后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前工部尚書秦逵,妥妥的南派人。
朱允熥第一次上早朝時,在御門聽政上,朱元璋提問工部工作,秦逵沒回答上來被追責革職。
“行了!”
朱允熥直接打斷了楊士奇的深入介紹:“這些都不重要,孤對這些龍套不感興趣!”
干了完了!
把他們的帶頭大哥干掉,后面的那些龍套自然土崩瓦解。
說不定還會主動投誠獻媚!
楊士奇雖然不明白龍套的意思,但皇太孫語氣中對南派的輕視,他還是能感受到的。
雖然他自己也是江西人。
“太孫殿下,詹徽藏的很深,臣沒有查出他有作奸犯科的證據。”
看出來了,老狐貍一個!
朱允熥還是不在意。
既然詹徽這個硬骨頭難啃,那就換塊肉啃!
今日來都察院,朱允熥只為殺殺言官們的威風!
一群鍵盤俠!看孤怎么整治你們!
回到東宮。
朱允熥參考張居正,制定了一道考成法。
也就是官員考核制度。
規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把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逐月進行檢查。
未完成工作目標的,輕則停俸,重則降級,革職!
朱允熥將計劃上報朱元璋。
“你不覺得樹敵太多嗎?”
乾清宮中,朱元璋捏著考成法陳條,笑呵呵地看著朱允熥。
“多又如何?”
朱允熥滿不在乎地道:“當官不為民,若都在混日子,大明還有希望嗎?”
“一旦考成法實施,用不了多久,朝廷將政令通暢,百官開始干實事!”
上班摸魚的情況會大大減少。
朱元璋緩緩點頭:“你現在是皇太孫,想做什么大膽的去做,爺爺都支持你!”
“爺爺真好!”朱允熥嘿嘿一笑。
別看老朱酷愛權力,給儲君放權的力度,那是沒的說!
在整個世界歷史上,朱元璋對儲君的信任度,都是數一數二的!
壓根不怕你威脅皇權!
皇太孫的第一把火已熊熊燃起。
朱允熥的考成法一經推行,別的部門還好,都察院算是炸鍋了!
御史們感覺自己被針對了!
主要是他們先前太輕松了。
普通官員升遷靠實打實的政績,而言官們只需要動動嘴皮子。
他們的升遷成本很低,只要提的問題有價值,回報就很大,升遷速度非常快!
當然,高回報伴隨著高風險。
言官最大的風險是容易得罪人。
很多言官剛工作時一腔熱血,說要肩擔道義,為國家為百姓出一把子力。
甚至主動去找貪官彈劾,為民請命。
但在官場這個大染缸里泡兩年,大多御史變得渾渾噩噩。
每次上奏,都只說一些不痛不癢,不得罪人的話,應付差事。
啥貪不貪官的,關我何事?
看了一圈,誰不貪啊?
現在這種局面變了。
皇太孫搞的考成法,把都察院的工作任務量化。
干了多少實在事,一目了然。
你言官上奏不是避重就輕,隔靴搔癢,怕罪人嗎?
現在上奏,必須戳到關鍵!
不能蒙混過關。
想靠打馬虎眼混日子,不可能!
朱允熥這么干,等于逼著言官去得罪人。
這一波操作,朱允熥可是捅了馬蜂窩。
御史們對他十分不滿,一個個心里都憋著一股勁,準備說點什么。
但一想到被扔進后湖的胖御史,一個個又不敢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