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朱元璋的圣旨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 大明第一帥
- 2025字
- 2022-11-25 00:01:08
不到申時,朱允炆如常來到武英殿。
今日他故意提前一刻鐘入場。
心想著自己比三弟來的早,皇爺爺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就這樣,朱允炆懷著愉悅的心情步入武英殿。
一看朱允熥已然站在老皇帝身邊,頓時臉色微變。
比我還早?
這是被打一天了?
這一幕,恰好被慧眼如炬的朱元璋察覺到了。
“都過來,每人三十道奏疏,一個個念給俺聽。”
朱元璋指著龍案上兩堆奏疏。
“是,皇爺爺!”
朱允炆走到龍案旁,對著朱允熥上下打量幾眼。
不像挨過打......
莫非他在武英殿呆了半天?
心頭一沉,朱允炆頓感不妙。
我要淡定......
平復(fù)了心情,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本,展開說道:“河南布政使上奏,陳州府原武發(fā)生水災(zāi),請求朝廷賑災(zāi)。”
“準(zhǔn)奏,發(fā)與戶部議定款項。”
朱元璋頭也不抬,繼續(xù)批改手中的奏本,一心兩用。
洪武朝各地官員上疏,大多都言簡意賅,能用大白話就用大白話。
曾經(jīng)有個官員寫了一萬多字的奏本,還都是文言文形式。
朱元璋越看越氣,前面全是廢話文學(xué),主要是問好的辭藻!
結(jié)果那官員被老朱下旨暴打了一頓。
好在后面部分有點干貨,該官員提了不少建設(shè)性意見,不然前途渺茫。
自那以后,再沒有官員敢上奏時拽文,盡量保證言簡意賅。
輪到朱允熥。
“浙江布政使奏報,寧波府外群島有倭寇來犯,請示上意。”
朱元璋現(xiàn)場批復(fù),說道:“擬旨回復(f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告訴百姓們,準(zhǔn)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
“皇爺爺,具體如何回復(fù)?”
朱允熥第一次接觸國家最高級別的政務(wù),不知道該如何潤筆。
承宣布政使司,是大明朝一級行政區(qū),長官布政使相當(dāng)于省級最高行政長官,主管民事。
“俺說的還不夠清楚?”
朱元璋一瞪眼:“聽好了,俺只說一次!”
他一字一頓道:“奉天承運皇帝,詔?:告訴百姓們,準(zhǔn)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
圣旨有這么下的嗎?
朱允熥腦袋大了一圈。
“混小子,明白了嗎?”朱元璋問。
朱允熥木然點頭:“好像明白了。”
一旁的朱允炆暗笑。
他第一天來時,也被驚呆過。
您在家里發(fā)圣旨用大白話也就算了,傳旨給地方大員也這種語氣。
皇帝的威嚴也不講了?
其實,朱元璋的詔令,大多是由大臣幫忙潤色的,行文周正。
比如對藩屬國的旨意,都自稱朕,還拽文,引經(jīng)據(jù)典。
他自己批復(fù)的,就是這種大白話,一口一個俺、恁每(們)的。
主要能讓百姓能聽懂,不被當(dāng)官的糊弄。
畢竟最高級別的文件,下到地方后很容易被胡亂解讀,吃虧的只會是老百姓。
“繼續(xù)!”
不得不說,朱元璋處理政務(wù)的效率極高。
比廠子里的流水線還緊湊,一件接一件的處理,幾乎不閑著。
輪到朱允炆讀奏,是關(guān)于藩屬國的上奏。
與眾不同的是,這幅奏疏長篇大論。
主要意思是琉球地小人稀,科技不發(fā)達,來大明的使臣在海上航行十分困難,有生命危險。
從明洪武五年開始,琉球王國一直使用大明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
藩邦問題是大事。
關(guān)于琉球的回復(fù),壓力給到了朱允炆那。
思考了一會兒,朱允炆建議移民,幫琉球改善造船技術(shù)。
朱元璋很快采納,下令善于造船航海的技術(shù)者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別墨跡,下一個。”
迅速打開奏疏,同樣是國際事務(wù)。
朱允熥念道:“高麗王朝門下侍中李成桂自立為王,建立新朝,擬定新國號方案“朝鮮”、“和寧”上奏大明皇帝裁定。”
李成桂,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
先前這家伙只是高麗王朝的臣子,高麗的君主想要挑戰(zhàn)大明,出兵遼東準(zhǔn)備奪取大城市鐵嶺。
李成桂率大軍到達鐵嶺后,懾于明軍的實力,一咬牙,一跺腳,帶領(lǐng)軍隊打回老家,反了!
造反經(jīng)過和趙匡胤類似,挺容易的就上位了,建立屬于自己的王朝。
新人新氣象,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準(zhǔn)備給自己的李氏王朝起個新國號。
為了爭取大明的支持,李成桂派向大明稱臣,將國號的決定權(quán)交給宗主國,以示尊重。
對此,朱元璋神情淡然,仿佛本該如此。
他看向朱允熥:“你覺得用哪個國號好?”
“孫兒以為‘朝鮮’不錯。”
朱元璋點頭:“理由。”
朱允熥道:“首先朝鮮這個名字好聽,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且本就是商王后裔箕子所建的古國曾用名。
而和寧是李成桂誕生之地,豈能用故鄉(xiāng)之名命名國號?”
見過有用爵位之名當(dāng)國號的,也有用封地的。
你這用老家的名字當(dāng)國號,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朱允熥道:“孫兒以為,用朝鮮之名,于我天朝有歷史淵源,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
“嗯。”
朱元璋略一沉吟:“著禮部傳旨李成桂,讓其定國號為朝鮮。”
讓禮部潤筆了,用正式的詔令彰顯天朝上國的威嚴。
朱允熥不由唏噓,洪武皇帝的一句話,定了一個國家名字長達七百年。
關(guān)于朝鮮國的具體冊封事宜,以及邊界劃分,有關(guān)部門自然會去安排解決。
那是后話。
“下一個!”
“涼國公藍玉飛馬奏報......”
朱允炆一字一頓念著奏報。
四月份,涼國公藍玉出兵罕東,征討建昌衛(wèi)指揮月魯帖木兒叛亂。
罕東衛(wèi),差不多在甘肅敦煌一帶,靠近新疆。
幾乎是藍玉率領(lǐng)大軍走到半道,太子朱標(biāo)就沒了。
所以這幾個月,朱允熥是看不到藍玉了。
聽到藍玉的名字,朱元璋放下手中御筆。
朱允熥從他眼中看到了一絲殺意,頓時大感不妙。
藍玉是他的舅老爺,要是按照歷史爆發(fā)“藍玉案”,那將對朱允熥來說,無疑是斬了大腿根。
“藍玉怎么說?”朱元璋看向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