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北平附近州縣的來投是開胃小菜的話,那么這一次擊敗耿炳文統帥的十多萬南軍就是大餐。
在真定城中設宴款待眾將的朱棣,也是喝得有些飄了。
酒后,朱棣在朱高煦的扶持下,準備回到房間休息。
走在回廊中,被一陣晚風吹過,朱棣的酒也醒了不少。
“這一次咱們大勝,本來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只不過沒能抓住耿炳文,卻是美中不足之處!”
朱棣示意朱高煦松手,他自己坐到了回廊旁邊的椅子上去。
“人生在世,哪有十全十美?”
“兒臣卻以為,耿炳文逃回京師一事,未必就比活捉他要差!”
如今只有父子兩人在,朱高煦也是隨意的坐到了朱棣的旁邊,然后父子兩人就開始交談。
“哦?”
對于自己的這個兒子,朱棣是越來越看不清了。
之前的朱高煦可以完全就是一個十足的紈绔子弟,仗勢欺人、聲色犬馬、柔目無王法……
總之一句話,朱高煦是五毒俱全。
可是自從京師給朱元璋守孝回來后,朱高煦就變了一個人。
論智謀,朱高煦對于朱棣多有獻計獻策。
論武力,朱高煦以尚未弱冠之齡,就已經獨自領兵作戰,還拿下居庸關、宣府、雄縣、莫州等地。
當談到少年英雄的時候,朱棣都覺得自己這個兒子,比當年的自己要強上不少。
“太祖高皇帝當年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對于軍中能征善戰、根深蒂固的將領,多有清洗之實。”
“若論軍中宿將者,現在不過耿炳文、郭英、顧城等幾人而已。”
“然而就是這些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老將們,也不過是在真定之戰中都被我軍一擊而潰。”
“耿炳文逃回京師,不過是替父王宣揚威名而已!”
“如此多的老將,都被父王擊敗,天下何人又再敢與父王為敵?”
朱高煦的意思,耿炳文兵敗的消息不可能被瞞住。
而耿炳文逃回去后,京師的文官自然不會對他不聞不問,而是會有一大堆彈劾的奏章遞上去。
如此一來,京師必然群情激奮,耿炳文真定大敗的消息就會隨之而傳得街知巷聞。
到那個時候,朱棣武功赫赫、能爭善戰的威名,更是會隨著耿炳文戰敗而廣為傳播。
就連耿炳文都敗了,試問年輕將領又有誰還敢再和朱棣爭一時之長短!
“借朝廷的口,揚我軍之威?”
朱棣聽出了朱高煦的意思。
“不止!”
朱高煦為了配合自己的語氣,更是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耿炳文逃回去,其實也是給朱允炆出了一道難題。”
“朱允炆要是重罰耿炳文,那么同病相憐之下,以后哪一個武將又還敢掛率出征?”
“需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
“要是不處罰耿炳文,那么就對不起被我軍斬殺的三萬多亡魂,也給后來者一個錯誤信息。”
“打了敗仗不用處罰,后來的武將就不會有緊迫感,反正輸了他們也不會被砍頭!”
朱高煦在說這番話的時候,他是抑揚頓挫的。
“若是換作兒臣,兒臣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置耿炳文?”
朱高煦前面,算得上是洞察人心之言,而后面表示的無法決斷,則是為了藏巧。
作為兒子,作為臣屬,朱高煦不可能事事都比朱棣厲害。
不然,就是一個功高震主。
唐高祖李淵和秦王李世民的過往,朱高煦一直都引以為戒。
“我兒,何必自謙?”
“你都已經看出朱允炆的難題,又怎么可能想不出解決的法子來?”
朱高煦說他知道怎么處理耿炳文,朱棣表示很贊賞。
朱高煦不僅僅是在說他不如朱棣,還是一種對于朱棣的謙卑。
不過當朱高煦故意表現出笨拙一面的時候,朱棣卻是不信,因為他已經看破。
“換做為父,當斬殺耿炳文!”
“一將無能禍及三軍,此風萬萬不可長!”
“功必賞,過比罰。”
“這才是上位者,該有的雷霆手段!”
只見朱棣雙眼睜開,一道精光就凌厲射了出來。
果然,朱棣和朱元璋最像。
他們父子,都是手段狠辣之輩。
朱元璋有誅殺胡惟庸、藍玉等牽連數萬人的大殺特殺,而朱棣也有誅方孝孺十族的殘暴。
這兩父子,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而朱高煦這個時候,還想到了被自己引為頭號心腹的大將丘福。
要知道,在原本歷史上的丘福,不但每戰沖鋒陷陣為靖難立下赫赫戰功,而且更還有在戰場救過朱棣性命之舉。
可是當丘福北伐蒙古失敗身死后,朱棣還是剝奪了丘福的爵位,并將其家人發配流放。
“我兒,你要記住,人在高位者,所謂的菩薩心腸,只有在雷霆手段后放能顯現出來!”
“成大事,當不拘小節!”
朱棣一向不喜歡嫡長子的肥胖,以及朱高熾像個文人多對過武將。
所以對于身材高大而又能征善戰的朱高煦,朱棣其實更為喜歡。
或許,嫡長之順,不如以才華為重?
在此刻朱棣的心里,突然冒出來了一個念頭來。
“兒臣以為,過剛易折,過柔無力。”
“唯有剛柔并濟,當為王道!”
朱高煦知道歷史上的自己是因為太作,所以才導致自己被害,還連累兒子也被殺。
這一世,朱高煦雖然也決定要爭一爭皇位,不過他決定不再像歷史上那樣有勇無謀,而是來一個能文能武。
“得兒如此,夫復何求?”
朱棣起身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然后就一個人進到屋中休息去了。
……
“我軍當退兵!”
第二天召集眾將后,朱棣宣布了一個讓人不解的消息。
“殿下,咱們不是這才剛剛擊敗了耿炳文嗎?”
“怎么如今形勢大好之下,反而要咱們還要回去北平,而不是攜大勝之威的攻城略地?”
丘福第一個站了出來,他表示自己很不理解。
“攻守之道,在于進退之間。”
“我軍離開家中日久,將士都有思鄉之情。父王不忍將士有鄉愁,所以才讓大軍回返!”
想要得朱棣垂青,就必須要時刻和朱棣站在同一條線上。
所以當朱棣宣布后,朱高煦連忙出來幫腔。
作為燕軍最核心的成員,朱高煦自然是知道,朱棣這一次為什么要回兵北平的。
朱棣六月起兵,耿炳文八月就統帥大隊人馬來襲。
這中間只有兩個月的時間,燕軍其實準備并不充分。
而關系到大軍生死的糧草,燕軍更是沒有征集到多少。
這個時候的燕軍,早就已經是糧草難以為繼了。
不過為了不讓軍心渙散,朱高煦這才用了思鄉的借口,來掩蓋糧草短缺的事實。
這樣的借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朱棣落下一個愛兵如子的好名聲,也可以讓燕軍將士更愿意給朱棣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