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耿炳文大多都在長興鎮守地方,北國之地他多年未去了。
這一去,還能不能再回江南?
耿炳文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個時候的耿炳文,已經六十五歲,耿炳文可不覺得自己是廉頗、黃忠之流的老而彌堅。
耿炳文還記得,自己上一次跨過大江,還是跟著大將軍藍玉一起北伐蒙古的時候。
“要是大將軍還在,以他的威望和能力,朱棣安敢起兵?”
就在不知不覺間,耿炳文突然就想起了藍玉。
當初藍玉北伐的時候,耿炳文就在藍玉手下充當先鋒大將。
捕魚海一戰,耿炳文更是視為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之一。
而且,耿炳文這些年來一直有一個想法,在腦海里面揮之不去。
藍玉死得冤枉,他作為朱元璋一手提拔的,又和前太子朱標結為姻親,藍玉怎么可能謀反?
而且這個念頭,不止是耿炳文,就連很多武將都是同樣的看法!
而且要是真的說起來,大將軍藍玉被殺,與當今天子的朱允炆也脫不了干系。
大將軍藍玉雖然和前太子子朱標是姻親,但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標嫡子,自然也就和藍玉不存在外甥和舅舅的關系。
朱元璋之所以故意炮制藍玉謀反大案,前后牽連數萬之眾,就是擔心朱允炆壓制不住軍中驕兵悍將。
殺藍玉,就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做準備。
不對!
這個時候我只能專心于軍務,其他的事情,不要想,也不能想!
被江畔涼風拂面后的耿炳文,突然嚇出一身冷汗。
藍玉的冤屈不遠,耿炳文不希望自己走藍玉的后路。
……
“今禍迫予躬,實欲求生,不得已也。”
領兵北伐的朱高煦,這個時候正和丘福閑話。
說到北平起兵,朱高煦不由得搖了搖頭。
朱棣靖難之役的發生,實在是有諸多不得已之處。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本是定國安邦的長久之計,但錯就錯在逼之甚急、一味求快。
前有罷黜五王惹人警惕,后又有包圍燕王府的劍拔弩張。
可以說,朱棣的謀反完全是建文帝一手促成的,完全是因為朱允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結果。
“按照建文帝的部署,北平城內的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都是就近監視燕王殿下的棋子。”
“他們手里的軍隊,無非是北平城的衛戍部隊。”
“真正的朝廷主力,是都督宋忠手里的開平野戰軍。”
“宋忠手下的將士,大多數屯駐在開平,兵力有上萬之多。這其中,僅軍馬就有八千余。”
“開平城北依燕山,南臨渤海,距北平城不過只有約兩三百里。”
“若是騎兵全力沖刺之下,按急行軍一日百里計算,宋忠最快三天就可以從開平趕至北平城下。”
“如今我軍起兵已經兩天有余,然而開平方面一直沒有動靜傳來,這個都督宋忠,不過如此!”
丘福是個勇將不假,可他也不是全然沒有腦子。
作為從軍多年的宿將,丘福對于軍事還是有很多獨到的見解。
“其實不然!”
“你只是算了從開平南下的時間,卻是少算了我們起兵的消息傳到開平的時間。”
知道歷史上丘福是支持自己當太子,所以朱高煦這次特別讓丘福跟著自己一起出兵。
而且朱高煦還希望和丘福一起成長,免得丘福日后在北伐蒙古中的喪師辱國。
丘福不能死,至少在奪嫡落幕前不能死,這就是朱高煦打定的主意。
“前日我們突然起兵,殺了張昺和謝貴一個措手不及,消息從北平傳到開平,至少也要兩三天。”
“如此一來,則現在宋忠才知道北平起兵一事。”
“所以,現在開平沒有動作,也就無可厚非。”
“按照我的估計,這個時候的宋忠恐怕才在開始動員其麾下將士。”
朱高煦這是把自己能想到的細節,都對著丘福毫無保留的講了出來。
……
北平城中,朱棣也是日夜不眠。
因為擔心宋忠來襲,朱棣和一眾親信正馬不停蹄的忙碌著。
“宋忠若是全力南下,則留給我軍的時間不足十天!”
朱棣忍不住一聲嘆息,他知道時間何其寶貴。
“如果用十天時間征兵對戰,我軍肯定是必死之局。”
“一來時間太短,不可能招募到足夠的兵丁。”
“二來新招募的士兵未經訓練,不可能與宋忠麾下的野戰軍對壘。”
姚廣孝對于朱棣的擔憂,深有同感。
“孤以為,眼下的策略是先延攬舊部,然后再從民間征召青壯。”
然后朱棣就迅速走到書桌之前,寫下了好幾封書信。
“張玉,你派人馬上拿著孤的親筆書信,讓人送到附近衛所將領手中!”
朱棣之所以每一等書信都親自下筆,就是為了體現他的招攬誠意。
“末將領命!”
張玉只是一個躬身后就奔了出去,他也知道時不我待。
……
如此過了一日,朱棣這面就收到了回應。
先是通州衛指揮房勝等,率眾以城來歸。
然后是馬宣在薊州打算攻打北平,朱棣又派出大將朱能等率兵征討,生擒了馬宣。
接著又是遵化衛指揮蔣玉、密云衛指揮鄭亨,各自以城歸順朱棣。
從七月初四到七月初八,短短四天時間,朱棣就從北平一座孤城,迅速擴張至遵化一線。
而通州、薊州、遵化的位置,恰好又成了一個三角形,兩地距北平的直線距離也是三百里,可以相互馳援。
更為可喜的是,通州、遵化、密云都是全軍來投。
按照明朝衛所制度,一衛分為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有兵力一千人,一衛即五千多人。
光是通州、遵化、密云三衛投奔朱棣的總兵力,就有一萬多人。
再加上薊州投降的軍隊,朱棣輕輕松松就又擴軍兩萬。
就算朱高煦的北伐出現了失誤,朱棣也仍然對宋忠有著壓倒性的兵力優勢。
……
作為朱高煦大軍的斥候統領,楊旭一點也不敢怠慢。
當朱高煦還沒有從北平出征的時候,楊旭就已經帶著人前往居庸關等地刺探消息。
當朱高煦帶著人馬走了快一天后,楊旭也帶回了居庸關的最新消息。
“殿下,末將已經打探清楚了。”
“我軍起兵之后,俞瑱成功控制了居庸關。”
“居庸關的位置在北平西北兩百里,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
“若是居庸關有百人守之,則萬夫不可窺視。”
楊旭帶回來的消息,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在俞瑱占據居庸關后,宋忠就可以和他兩面夾擊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