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別人笑我太瘋癲
- 大明:家父永樂大帝
- 死透咸魚
- 2252字
- 2022-11-19 21:25:30
相貌英武的朱棣,這個時候全無半點往日的模樣。
此刻的朱棣,正披頭散發(fā)、衣衫襤褸的,在大街上到處晃蕩。
不管什么青菜、豆腐,朱棣只要是看到有東西,就是上前一把搶過來,然后也不管干凈不干凈,就往著嘴里塞了進去。
四周百姓,多有受過燕王府恩惠。
見到朱棣如此,不少人以為朱棣是饑不擇食。
“殿下,這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您吃吧!”
一個挑著水果沿街叫賣的小伙子,不忍看到朱棣這般狼狽不堪,所以就從竹筐里撿了兩個肉多汁甜的,遞了上去。
出于對朱棣的尊敬和討好,小伙子在遞過去之前,還特意用衣袖擦了擦。
“殿下,這是剛出鍋的鍋盔,還有現磨豆?jié){。”
“請殿下品嘗!”
又一個糕餅店的老板,也對著朱棣雙手奉上。
“臭的!”
“這是臭的!”
誰知道朱棣對于送上門的食物,全然沒有半點食欲。
他在突然打掉別人遞過來的東西,以及一把推開面前的人群,然后就往著街邊跑了過去。
“香!”
“真香!”
朱棣落腳的地方,是一個買菜攤子。
賣菜的阿婆為了保證菜葉的新鮮,特意把發(fā)黃腐爛的菜葉給摘了下來,并且丟棄到了一邊。
經過日光照射,高溫后的不少爛菜葉已經變黑,并且成了粘稠的汁液。
朱棣這個時候,居然撿起地上的爛菜葉,就往著嘴巴里面送,也不管滿嘴的惡臭。
“口渴了!”
一邊把爛菜葉吞下肚子,然后朱棣就用手捧起排水溝里的污水,最后就是把污水吞下了肚子。
“哎!”
“燕王殿下是真瘋了!”
“誰說不是呢?”
“新皇帝這才剛剛登基不到一年,就有五位親王被他拿下。”
“燕王常年鎮(zhèn)守咱們北平,又數次匯合別的王爺出兵北伐。”
“這新皇帝是忌憚燕王殿下能征善戰(zhàn),所以派人過來搶班奪權,把殿下給硬生生逼瘋了!”
“我說啊,這新皇帝真的太過了。”
“他覺得諸王會威脅他的皇位,但是他沒有考慮的是,要不是諸王在邊塞鎮(zhèn)守,那些草原上的韃子,不就會長驅直入肆虐中原嗎?”
“太祖高皇帝以布衣得天下,皇族本來根基就不厚。”
“當初太祖皇帝不顧群臣勸阻,執(zhí)意要大肆分封諸王,就是為了加強皇室權威,就是為了讓諸王日后可以拱衛(wèi)京師。”
“太祖高皇帝分封,新君又要削藩,這不是朝令夕改嘛!”
這老百姓愛看熱鬧的習慣,華夏自古有之。
而街上百姓在看到朱棣瘋狂模樣后,很多人都是憤憤不平的幫著朱棣鳴不平。
如此情形,只是因為朱棣對燕地百姓多有恩惠。
要知道,朱棣在北平就藩后,可是用心經營他的封地。
“朝廷政務,豈容爾等質疑!”
“本官身為北平布政使,就是帶天牧民。”
“今后再有妄言國事者,本官絕不輕饒!”
北平布政使張昺,這個時候已經來到朱棣不遠處。
在聽到百姓的議論紛紛后,張昺不由得出言制止。
原因無他,張昺可是北平最高行政長官,他必須要確保北平不能生出對朝廷的不滿。
不然,這種不滿情緒就有可能演變成對朝廷和新君的詆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這個道理,張昺還是懂得的。
“張大人,不可如此粗暴對待百姓!”
朱高煦對著張昺先是一拱手,然后就徑直走向人群。
“諸位,還請稍安勿躁!”
“今日我父王亂了大家安寧,是我燕王府對不住大家了!”
“凡是我父王有拿大家東西的,請各位稍后前往燕王府。對于大家的損失,我們一定會照價賠償!”
這么一個招攬人心的機會,朱高煦可不愿意放過。
所以朱高煦搶在他母妃和大哥的前面,對著四周老百姓就是高聲疾呼。
“我大明以孝治國,新君對于叔王們也是禮遇有加,斷不會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來。”
“我們兄弟本在京師為太祖高皇帝守孝,是新君在聽聞父王抱恙在身后,所以特命我兄弟回來盡人子孝道。”
“諸位,切不可中了塞外之敵的挑撥離間之言!”
朱高煦使足了力氣,對著四周又是大聲高喊。
外敵?
塞外之敵?
這不是在說背后是蒙古人在使壞嗎?
朱高煦這樣說,是幫著建文帝說好話,也是幫著北平布政使張昺解圍。
而非我族類的蒙古人,就成了最好的背鍋俠。
當然,朱高煦最重要的心思,還是覺得現在燕王府沒有準備好和朝廷撕破臉,還沒有準備好公然起兵。
而在聽了朱高煦的話過后,張昺也是從中聽出警告的意思。
北平處于邊塞之地,往北不遠就是塞外草原,那里可是蒙古人的牧場。
所謂北平,就是北境平靜的意思。
要是張昺真的逼迫燕王府太過,要是自己對于軍中將領清洗太多,只怕要是蒙古人打進來,他將會無人可用。
畢竟朱棣在北平駐守太久,邊軍之中大部分將領,也都和燕王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妃,還請護送殿下回府!”
眾怒難犯,張昺也是知道的。
把燕王朱棣送回去,就是為了平息眾怒,就是為了從長計議。
“王妃,還請多買雞鴨回去,給殿下燉湯補身子。”
黑衣僧姚廣孝,走到了燕王妃徐錦妙的身邊。
他也不管張昺是不是還在,就向著徐錦妙進言。
“哦?”
“為何是用雞鴨給殿下補身子?”
“我可是聽說,這患了瘋疾之人,最好是用靜心養(yǎng)神的藥物為佳。”
張昺對于自己的好奇,并沒有掩飾。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
古時讀書人,對于醫(yī)藥之道,大多都有興趣。
因為讀書可以明智,而學醫(yī)可以懸壺濟世。
望聞問切,是對個人的醫(yī)治。
而出仕為官,是替天下把脈,就是替天下人舒經活血。
讀書人受人尊敬,那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醫(yī)者父母心,同樣也是備受推崇。
畢竟誰能保證自己不生病?
所以無論什么時候,醫(yī)生的社會地位都很高。
古時讀書人學醫(yī),要是不能出仕為官,那么還可以行醫(yī)四方,還可以保證自己有個謀生的手段。
而且醫(yī)藥一道十分深奧,天下名醫(yī),都是能夠識文斷字之輩,其中不少還是飽學之士。
醫(yī)者之中,要是能夠著書立說,那更是能夠名留青史,為世人所敬仰。
醫(yī)圣張仲景,寫下《傷寒雜病論》。
神醫(yī)華佗,也傳聞有《青囊經》。
藥王孫思邈,著有《千金藥方》。
就連后來的藥圣李時珍,也留下了千古名著的《本草綱目》。
如果這些醫(yī)道圣手們不能識文斷字,那么他們又怎么可能留下瑰寶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