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室
- 壹心理編著
- 16字
- 2022-11-18 10:52:12
第1章 改寫親密關系背后的人生劇本
了解自己的“愛情劇本”
“為什么別人的感情都好好的,而我的感情卻是這樣不堪?”
作為一名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我經常遇到這樣似曾相識的劇情,聽到這種如出一轍的疑問。有的女性向我訴說她們的愛情充滿痛苦;有的抱怨自己遇不到喜歡的人,害怕孤獨終老;有的哭訴自己總是遇到“渣男”,對愛情失去信心;還有的會哀怨自己的愛情總是短暫……
她們都很困惑:自己到底怎么了?為什么總是反復經歷失敗的戀愛?這是遇人不淑,還是緣分未到?其實在這些悲傷故事的背后,都隱藏著悲劇色彩的“愛情劇本”。
書寫這個劇本的不是莫測的命運,也無關別人,而是她們自身。只是她們并沒有意識到“愛情劇本”的存在,而是在行動上不斷忠誠地執行它,直到愛情失敗為止。
所以,如果不進入潛意識深處改寫劇本,那么愛情也許將一如既往地碰壁。你了解自己的“愛情劇本”嗎?
“愛情劇本”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深處對戀愛的情感、認知和行為模式,它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出現問題,造成內心的情感反應,就會在無意識中影響我們對親密關系的認知和行為。隨著我們長大,這樣的模式固化在心中,就會影響戀愛的進程。
比如父母因為工作忙,將孩子寄養在別處,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內心會形成被拋棄感。雖然孩子無法用語言組織記憶,但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焦慮和害怕會被不斷激起。長大以后,這種被拋棄感就會影響到孩子對親密關系的信任。
孩子內心深處也許藏著這樣的劇本:“我最終會被拋棄,無論感情再好,最終他都會離開我。”當劇本形成后,剩下的就是去執行。被拋棄的恐懼始終存在,于是任何風吹草動都讓他擔驚受怕,內心愈加懷疑。比如:為什么戀人遲到了?為什么戀人的手機換了密碼?戀人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樣的懷疑讓彼此備受煎熬,最終雙方可能精疲力竭,不得不結束關系,這樣劇本就被執行完畢。每一次執行,都讓劇本變得更為確鑿和強大,進一步促進了愛情劫難的輪回。
瀟瀟(化名)的愛情也是如此。瀟瀟是一位白領,容貌姣好,身邊總有男生追求她。但是瀟瀟偏偏不喜歡對自己熱情的男生,反而更容易被相貌冷峻、對自己淡漠的男生吸引。當瀟瀟果真和這樣的冷峻男生建立戀愛關系后,她又誠惶誠恐,極度不安。她經常給對方發信息,只要對方不“秒回”,她的情緒就處在崩潰的邊緣。接著,她會不停地發信息、打電話,直到聯系上對方為止。
可想而知,很快對方就感受到疲倦,從而結束這段關系。瀟瀟很難過,也很疑惑,為什么戀情總是無疾而終。
在我們后期的咨詢中,她發現自己和男友在一起經歷的這份感受,和自己與母親相處時的感受極其相似。那是一種強烈的不安感或者說不確定感——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愛,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扔掉。這種強烈的不安感最早就是她在和媽媽相處的時候出現的。瀟瀟想起,忙碌的媽媽經常忽略她的存在,或者嚴厲地對其批評指責;不安定的媽媽經常帶著憤怒的語氣說不要她了,這讓瀟瀟感到自己就要被扔了。這種被拋棄的恐慌,不斷推動瀟瀟在親密關系中產生思維、行為的變形,如過度負面聯想、過激反應等。
瀟瀟回憶道,小時候她的爸爸在外工作,媽媽一個人帶她很辛苦,加上工作勞累,她對瀟瀟較為冷漠,同時也很苛刻。瀟瀟犯錯時,缺少耐心的媽媽會把她推到門外,任由她大哭大鬧一兩個小時才放她進門。有時候,媽媽生氣地對她罵罵咧咧說:“生孩子真煩,沒有你,我早和你爸遠走高飛了。”多次這樣的經歷不僅嚴重傷害了瀟瀟的自尊,增加了她的自卑感和自責感,更讓她的內心經常處在恐慌和焦急之中。漸漸地,瀟瀟的內心生成了這樣的劇本:我是不值得愛的,我是會被拋棄的。
為了避免被拋棄的厄運,瀟瀟不斷聯系對方,想黏住對方,但這些行為反而加速了對方的離開。于是她在無意間又完成了劇本的臺詞:“看吧,我那么努力地想靠近他,還是被拋棄了。”失戀以后,瀟瀟努力克制自己對冷峻異性的喜歡,但這只是一種壓抑的自我保護,維持不了多久。由于缺少對自己問題的覺察,她的問題不久就會循環往復,戀愛悲劇也會再次上演。
其實,書寫劇本的是我們的無意識,它根據經歷和記憶,不斷形成我們對待親密關系的態度。我們需要回頭審視自己的人生,覺察自己和親人的情感模式,才能了解自己的劇本。
比如,在家庭中被虐待過的孩子,更容易體驗到外部世界(包括家人)的邪惡和危險,并充滿懷疑;在家里覺得自己輸給兄弟姐妹、沒有得到相同的父母之愛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己很糟糕的挫敗感……
這些情感體驗會轉化為我們的情感劇本,指引我們的愛情走向悲劇的結尾。

就像上面說到的瀟瀟一樣。瀟瀟之所以總是會被冷峻的男生吸引,是因為這樣的男生會喚起她對媽媽的情感。由于被媽媽嚴厲對待,她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必須討好媽媽才能“活下來”,于是她的心里就隱藏著“我不夠好,我最終會被拋棄”的劇本。
因此,“愛情劇本”往往和早期生活經歷聯系密切。
我列舉了幾個普遍的劇本提綱以及常見的生活經歷(見表1),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理性判斷)感受一下自己的心里是否也有這樣的劇本。
表1 不同類型的“愛情劇本”

在一年多的咨詢中,瀟瀟通過不斷回顧,認識到現在的自己只不過是在重復和家人之前的經歷,于是她的心豁然開朗了很多。
我和她一起學習了呼吸法、想象法、脫敏等方法來處理她的情緒。
我留意到,瀟瀟走出來的第一步就是要和自己強烈的不安感相處,正是這種不安感讓她失去自我、慌不擇路,最終破壞了自己的親密關系。一些輔助方法可以幫助她更好地面對自己的不安,減少不良的行為反應。
第一種方法是正念呼吸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只需要她把所有注意力盡可能地集中在呼吸上,帶著一顆好奇又慈悲的心,感覺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當她感受到情緒起伏時,只需要寬容地允許這些情緒自然出現,同時將注意力維持在呼吸上。無論自己的情緒和外界的環境有什么樣的變化,練習者只要覺察到它們的存在,然后繼續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可以。大概經過10多分鐘的練習,對呼吸的關注會讓我們的心回歸當下,而煩亂的情緒在呼吸中逐漸成為背景。當下平靜的力量不斷被強化的同時,我們的身體體驗會變得舒適,情緒也會隨之慢慢安定下來。
第二種方法是想象法。瀟瀟的不安也來自自己對被拋棄的想象,于是我會和瀟瀟討論很多她感受到被愛的經歷。瀟瀟想到自己大學時,有一個室友對她很好,不僅生病的時候在醫院照顧她,甚至帶她找某個“負心”的前男友當面對質。這些溫暖的經歷讓瀟瀟感受到自己也很重要,也是被愛的。于是我就讓瀟瀟在放松的狀態下不斷想象這些被愛的經歷。在想象中,這一幕幕變得越來越清晰可見:瀟瀟回憶起室友在醫院陪伴自己時的親切笑容,體驗到室友安慰自己、大聲呵斥“渣男”時那種堅定和勇敢的氣勢。這些相關的積極場景經過不斷想象,最終成為瀟瀟腦海中不可磨滅的圖像。這些有溫度、有力量的圖像,也逐漸取代了自己被男朋友拋棄的悲傷畫面,讓她的心里浮現溫暖和安全的感覺。
第三種是脫敏訓練。就像怕黑的人需要不斷被鼓勵面對黑暗的場景一樣,我也經常鼓勵瀟瀟試著體驗不確定的感覺。在對方沒有回復她微信的時候,我會陪伴她對這些不安的感覺不做應對,接受它們的存在。當這些脫敏在想象或現實中被較好地完成時,我會鼓勵她及時給自己一些小獎勵,增強她的掌控感。就這樣,經過反復練習,瀟瀟逐漸發現這些情緒或許只是情緒,它們會來,最終也會走,自己不需要那么緊張,不需要那么悲觀失望。她也逐漸對這些不安的感受有了更多的可控感。
現在的瀟瀟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情緒還是會有起伏,但卻可以獨立承受了。她開始理解自己、關愛自己,并且獲得了力量和自信去開始健康的戀愛。
如今,她的“愛情劇本”不再是“我會被拋棄”,而是“我值得幸福”。
咨詢后記
如果你的內心深處也有悲劇的“愛情劇本”,你可以試著這么做:
1.覺察
改寫劇本首先意味著對潛意識的覺察,這就要求我們放下內心的成見,勇敢地面對。
比如,我們需要覺察潛意識中對父母的真實情感。它往往比較復雜,除了有愛,或許也有憤怒與憎恨。只有承認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我們才能在現實中改變和提升。
在不斷的咨詢中,瀟瀟覺察到了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聯系。不斷的覺察讓瀟瀟看到自己的感傷和痛苦,為此,她真誠地表達出了自己一路走來的艱難、痛苦、怨恨等感受,表達了對媽媽既愛又恨的復雜情感。當這些情感被自己接受后,在她充分地哀傷后,她內在的悲傷和憤怒也在不斷流走。她能感受到自己不再是那個害怕被拋棄的小女孩了,自己的確長大了。
2.和不安相處
當對方沒有按照我們的心意對待我們時,焦慮和惶恐就會占據我們的內心。面對這樣的感覺,我們需要試著帶著有愛的心去理解和接納它。
比如可以真誠地對自己說:你現在如此不安,是因為你過去經歷過類似的不安,你太害怕自己再次受傷,太渴望被愛了。我知道你需要擁抱,需要被溫暖,就讓我來理解你、擁抱你吧。我愛你,愛著這樣渴望被愛的你!
就這樣,和自己的情感坦誠相處,會逐漸安撫好自己那顆煩躁的心,讓自己從不安中暫時走出來。
擅長情緒處理的朋友,也可通過正念呼吸法、藝術表達等方法學習和不安相處,逐步理解和接納這份洶涌的感情。
3.做出行動
面對無意識假設,我們也需要對其保持覺知和反思。
比如,當對方沒有及時回復你的微信時,過去你的反應可能是焦慮不安,認為對方不愛你。
那么這次,請等一下,做幾個深呼吸,把心安放好。
試著更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情,了解對方沒有及時回復存在很多可能:可能對方較忙,也可能是沒有看到。“不愛我”只是其中一個假設而不是現實,我們要帶著假設去驗證事實,而不是陷入痛苦的情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