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寫在前面的話
在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焦慮。
健身教練說,你體脂太高了,需要減肥,要少吃,要飲食清淡;
外賣行業(yè)說,你加班太多了,這么忙,還是多點些外賣;
房地產(chǎn)行業(yè)說,你租房這么辛苦,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教育行業(yè)說,你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類似的情況還有太多太多。
一百種行業(yè),就有一百種焦慮。部分人認為如果想要過得好,那就需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時,還能擠出時間給自己做飯,擠出時間運動,同時要做到早睡早起,擦抗老的眼霜,努力買大房子,給孩子報補習班……
累不累?當然很累,我們對于這些焦慮都快產(chǎn)生焦慮疲勞了。
可保險,還在告訴你,你隨時隨地處于未知的風險中,你要未雨綢繆,要想到你自己的未來、你家人的未來、你孩子的未來。
所以,很多人抗拒保險,其實可以理解。
我肥胖,辦一張健身卡,去鍛煉一段時間,就能看到效果;
孩子學習不好,花幾萬塊錢去報個補習班,孩子每天都能在補習班里學到新的東西。
這些,我們都能看見,并且當下就能產(chǎn)生效益。
而保險,卻是現(xiàn)在的我們去為不確定的未來買單。
我現(xiàn)在很健康,可我擔心二十年以后我可能會得一些嚴重的疾病,所以我要現(xiàn)在就掏錢,去為未來買單,這本身就不符合我們日常的消費理念。
更何況,現(xiàn)實社會中,總能看到有的保險公司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不理賠,那我怎么能知道,以后我出事了能不能拿到我的賠償金呢?
雖然總是有推銷人員在商場對你嘮叨“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很煩,但我們的內心都知道,健身是對身體有益的,如果被騙了,騙人的可能是健身房,可能是教練,但是健身這件事沒有錯。
那么,保險也是這樣,如果買保險上當,騙人的是人,而并不是保險本身。
現(xiàn)在,有的人已經(jīng)開始面對焦慮,他們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保障。可是因為跨行業(yè)帶來的信息不對稱,他們有很多保險相關的問題,卻難以找到一個系統(tǒng)且全面的解釋。那么在開篇,我將為你解答以下幾個問題。
●保險為什么“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市場上的保險是什么?
●我們有必要買保險嗎?
●買保險需要注意什么?
(1)保險為什么“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其實我國保險行業(yè)的理賠率挺高的,達到了97%以上,這在國際上都算是不錯的水平了。
可為什么還是經(jīng)常聽到有的人拿不到理賠金?一是因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二是因為部分從業(yè)人員,把原本復雜的保險,簡化成了只有交錢、理賠兩個步驟。
其實保險是一個很復雜的商品。
首先,保障責任很多,比如重疾險,動輒就是幾十甚至上百種重大疾病,還會包含輕癥/中癥/身故/豁免等責任,對于投保人而言,哪些是保險會保障的,哪些是不會保障的,都需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如果對保險本身沒有一個細致的了解,就會對這個產(chǎn)品的保險責任產(chǎn)生誤解。
其次,保險通常會有一些限制,這個主要是為了防止有道德風險、重大災害以及逆選擇的情況發(fā)生,這樣可以降低我們的保障成本。不然的話,健康的人就要分擔健康狀況不佳的人的保費了。
打個比方,大家要買100元保額的保險。其中,小麗投保的時候身體健康,什么體檢異常都沒有,假設這種情況下小麗的保障成本是10元;而小明之前生過不少病,并且查出來有肺部磨玻璃結節(jié),雖然只有很小的概率在未來發(fā)展成肺癌,但小明的保障成本就可能是50元。如果不進行限制,小麗和小明一起投保一個產(chǎn)品,則保障成本是60元,那么小麗需要承擔的保障成本,就變成了30元。
相信很多人是難以接受分擔超過自身風險范圍的保費的,所以對健康狀況不佳和有既往病史的人,保險會做出一定的限制。如果說這個產(chǎn)品的保障成本就是10元,那么保障成本需要50元的人,就買不了這個保險。
有些人投保時沒有如實告知自身的健康情況,在錯誤的信息下保險公司承保了,等到理賠的時候保險公司查出來他沒有如實告知,最后就拒賠了。這是保險拒賠的主要原因之一。
(2)市場上的保險是什么
說完了第一點,其實就引申出來了第二點內容,那就是保險到底是什么。
保險除了“保障”這個內核以外,它還有另一個內核,就是合同。
保險公司推出一個新產(chǎn)品,就相當于推出一個制式合同,客戶看了合同的內容以后,自己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推出一個合同以后,這個合同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那么我們只需要在投保前確認這個合同的內容是否是我們需要的即可,在沒有違反相關法規(guī)的情況下,我們不需要擔心后面會被保險公司單方面毀約。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提到:“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采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保險合同,就是很明顯的書面形式。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條規(guī)定:“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xiàn)所載內容的形式。”“以電子數(shù)據(jù)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xiàn)所載內容,并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shù)據(jù)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也就是說,保險條款、紙質合同、電子合同、電子批單等內容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個法條,被保險人也應知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也就是說,如果保險公司寫的條款內容模糊不清,可以有多種解釋,那么都按照對被保險人和受益人有利的解釋來理解。
在這一點里面,我們明確了幾個內容:
1)保險合同受法律保護,無法隨意變更;
2)紙質合同、電子合同、電子批單等具有同等效力,不會因為我們投保方式的改變而失效;
3)合同條款有兩種及以上解釋的,按照對客戶有利的方向來解釋。
所以買保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合同。對于保險相關的內容,都要自己看一遍,確認和業(yè)務員描述的一致以后,再去投保,那么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了。
有人可能會想,保險有這么多彎彎繞繞,我們“買家”怎么玩得過你們“賣家”?
這里就小小地提示一下,買保險,一定要看合同里面的“保險責任”“除外責任”這兩項,要仔細看,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本書里找一找,也許有你想要的答案。
(3)我們有必要買保險嗎
解決了合同的問題,就自然地延伸到了下一個問題:我們有必要買保險嗎?
面對這種問題,我一般會問客戶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為什么想買保險?
客戶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是最核心的,往往是這幾條:
身邊的人生病了;
看到了猝死等事情的新聞;
感覺環(huán)境越來越差了;
體檢檢查出很多身體異常;
生寶寶了。
大家往往是因為一些外來事情的刺激,或者是自己的狀況發(fā)生了改變,才會產(chǎn)生買保險的念頭。
現(xiàn)在就到了第二個問題:你買保險是為了解決什么?
前面提到了,會產(chǎn)生買保險的念頭,一般都是身邊發(fā)生了一些事情。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一想,這些事情為什么會刺激到你?
可能是因為平時太懶,缺乏運動,感覺自己身體不太好;
可能是因為總吃外賣,高油高鹽,感覺影響了自己的健康;
可能是因為看到別人就醫(yī)的高額花費,而自己還在用六位數(shù)的密碼保護五位數(shù)的存款;
可能是因為看到有人突然離世,留下的老婆孩子無依無靠,生活水平急轉直下。
在平時的生活中,一旦談到健康、未來,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擔憂,但是有很多風險,是可以通過保險來轉移的。把不確定的、讓我們擔憂的事情,變成確定的、發(fā)生了能有保障的事情,就是我們買保險的目的。
(4)買保險需要注意什么
買保險,其實也可以參考木桶原理,如果只專注于某一項保障或者某一個人,那么就像木桶一樣,一旦出現(xiàn)了一個短板,在水來的時候,就可能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
1)保障的人要全
很多人在買保險的時候,往往都會有側重。比如想給孩子買或者給老公買,卻覺得自己沒事,不需要給自己買。
但是風險真的到來的時候,是不能確定發(fā)生在誰身上的。
從業(yè)以來,我聽說過很多的案例,有的是因為老公不同意,所以沒給老公買保險,結果老公意外摔傷導致骨折;
有的是給自己買了保險,沒給父母買,結果母親出了事故,花費了大量金錢去醫(yī)治;
有的是給孩子買了保險,沒給大人買,結果大人去世了,孩子連后期的保費都沒辦法繼續(xù)交。
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如果保障的人不全,就相當于給風險留下了短板。
2)保障的內容要全
很多人在買保險的時候,都喜歡買重疾險。
大部分人對于保險的想象和理解還停留在重疾險保險責任的層面。
但是單純的重疾險不能覆蓋我們需要的所有保障。
像新冠肺炎、流感這些疾病,就屬于可能花費很高,但是不屬于重大疾病保障范疇的疾病,那么就需要醫(yī)療險來進行保障。
但是醫(yī)療險,又不能保障我們殘障和重疾后需要的生活費用。
另外,人購買保險除了保障自己之外,還希望能夠保障自己的家人。
所以說,保險不能只買其中一種,而是應該多方位地去配置,找到我們不同的需求點,然后用不同類型的產(chǎn)品來作為我們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