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人生:卓仁禧傳
- 王艷明
- 2876字
- 2022-11-23 14:28:17
鷺島卓氏 一門三杰
卓家祖籍福建南安,世代以手工制作與經營角梳為生,不富不貴、不饑不餓。迨至卓全成祖父一代,合族遷至漳州,繼續以經營角梳為生。1864年(清同治三年)10月,太平軍將領李世賢兵伐漳州,祖父舉家避亂逃離,所積薄產也在戰亂中損失殆盡。未久,祖父去世。太平軍撤離漳州后,卓全成父親卓長福攜家返回漳州。[1]
卓長福返回漳州之初,生活艱難、居無定所,靠給別人打工養家糊口。在積累一些經驗后就自己單干,日常于街肆擺攤設點,經營蘇廣雜貨。經年累月,漸有積累,于而立之年賃屋開店,命名為“同興”雜貨店。后期轉向廈門發展。由于吃苦耐勞、經營有方,日贏薄利,遂在漳州買房置產。卓家在漳州的十余處房產中,最早的幾處就是卓長福從這一時期開始置辦的。[2][3]
卓長福妻子叫張懿慕,他們生育了三子一女,長子卓德成、次子卓綿成、三子卓全成,由于卓長福早年生活清苦、度日艱難,只得含淚把唯一的女兒早早地送給別人做了童養媳。卓氏三兄弟,篳路藍縷、艱辛打拼,最終都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也成就了鼓浪嶼卓氏一門三杰的美談。
卓長福的眼光有些獨到,雖說無錢送長子卓德成去學堂念書,但還是設法送他去給外國醫生做童工。外國醫生都是西醫,西醫和中醫不同,是建立在現代生理學和解剖學等科學基礎上的,研習西醫自然先要學習文化。卓長福這個做法既能讓卓德成學到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又起到了在學校學習文化的作用。[4]
卓德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從雜役做起,倒痰盂做衛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勞作之余悉心觀察留意醫生的診斷問藥。大一點之后就正式跟隨外國醫生學習醫術。由于勤奮學習,卓德成醫術日見成熟,慢慢也能坐診看病。可以獨立行醫之后,卓德成遠走南洋,在東南亞某國一礦山附近開辦診所,懸壺濟世。收入頗豐之時,毅然落葉歸根。回國后,一方面在漳州開辦“兆生藥房”,繼續行醫治病,另一方面在廈門漳州等地兼理一些醫藥生意,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一派興旺。[5]
在卓德成的子嗣中,數女兒卓碧玉最為杰出。新中國成立后,卓碧玉先后出任過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和全國工商聯婦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兒童和少年基金會理事,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全國婦聯第四、五屆執委,同時還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6]

圖1-2 卓綿成(左一)在卓全成長女卓明真訂婚儀式上致辭(資料來源:網絡采集)
在卓長福的三個兒子中,老二卓綿成(圖1-2)算是幸運的,他是唯一進學堂念過書的。據卓仁禧院士回憶,卓綿成小學大概是在漳州念的,到了中學時因為卓長福的小本生意漸有起色,故此卓綿成小學畢業后卓長福又繼續送他去福州英華中學讀書。卓綿成于英華中學畢業后回到廈門,首先去廈門的殼牌石油公司上班,做到殼牌石油公司中國(廈門)區經理,后來又去“美孚洋行”(三達洋行)工作,出任該洋行閩南地區買辦。[7][8]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廈門,卓綿成的名頭也是很響亮的。在鼓浪嶼輪渡碼頭附近的鹿礁路2號,是曾經很著名的“海濱旅社”,它是一幢兩層半的小樓,1945年9月28日,國民政府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李世甲中將,就是在這里主持了侵廈日本海軍中將原田清一的受降儀式。其實,老鼓浪嶼人都知道,海濱旅社的原主人,就是卓長福的次子卓綿成先生。
1923年初,已是廈門名流的卓綿成,與華僑富商黃奕住、廈門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王宗仁、淘化公司董事長黃廷元、廈門大學教授薛永黍等五人一起出任鼓浪嶼首屆“華人顧問委員會”委員,在隨即與鼓浪嶼工部局洋董召開的第一次聯席會議中,卓綿成、黃奕住等人就明確提出:“一些兒童和老年婦女,在路上叫賣是很貧苦的,他們的生活,只是依靠每天所賺的幾個銅鐳。我們建議這些人可以免付小販牌照費。我們認為這些提籃叫賣的小販和那些肩挑的小販要有區別。”[9]最后,工部局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批準了那些小孩和老年婦女可以免繳牌照稅。[10]1937年,當鼓浪嶼尋源中學遷往漳州之后,卓綿成又捐獻鼓浪嶼旗尾樓屋兩座及現金2.5萬元,作為漳州尋源中學基金。1949年,又捐贈馬肚底園地、魚池,開辦卓氏農場,以每年收入的四分之三補助尋源中學,四分之一補助鼓浪嶼英華小學。[11]
卓綿成的妻子是鼓浪嶼旅美畫家周廷旭的姊妹,其女兒為卓一龍,享譽全球的鋼琴演奏家。抗日戰爭勝利后不久,卓綿成舉家遷往香港。

圖1-3 卓全成遺像(資料來源:卓仁禧提供)
卓氏三兄弟中,子承父業且事業最為成功的是卓長福的小兒子卓全成(1894—1980年)(圖1-3),也是這本傳記傳主卓仁禧的父親。老廈門人都記得兩個名字:卓全成、同英布店。[12]
話說卓長福于19世紀末由漳州轉入廈門發展,起初卓長福帶著卓全成在大同路上擺地攤,賣煤油燈及針頭線腦等一些日用雜貨,后來盤下了一個小門面,繼續經營他的“同興”雜貨店。有了店面,經營范圍就擴大到棉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卓長福將“同興”雜貨店的門面及其全部存貨處理給“淘化大同”[13],得1000余銀元,打算回到漳州。卓長福此舉遭到了次子卓綿成的激烈反對,經與“淘化大同”交涉,收回了店面及其存貨。與此同時,卓長福設法籌措1000銀元,創立“同英布店”,租賃林爾嘉位于鬧市中心竹仔街(即今大同路、橫竹路路口)的店屋,經營綢布和雜貨。因地處人口稠密、水陸碼頭要沖地帶,加上信譽良好,賒貨經營,故買賣甚為興旺。[14][15]
1913年,卓長福將同英布店交給兒子德成、綿成和全成三人合伙經營,由才21歲的卓全成擔任經理,全面負責“同英布店”的經營。“同英布店”真正成為享譽廈門的百年老字號,成為新中國成立前著名的民族資本企業,并讓卓氏實現財富積累成為鼓浪嶼乃至整個廈門的豪門望族則是從卓全成經營開始的。[16][17]
卓全成經營企業,首先堅持以信立業,店堂正中懸掛著“真不二價”的招牌,以此來吸引顧客。其次,卓全成積極學習沿海一帶洋行及外資企業的管理經驗,摒棄家族企業的用人弊端,除卓全成出任董事長之外,包括卓綿成、卓德成等卓氏子孫一律不進入、不插手同英布店的經營,聘請專業的經理、店長打理生意。由于卓全成講誠信、善管理,兼具膽識與謀略,卓氏事業在日軍占領廈門前不斷兼并擴張,在福建沿海及上海、廣東等地不斷開設分號,經營規模越來越大,一度壟斷了沿海一帶的洋布批發。同時,卓全成除主理同英布店外,還投資其他產業,并兼任鼓浪嶼中華電汽有限公司董事長。[18][19]
雖然在日寇占領時期卓全成經營的企業出現過波折,但在廈門解放后,卓氏家族的資產已然達到了驚人的數字。截至1949年,卓氏家族的資產已達到125萬銀元(約折合現人民幣50億元)。其中同英布店市值2.5萬銀元,鼓浪嶼房產42幢(估值50萬銀元),廈門市區房產21幢(估值32萬銀元),漳州房產16幢(估值16萬銀元),上海房產1幢(估值2萬銀元)。[20]
此外,卓全成經營致富后,積極回饋社會,致力慈善、接濟貧苦、興資辦學、捐建醫院。解放初期,卓全成帶頭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后來又積極配合政府公私合營(圖1-4),最后除鼓浪嶼雞山路12號這所老宅外,逐步將全部資產捐給政府。卓全成由于對新中國建設事業發展的無私貢獻與捐贈,出任過福建省第一、二、三、四屆政協委員等一系列要職,并為福建及廈門的經濟建設貢獻過諸多的資源與建議。[21]

圖1-4 1955年卓全成在《廈門日報》發表公私合營感言(資料來源:網絡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