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安家所在的那條街道,由于沒有路燈,四下都是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楚。
鉆進胡同里,伸出的房檐,更是直接將最后一絲光亮遮擋住。
這種環境下,也確實容易掩蓋掉一些東西。
寂靜無聲的夜里,走在這樣一條被黑暗覆蓋的小路,蘇瑞安心中的那抹不安,無形中被放大了數倍。
所幸,最終并沒有意外發生,只是有幾次,因為走的太快,差點被胡同里堆積的雜物傷到。
“家里怎么不開燈啊,這是都睡了嗎?”
等回到家里,蘇瑞安發現屋內同樣是漆黑一片。
開燈后,四下掃視一眼,看到顏筱葉正坐在窗口的位置,手里還捧著一本書。
驟然亮起的燈光,將原本正專心背書的顏筱葉嚇了一跳,望向電燈開關的方向,看到是蘇瑞安,連忙起身,說道:“你回來了。”
“嗯?!秉c頭應了一聲,蘇瑞安接著說道:“在家看書怎么不開燈啊,不是和你說過,不用節省電費的嗎?”
“我,我就是背點東西,用不著開燈的?!鳖侒闳~小聲解釋道。
聞言,蘇瑞安瞄了眼顏筱葉手里的書,是一本稍顯破舊的英語單詞書。
說起來,這個夏天過去,顏筱葉就該升入高二,按照八十年代初高中兩年制的模式,明年夏天,就可以參加高考了。
到時候,顏筱葉的年齡也不過是十六歲多一點,放在幾十年后,不過是剛讀高中的年齡而已。
不過,放到現在,倒也不算罕見,畢竟,蘇瑞安自己就是十六歲參加的高考。
七歲上學,五年的小學,兩年初中,兩年高中,剛好是這個年紀。
比較吃虧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在和同齡人競爭,剛恢復高考的幾年,參加考試的人里,有不少是已經年過三十,結婚生子,參加工作的更是不知凡幾。
考慮到這些人會受家庭以及工作的拖累,可能未必就會比蘇瑞安更有優勢,但參加的人數過多,終究是降低了其錄取的可能性。
“就算是背書,也還是要開著燈,不然對眼睛不好。”
簡單叮囑幾句,蘇瑞安便不再打擾顏筱葉,找了張凳子坐下,拿過之前從圖書館借來的小說,單手翻閱起來,同時也為明天要寫的內容打打腹稿。
話說,這兩天,為了幫蘇瑞安,顏筱葉確實耽誤了不少學習時間。
看得出來,對于考大學,顏筱葉是有些想法的,平日里也頗為用功。
但最終能否考上,蘇瑞安并沒有辦法做出判斷。
畢竟,用功的人,他見過太多,但成功的人,卻并沒有幾個。
另外,和未來的高考錄取率相比,恢復高考的這幾年,比例實在低的嚇人,頭幾年,甚至不到個位數,這還是把大專和中專的錄取人數都計算進去的。
當然,之后幾年這個比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不過才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能達成這個提升,無非就是兩個原因,錄取人數增加,報考人數降低,只不過,錄取人數增多可以理解,但報考人數降低,可并非只是有參加高考意愿的人數降低,預考制度的實施,絕對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所謂預考,就是在高考前一個月舉辦的考試,這場考試,直接將一半的考生攔在高考的大門之外。
也就是說,八十年代的考生,可能連參加高考的資格都沒有,由此可見,現如今想要考上大學的難度之高,同樣的,其含金量和未來也是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了,含金量雖高,但要是單論做題的能力,現在的考生,肯定是要遠遠遜色于幾十年后的考生。
不過,這倒并非是智商上有什么差距,更多的,是因為對考試研究深度的不同,以及師資力量的差距。
八十年代的學校,說高中老師初中沒有畢業或許有些夸張,但高中沒畢業的大有人在。
這些人,或許都沒有搞明白自己教授的知識,又如何能給學生講清楚?
可見,現如今,如果有一個不錯的老師,基本上就甩開了其他人一大截,否則,就只能拼智商了,嗯……似乎,一直如此。
由于師資力量短缺,導致的學生水平較差,相應的,高考試題的難度也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這些天來,蘇瑞安想辦法找了一套1980年的高考試題,總共七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
因為之前的工作會涉及到數學以及英語的運用,所以,即便是闊別考場多年,語數英三科,蘇瑞安依然可以輕松拿下二百分以上的分數,而這,還是因為1980年的英語折算之后,滿分只有三十分鐘。
稍顯麻煩的,是物理化學政治生物這四科,高中畢業以后,就沒有再翻閱過任何一本與之相關的書,曾經熟練掌握的知識點也早已生疏,單拿出物理,讓他求一下啊加速度到還好說,其他的,像是涉及摩擦力電流電勢磁場波長的題目,則是看的蘇瑞安一陣頭大。
這四科加起來,勉強考個一百分,就算是他運氣不錯。
但如果給他點時間,不用多,至多一個月的時間,他有信心將這幾科的成績,也提升到二百分以上。
加起來,總共就是四百多分,這個成績,考上本科沒有任何問題,甚至可以考慮一下那些重點大學。
之所以會研究這些問題,自然是因為蘇瑞安也有考大學的想法。
作為通過高考改變過命運的人,重活一世,學歷卻降級成高中畢業,心里頭總是難免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當然,僅僅因為這個原因,難免有些膚淺,之所以有這個決定,終究還是因為有許多好處。
或許,在某學人眼里,所謂的大學生,就是愚笨低能的代表,能力甚至比不上村頭的二傻子,將來,也只能給那些早早輟學卻當上老板的人打工。
這種想法是對是錯,倒也沒有必要去討論,但是,既然有人讀了十幾年的書,就是為了考上大學,就說明這是有相應的好處的,起碼,在八十年代是這樣。
每月的補貼,以及畢業后分配工作,暫且不提,這些蘇瑞安并不需要。
真正讓他看重的,是在人口鮮少流動的八十年代初,離開柏州的正當理由。
按照他的想法,一年后,他應該會選擇粵省省內的一所大學,盡量靠近深城特區以及香江,這樣,他可以以此為依托,慢慢進行布局。
除此之外,大學也是一個拓展人脈的好去處,或許,有些人喜歡在酒桌上攀關系建立友誼,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一種傳統文化,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模式的存在,比如,同窗之誼,師生之誼。
未來的幾十年時間里,這批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不論是從商從學還是從政,必然會占據其中最關鍵的位置,成為可以把我這個國家命脈,乃至改變世界的一群人。
能作為其中一員,并在其中有一個不錯的人緣,蘇瑞安不求能拿到多少好處,只要能少些麻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