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沁在第一縷光喚醒須彌山頂積雪涯上的鷹眼時,立于須彌山的云頭。
須彌山主峰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有善見城在眾寶的加持下,金碧輝煌,為帝釋天處。其周圍四方各有八位天道,帝釋天在山頂統領須彌山周圍的四方諸天,合起來共為三十三天,無邊無際的空間世界。
在須彌山,水沁看見太陽和月亮懸掛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光所達之處四大部洲及四天王天和忉利石以及波質耆拘羅樹,但鐵圍山的地獄卻在陰森與恐怖,死亡之中,連一線太陽與月亮光都如此吝嗇,不及此山。水沁想,不知道在鐵圍山里是否能看見幾個星子。
再往下,雪山中可見披被的綠色圓點,之至這些圓點形成壯闊的波濤,變見須彌山根下七重金山和七重香水海交互環繞。由內而外,分別是佉提羅迦山,這是第一重金山,圍繞著須彌山,它與須彌山王相距84000由旬,中間是一重香水海。
伊沙陀羅山,這是第二重金山,圍繞著第一重金山,中間是一重香水海。
游揵陀羅山,這是第三重金山,高12000由旬,圍繞著第二重金山。善見山,這是第四重金山。
馬半頭山,這是第五重金山,它與善見山相距6000由旬,中間是一重香水海。
尼民陀羅山,是第六重金山。
毘那耶迦山,這是第七重金山,圍繞著第六重金山,它與尼民陀羅山相距1200由旬,中間是一重香水海。
第七重金山之外,是咸水海,還有一重山,即鐵圍山,高300由旬,圍繞著七重金山及須彌山和咸水海,它與毘那耶迦山相距600由旬,中間是一重咸水海。
水沁隱身之后察天文、觀地勢,多謀益善。
從外朝里看整體,山體與香水海隨著山勢的起伏變化,或臨川而開,或雄立山巔,或蔽于山凹,東一點,西一片,上上下下,隱隱顯顯,富于變化,耐人尋味,也透露出莫名其妙的古怪。古怪的是,時不時的會有山體震動。
她打定方位,由西北金玄寺口子北岸進入佉提羅伽山。這一帶關山對峙,峽口逼仄,深溝險壑,奇峰高聳。進的里面,再看來路山下的金玄寺口子,能看見一座石門,石門落于水上,這就奇怪了,從那里進時,即無石門,也無水道之類的,水沁心里升起了無限疑惑。她只好往上行一段路上,她在山腰發現了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石窟,每座石窟煥發著藝術的光暈。
她看著分布在寶座山涯上的石窟,突然明白為什么進門時看不到金玄寺門口設的石門與水道的,是暗卡,須彌山,佉提羅伽山,須彌須彌原來處于一小世界的中央。
旋即她進入了最中間那座石窟。石窟內除了一尊高大的石刻佛像,空無一物。
佛像直入山涯,與佉提羅伽山融為一體,從石窟退出,整體山勢外圍窟型酷似一個牛蹄的摩崖窟。佛像頭大面闊,兩耳垂肩,大佛的下顎還有脖子處有幾道肉紋,給水沁一種雍容華貴之感;大佛身上的袈裟非常的貼身而柔軟,她用手觸碰之間,指尖傳來柔軟細滑,觸之猶若迦旃鄰提衣。看到佛像身上的衣料,在看看自己身上這身,除了款式與色澤不同,面料似乎一模一樣。她左看右看,聽見一個洪亮的說話聲“施主,這身衣飾,世間有且僅有這一件。”
水沁這才發現所謂的空無一物,并非空,眼前這尊與牛蹄型擵涯融為一體的佛是真佛啊,他莊嚴肅穆的面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他笑的時候,下顎與脖子上的肉文就更加明顯。再往下,就是心口。這顆心比常神的心大了一倍不止。常神也就一個拳頭大小,而眼前這尊佛心有兩個拳頭大小。再仔細瞅,原來這是一顆大悲心,善待而坦誠萬物,是以為無緣之悲,即沒有任何條件的悲。這就是大悲。此佛心的大悲,是同體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即一切眾生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一切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這樣的發心,就是大悲心。
大佛看見水沁心生喜悅。大佛金光乍現。
水沁這時才仔細看自己上身一襲淡雅青迦旃鄰提衣,這身衣服讓水沁看出了些端倪。是魔祖早上囑咐她穿的。只是當時穿的時候,感覺舒適,也就沒太在意了。
這難道是一種身份的表明,如若是,魔祖想表明什么呢?還是其他?但是看著大佛身上這身衣服,仿佛多多少少明白了一點,但似乎啥也沒明白,更糊涂了。不管了。水沁把目光再次投向大佛,在大佛的左肩上方發現一個淺龕,里面有七尊小像,這難道就是魔祖講課給她聽時,說的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嗎?她飛身上佛肩頭,左肩上翕里的小像儼然是真身。
她再打量著佛的底座,佛祖乘著六牙白象入胎,大象來襯作底部,整個擵涯窟室在須彌山中就顯得高貴,與眾不同了。中心柱底座四周有伎樂天,神王以及四方供養人;頂部采用仿木結構為四坡頂。
另外七座石窟像為多一佛兩菩薩為主。佛像發髻低平,兩肩敦厚,小腹微凸。其中一尊菩薩則是頭戴寶冠,身著彩裙,肩披瓔珞,胳膊上有手鐲用作裝飾。聳肩擺胯,表現了一個女性的陰柔之美。整體上看上去非常的莊嚴,金光耀眼;其次,中心柱的邊子被雕刻成仿六棱木的結構,在中心柱和內壁上都會發現有流蘇和帳幕來裝飾佛龕,在頭頂上方有一飛天。
大佛隔空對面石窟醒目的是,一尊女菩薩手施禪定印,半盤腿坐于須彌座上,最主要尤其是她的面部表情,陰柔和慈祥,不失莊嚴感。她的眼角還透出一絲淡淡的隱憂。水沁怎么也想不明白,在所有有關這尊女菩薩像的記載中她被稱之為“須彌之光”,她的后面后壁還有三尊佛,后壁佛是豎三世佛,佛像通高接近七米,身上衣衫相對于須彌之光的素質,她們著的彩服,結禪定印,這三尊佛唯一不同的就是面前這尊所施手印,右手為說法印,而左手為降魔印。
原來此處所有山林川澤國邑城隍村塢聚落居住之處。坐起處所,諸比丘。一切街衢,四交道中,屈曲巷陌,屠膾之坊,及諸巖窟。并無空虛,皆有眾神。并不是虛言。
水沁再次飛身上了山頂,看著須彌山無限感慨。原來“生如芥子有須彌,心似微塵藏大千”意思是微小的芥子,容納巨大的須彌山。芥子須彌所顯示的華嚴世界,體性廣大,無所不包,大小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