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海派文化研究的成果梳理

海派文化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興起,之后借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東風,蔚然而成顯學,取得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對海派文化進行整體研究的學術性論文與專著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不少以“海派文化”作為論述對象的文章,比如盛豐的《論“海派”文化的“邊緣文化”特征及其歷史作用》、陳旭麓的《說“海派”》、花建的《“海派”的歷史特征》、沈渭濱的《海派文化散論》等文章,大多站在改革開放后重新審視上海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海派文化的源頭與成因,并剖析其文化特征。

之后出現了一些專門討論海派文化的專著或者是論文集,但數量并不多,較早的有《海派文化概覽》(張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從“上海人”的定義溯源,并將海派文化延伸至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剖析開埠以來上海的經濟、方言、民族產業、建筑、文藝、出版業、教育、民俗等多方面的嬗變,但是全書并未對“何為海派文化”下定論。蘇秉公主編的《新視角下的海派文化》(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以“什么是海派文化”為起點,從經濟基礎、契約精神、教育比較、建筑形態、文學藝術、城市生活和哲學視角等七個方面著重探討了海派文化的內容與表現。法國學者白吉爾的《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以異國視角觀察上海一個半世紀的城市演變歷程,并剖析這種持續演變的背后對于現代性的不懈追求。論文集方面,稍早的有馬逢洋主編的《上海:記憶與想象》(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21世紀以后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海派文化精選集》(上海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甄選73位學者的代表性海派文化研究文章。

在對海派文化的整體研究中,最新也是最為全面深入的,當屬郭驥的《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全文共五章,第一章談“海派”這一概念與相關評價,以及與“海派文化”的關系,第二、第三章是論海派文化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史,第四章探討海派文化的特征及其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與調和,最后一章從大眾文化與文化轉型兩個角度重新審視海派文化的意義,也對海派文化未來的走向作出了展望。

(二)圍繞海派文化書寫的敘述性專著

這一類著作相對而言比較多,譬如《海派文化的十大經典流變》(錢乃榮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以文學、流行歌曲、滬劇、滑稽戲、公眾娛樂、連環畫、越劇、電影、糖紙頭、上海話這十個受到海派文化影響較大的文化領域為對象,著重敘述海派文化在這十個方面的變化過程,抒情色彩濃重,體例近似雜文而非學術論文。

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推出《海派文化叢書》系列,從書畫、文學、建筑、戲曲、民俗、電影等受到海派文化深度浸潤的幾個方面出發,重點突出這些領域中所展露的海派文化特色。

2002年同濟大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創辦了《海派文化報》,2019年特別征集名家稿件,出版了《海浪花開:<海派文化>報精粹》(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一種,分為海上風情、史料鉤沉、文學藝術、人物、戲曲五個部分。

此外還有管志華的《轉型與反思:徜徉海派文化》(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謝柏梁的《海派文化與傳播》(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版),謝柏梁、詹仁左的《海派文化與傳播》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陳子善、張偉的《海派》(上海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等書,都是從上海名人、歷史故事、生活習俗等角度對海派文化進行觀察。

以上這幾種著述大多局限于對海派文化的具體描述,并未進行學術層面的深入研究,其價值主要在于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三)針對海派文化的細分研究

除了上述專著與論文之外,還有一些研究雖然并不是圍繞海派文化展開,但是或多或少涉及海派文化,或者是針對海派文化的一個分支或某一表現形式進行的研究,這一類研究占了海派文化研究成果的大多數。

較早的有《海派商業文化論文集》(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李天綱《簡論近代上海商業文化》,周錫樵《簡論海派文化和海派商業文化》,余興發《論海派商業文化的幾個問題》,花建《海派經商與閑暇產業》,鄭伯俊、鄭素俠《試論海派商業文化》等文章均聚焦于海派文化與上海商業文化之間的聯系。此外還有朱英《商業革命中的文化變遷——近代上海商人與“海派”文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將目光聚焦于近代商人對于海派文化的領導力與影響力。談到近代商業自然不得不談到近代廣告學與傳播學,《海派文化視域下的中國早期廣告版式設計》(河南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龔建培《摩登佳麗——月份牌與海派文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兩種均是對海派商業廣告文化進行研究的專著。

海派文學也是海派文化研究分支中頗引人注意的一支,有林雪飛《世界潮流中的海派文化與海派小說》(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陳緒石《海派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海派藝術方面則既包括海派戲劇,也包含海派電影研究,如褚伯承《滬劇與海派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邢軍《“海派電影文化”與中國早期電影》(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盤劍《選擇、互動與整合:海派文化語境中的電影及其與文學的關系》(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

(四)海派文化的交叉研究

除了整體研究和分支研究外,由于海派文化本身涵蓋著極廣泛的內容,其外延也與其他各類文化體系多有交點,尤其是近代的口岸開放后現代文明的進入,與海派文化的生發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從傳統本土文化和新興都市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海派文化起源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如張乃清《海派鄉土文化》(中西書局2018年版),張童心《海派文化與春申文化探析》(《文匯報》2010年4月23日),孫遜《“海派文化”:近代中國都市文化的先行者》(《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張仲禮《“海派”與近代市民文化》(收錄于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沈渭濱《從口岸文化到海派文化》(收錄于沈渭濱《困厄中的近代化》,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版),這些研究都聚焦于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之中如何誕生出海派文化的這一過程及其社會歷史背景。

另外,海派文化也經常被拿來和其他地域文化作比較,首先是“海派”與“京派”的比較,如楊義的《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太白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從京劇流派之爭談起,剖析京派與海派在文學上的不同表征及其思想源流,還有楊東平的《城市季風: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東方出版社1994年版)則跟隨中國現代化與城市化的腳步,對比20世紀初至20世紀90年代這近百年中京海兩地的城市文化氛圍、市民特質、城市地位的沉浮等等。周仁政《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京派與海派》(《文學評論》2004年02期)則從美學理論相左的角度切入20世紀40年代的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并由此推及兩地的文學和文化生態,形成鮮明的對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亭| 辽源市| 南涧| 乌什县| 常宁市| 多伦县| 建水县| 河北省| 卢氏县| 延边| 象山县| 贞丰县| 河东区| 容城县| 隆尧县| 兴隆县| 平顺县| 浏阳市| 淮滨县| 崇阳县| 新郑市| 郑州市| 定远县| 固阳县| 磴口县| 石河子市| 攀枝花市| 株洲县| 富川| 洞口县| 呼和浩特市| 南投县| 安西县| 华池县| 宜春市| 论坛| 洛阳市| 上林县| 左云县| 厦门市|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