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政與家庭生活
- 徐宏卓
- 3324字
- 2022-11-09 18:51:11
第一節 家庭的歷史
家庭是不是自人類產生之初就同時存在的呢?顯然不是,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家庭也是如此。在談家庭的歷史前我們需要先簡要地了解一下人類文化的各個階段。
一、人類文化的發展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的開始就引用摩爾根的研究,認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
在蒙昧時代的早期,人類生活在熱帶或者亞熱帶的樹林中,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家”,就連他們居住的地方也不是現代意義的“房子”,而是居住在樹上,這樣可以躲避大多數猛獸的襲擊。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野果、植物的根莖等自然生長的植物。聽起來這似乎與黑猩猩差不多,但他們之所以成為人類而不是“猿類”,就在于他們在蒙昧時代的早期已經掌握了音節清晰的語言,這個能力黑猩猩至今尚未掌握。也許是過了幾千年,到了蒙昧時代的中期,人類的祖先開始采用魚類作為食物,并且開始使用火。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進步,魚類加入人類的食譜大大拓寬了食物的來源,火的使用不僅讓人類的食物更加衛生、可口,同時也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使得人們能夠克服自然氣候的影響,向更加寒冷的北方遷徙,人類也可以從樹上下來了,幾乎所有的動物都不敢接近火。到了蒙昧時代的晚期,人類發明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打獵也成了常規的勞動之一,而從很多考古的成果可以明顯看到,此時已經有定居村落的萌芽。
之后人類進入了野蠻時代,相比于蒙昧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在野蠻時代的初期,人類學會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同時人類又學會了另外兩項至關重要的技能:動物馴養和植物種植。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人類可以逐漸擺脫完全依賴打獵和采集的生活,可以相對固定居住在一個區域,通過勞動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于是到了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人類住在用木頭或者泥土制造的房子里,并且用柵欄將村落圍起來抵御猛獸或者其他部落的襲擊,人類甚至還學會了挖掘人工水渠灌溉自己的田地,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進入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人類從鐵礦石中開始冶煉金屬,人類有能力清除森林使之變為農場,這一點沒有鐵器的幫助是不可能實現的。在野蠻時代的鼎盛時期,出現過50萬人聯合在統一的中央領導下,在《荷馬史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鐵質工具、風箱、手磨、榨油、釀酒等。
此時我們可以把人類的歷史發展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在蒙昧時代,人類是以獲取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僅僅起到輔助作用;野蠻時代人類學會了畜牧和農耕,使用鐵器等技術增加農業的產量。隨后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這是人類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
二、人類家庭的發展
在蒙昧時代直到今天,人類家庭經歷了雜交而居、血婚、伙婚、偶婚、專偶這五種形態的傳遞演變。每一種家庭的形態都是和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人類文化相對應的,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活水平、生產力發展及自然環境的變化。
(一)雜交而居
史前的蒙昧時期,人類的兩性關系也處于蒙昧時代,從嚴格意義上這一時期只有性關系而沒有家庭。但是,兩性關系是家庭的開端,也是家庭的基礎,所以我們首先從雜交而居談起。當人類還不能稱之為“人”的時候,過著類似于動物的生活,沒有語言,沒有思想,有的是野性,是類似動物的生殖行為。也許人類最初的生活是個體生活,當偶爾發現大家聯合起來可以獵取更多的野獸,獲得更多的食物,也可以抵御更大的野獸攻擊。于是,他們聯合起來。聯合起來的原始人類有著動物本能的性沖動,由于還沒有人類的思想,他們從來沒有想到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那時雜亂混交是兩性關系初期的真實寫照,代表的是蒙昧社會的低級階段。
(二)血婚制家庭
何謂血婚制家庭?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這樣給它下了定義:凡是親兄弟姊妹和以親兄弟姊妹之間相互集體通婚的地方,他們的家庭就是血婚制。有的學者認為血婚制家庭是家庭發展的第一階段,不認為雜交而居是一種家庭形式。那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什么地方?在蒙昧時代的中期,人類的兩性關系開始出現了簡單的、不嚴格的禁忌:不準父母與子女發生兩性關系,血婚制家庭按照輩分劃定婚姻集團的范圍,同輩的人構成夫妻圈子。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驚訝,兄弟姐妹之間如何能結婚呢?這的確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圣經》中也有大量描述兄妹之間結婚生子的故事。血婚制家庭相對于“男性屬于所有女性,女性屬于所有男性”的雜交而居時代,的確是很大的歷史進步。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呢?必然是和當時社會生產狀況分不開的。進入蒙昧時代的中后期,盡管人類擴大了食物來源,并且學會了使用火,但是生產力依然低下,依然過著采集、漁獵的游牧生活。但是社會分工的出現有可能將所有的人按照年齡進行分工,成年男女狩獵、打魚,老年人從事輔助工作。這樣,年齡相仿的男女成為共同勞動的集體,年齡差距大的逐漸分開,接觸機會減少,當然發生兩性關系的機率也大大降低。
(三)伙婚制家庭
伙婚制家庭出現在血婚制家庭的后期,是指一些嫡親的和旁系的姊妹集體地同不是自己兄弟的男子婚配,同伙的丈夫之間不一定是親屬,同伙的妻子之間也不一定是親屬,但是不準兄弟姐妹之間發生婚姻關系。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指出,凡是幾個姊妹和她們相互的丈夫集體通婚,或者幾個兄弟和他們的相互妻子通婚的地方,他們的家族就是伙婚制。在排除了父母與子女通婚的血婚制家庭后,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關系的伙婚制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進步。產生伙婚制家庭的原因主要是自然選擇規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蒙昧時代,本能地、自發地作用的自然選擇規律是血婚制家庭向伙婚制家庭過渡。實行外婚,禁止血親婚配,促進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伙婚制家庭的出現與生產力水平密不可分,在蒙昧時代的高級階段,由于弓箭的發明,狩獵是最經常的勞動,此時必須進行生產分工,實行原始水平下的共產經濟,這種低水平的經濟又不足以支撐所有的人口,必須有一部分人被分出部落之外,兄弟與姊妹的分開是最好的選擇。
(四)偶婚制家庭
偶婚制家庭是由伙婚制家庭演變而來。是由一對配偶結婚而成的,但不僅限于和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關系僅在雙方愿意的情況下才保持下去。偶婚制家庭是一種不牢固的個體婚,是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過渡的婚姻家庭形式。其特點是,一個男性與一個女性過著不穩定的婚姻生活。隨著人類社會進入野蠻時代后,關于婚姻的禁忌越來越多,群婚越來越變得不可能,所以一種新的婚姻制度——偶婚制隨之產生。最初是一個男子在眾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妻子在眾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這種形式逐漸過渡到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的共同生活。家庭的演化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蒙昧時代的中晚期,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逐漸過渡到鋤耕農業和家畜飼養,人們已經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不再四處游蕩,聚居在相對固定的地方依靠農業生產存活下去。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導致了剩余產品的出現,在部落之間、氏族之間甚至個體之間開始發生交換現象,這時候群居生活、群居的婚姻不再適合當時的生產力特點,婚姻關系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化。同時由于氏族內部婚姻禁忌不斷完善,氏族內部禁止結婚,不僅排除了同胞的婚姻,也排除了同一氏族內的通婚,這勢必促使人們不得不在其他氏族內通過婚約、購買甚至搶奪的方式尋求妻子,這樣女子顯然就非常稀少,男子在獲得女性后就不愿意同別人共享,從而進一步縮小了婚姻集團的范圍。
(五)專偶制家庭
專偶制家庭的基礎就是一男一女的婚姻,并排斥與外人同居,是偶婚制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后的必然產物。隨著蒙昧時期血婚制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的三大演變后,人類的家庭形式越來越趨于穩定化。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認為在偶婚制晚期,人類社會進入野蠻時代,社會各方面相比于以前都有了極大的進步,物品大大豐富起來,人們的私有欲望也隨之膨脹起來,越來越渴望獨占更多的財富,同時排斥其他人侵占自己的財物,人們希望將自己的財富延續到自己的后代,由子女作為自己財產的合法繼承人。這就需要確認由婚配的配偶所生的真正后裔,需要實行單偶制的婚姻制度。正是由于私有財產的出現和對子女繼承的需要,產生了個體婚姻家庭。個體婚姻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它有著比以往家庭更堅固、更穩定的婚姻關系,能夠確保財產沿著父系傳遞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