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述評

一、關于“迷”現象與迷文化研究

“迷”、迷群和迷文化研究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迷”英文稱為fans,因此國內研究也稱其為“粉絲”。中國臺灣學者簡妙如是最早用中文寫作研究迷文化的人,認為“迷”是在特定階段內,特別為媒體內容的某些特質吸引,且有相當程度的認同和涉入,并總結出成為“迷”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過度性”,若沒有這種過度性的因素就不能成為“迷”。在“迷”過度性的文化消費中,愉悅與意義的生產,是為了與自己的生活軌跡做出意義的聯結,通過迷文化來建構認同及儀式的再現,并構成與主流文化的抵抗力量。隨著迷文化研究范疇的不斷擴展,諸多學者從“迷”的界定、不同迷群,尤其是虛擬迷社區及迷文化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研究。

(一)迷文化與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隨著社會媒介的不斷發展呈現多樣化特征,迷文化就是大眾文化發展中最為凸顯的新型文化。大眾文化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借助網絡技術傳播為大眾帶來感性愉悅的生活化文化形態,主要具有商品化、媒介化、標準化、日常化、娛樂化和時尚化等特征。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大眾媒介受眾可以分為四種:社會群體或公眾、滿足群組、媒介或渠道的受眾、特定媒介內容的受眾”a [英]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6.。由上述論述可見,“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媒介內容的受眾,尤其是在現代媒介傳播中,青年“迷”應該是最主要的受眾。在現代社會中,偶像不再集中于少數人,更多的普通大眾借助媒介更有機會和可能參與造星的過程,偶像所指涉的范圍也不僅限于明星、球星等,現在的網紅也成為低齡化“迷”所追捧的對象。但是必須認識到,大眾對于媒介的認知、使用和反饋并不能依靠個人或少數人來實現對迷對象的支持。一般的“迷”在擁有自己追求的迷對象的同時,更會與有著共同迷對象的受眾聚集在一起結成一個群體,通過集體的情感、認知和行動來支持和塑造自己的迷對象。英國學者考乃爾·桑德沃斯認為,不參考“迷”的迷狂思想、行為及相關理論,是無法研究大眾文化及其消費的,“不了解迷及其行為,至少對大眾文化的理解是不全面的”b 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03.。因此,研究迷文化也就是更具體而深刻的理解大眾文化。

(二)我國迷文化的現狀及成因分析研究

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迷”的文化參與程度,迷文化呈現出新的特征:“迷”的文本生產力的解放、“迷”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迷”更易結成網絡社群構成群體認同、迷文化與文化工業緊密聯系。電視選秀節目熱造就了“玉米”“鹿飯”“蜜蜂”“米粉”等著名的迷群。在跨文化影視傳播領域出現了美劇迷、韓劇迷、日劇迷等,就連素來嚴肅的學術界諸多學術大咖憑借自己的學術地位及積累的文化資本也擁有諸多的迷群,現階段是迷文化發展的繁榮期。作為與自然、圖騰、神靈、英雄等人類崇拜心理并列的一種類型,“偶像崇拜隨著西方電影業的興起、明星制造的出現及大眾傳播、大眾文化興起發展為一種新型崇拜,是大眾社會崇尚世俗的消費主義表現之一”c 祥貴.崇拜心理學[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169—170.。新媒介的迅速發展提升了“迷”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為迷文化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但高物質、快節奏的生活所帶來的緊張、焦慮與迷茫,使“人們更傾向于用‘迷’的心態和行為進行娛樂、放松,以緩解情緒”。d 張晨陽.“迷文化”:新媒介環境下的價值審視[J].中州學刊,2011(6):251—255.迷文化也突破了原先聚焦于中國港臺流行音樂、偶像的范疇,彌散于現實生活的諸多領域。

(三)多元迷群研究

迷群從早期的影迷、劇迷發展到當前更為多元和細化的迷群,如,音樂迷、偶像迷、時尚迷、歷史迷、政治迷、美劇迷、韓劇迷等。中國臺灣學者周倩漪認為,歌手的文本分析兼含了歌手的專輯及媒體形象,而在歌迷的質化研究中則深入詮釋了歌迷的生活、社會位置與主體建構的關系。中國香港學者馮應謙在《中國的迷文化、年輕人與消費》中從音樂迷的角度探討了迷群體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之間的聯系。雷蔚真在《網絡迷群與跨國傳播——基于字幕組現象的研究》中,一方面從組織架構、身份認同、成員在社區內進行文化再生產的動機、激勵機制及迷群與外部的關聯等系統分析了網絡迷群;另一方面,以近年來興起的國外影視劇字幕組為個案,從跨國傳播的角度分析了網絡迷群在文化帝國主義、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對網絡媒介環境鏈條中迷群的作用和機制進行了理論性探索e 雷蔚真.網絡迷群與跨國傳播——基于字幕組現象的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20—34.。鄧惟佳在《迷與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曹詢在《虛擬社區的動漫迷文化實踐模式研究》中,分別以“伊甸園美劇論壇”“圣斗士星矢”動漫迷為個案進行了研究,對“美劇網上迷群”和虛擬社區中動漫迷的日常文化實踐與身份認同進行了研究,認為“迷”積極主動地使用媒介建構身份認同,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

(四)在借鑒基礎上對當前迷文化的反思

國外關于“迷”現象與迷文化的研究中,“迷”(fans)常常被大眾和學者概括為“著魔的獨狼”和“歇斯底里的群眾”兩種病態行為。在西方,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聞報道、學術著作中,“迷”常常被定性為走火入魔、被傳染的、瘋狂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受到媒體、社會、搖滾樂和群體感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群非理性的、失控的、迷狂的易被外界力量左右的人。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眾研究開始集中于對主動受眾的研究,學者對于“迷”的界定也發生了變化。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認為,“迷”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能夠積極地“挪用新的材料,制造新的意義”的“盜獵者”和“游牧民”。美國學者約翰·費斯克認為,“迷”與一般受眾的區別在于“過度”,即對特定的文本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喜愛,“迷”是介入球類、商業、娛樂活動過度的讀者、狂熱的愛好者。“迷”與一般受眾的區別是“迷”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亨利·詹金斯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一個“迷”,他“不僅僅是某個節目的有規律的收看者,還要將收看電視轉化為某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將關于節目內容的感受與想法和朋友分享,加入一個有著共同興趣的‘迷’結成的社區”f Jenkins,H.(1988).“Star Trek”rerun,reread,rewritten:Fan writing as textual poaching.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5(2),85—107.。“迷”將媒介使用行為看成一種文化活動形式,因“迷”而形成的小眾群體,一般稱之為迷群(fandom),在諸多消費者中,他們在文化產品中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并獲得更高層次的快感、制造更多的意義。迷群常常踐行的是“館藏式”的消費,即購買、收藏與自己所喜愛對象有關的所有物品,并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迷”有特殊的、敏感的情緒體驗,并通過對特定文本的投資控制他們的情感,在社會中找到自我認同。亨利·詹金斯和珍妮·史特格認為迷群的行為特點具體表現為,迷群擁有主動的文本接受方式、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社區(在社區中迷群進行公開的意義生成和文化事件活動)、具有能動的信息消費者、擁有特殊的文化實踐形式(“‘迷’經常將符號/文化生產轉化為可在迷社群中傳播,并以此來幫助界定該迷群的某種文本生成形式,迷群創造了一種擁有自己的生產及流通體系的迷文化”)g [美]約翰·費斯克. 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55.、建構了另一個社會性群體。迷文化是因過度喜愛某事物,著迷沉溺其中或反復操作并深以為樂趣,是伴隨大眾傳播和大眾文化的發展而興起的文化現象。

二、關于青年迷文化的研究

(一)青年迷文化特點研究

鮑震培認為,目前以女性為主體的粉絲文化凸顯新娛樂精神,以尚美求真的精神旨趣和文化消費主義等姿態顛覆了女性歷史上“被看”的身份,這種精神訴求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即情感高度“外化”的娛樂性、審美態度趨同的時尚性、“星”超所值的消費性、新媒介背景下的互動性h 鮑震培.媒介粉絲文化與女性主義[J].南開學報,2013(6):120—129.。迷群又具有部落性、沉溺性、狂歡性等特質,“迷”在具有積極主動接觸迷文本的同時,還具有被動性特征。蔡琪從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三個層面,分別借用參與性文化、權力話語和闡釋性社區等相關理論分析了網絡與粉絲文化,闡釋了網絡中的粉絲(走向參與性文化)、網絡中的粉絲團(權力的烏托邦)、網絡中的粉絲社區(闡釋性空間與想象的共同體)i 蔡琪.網絡與粉絲文化的發展[J].國際新聞界,2009(7):86—90.。“從‘帝吧出征’到‘飯圈出征’,青年網絡迷群意志表達呈現出越來越高的組織性。其意志表達既有自我辯護、還原真相及群體身份認同等表征,也有愛國護國、政治參與等嚴肅主題”j 張宇.青年網絡迷群的政治參與及意志表達[J].人民論壇,2020(10):126—127.。張晨陽在新媒介環境下對迷文化進行價值審視,認為新媒介情境中“迷”具有新的行為,“迷”利用網絡平臺表達“迷”的訴求,即可以隨時以文字、圖片、音頻等媒體融合的方式生成、傳播和創新迷文本。專業性迷網站平臺的建立,比如,中國粉絲網、粉絲帝國等,這些平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在迷群的集合及“迷”之間的對話。胡紅梅則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偶像變化折射出青年集體主義價值觀務實性與邊緣化并存、理性化與平面化并存、開放性與庸俗化并存的變遷邏輯k 胡紅梅.青年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歷史變遷及其啟示——由建國以來青年偶像的變化引發的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1):25—29.。青年迷文化成為反映青年對時代變遷、社會發展、主導價值的認知及自我價值實現及訴求的表達方式。

(二)青年迷文化影響因素研究

劉濟良認為,青年在不同時期會對不同類型的人、物等進行狂熱追捧,現代社會的發展使青年對迷對象的崇拜從英雄崇拜、道德楷模到個人欽慕的對象,從學習英雄、道德楷模的精神到模仿,偶像從某種意義上開始真正進入大眾生活,“迷”與迷對象的關系建構更加密切。“迷”對于迷對象不再是單線條的崇拜,借助于現代媒介,迷對象對于“迷”給予各種方式的積極回應,可以說,“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迷對象。趙雅妮、劉海認為,青年的反叛、激情在現代社會走向了迷文本的積累、模仿與消費。陳榮武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當下青年文化的發展存在一些困境和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媒體傳播背景下青年文化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文化工業’現象下青年人格發展的困境、多重束縛情境下青年文化價值觀選擇的糾結、青年文化發展社會空間擠壓狀態下社會關懷機制缺失等”。l 陳榮武.當代青年文化的歷史衍變與現代性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4(1):91—95.陳霖、楊培指出,高度發達的媒介傳送著海量而又缺少內在聯系的文字、圖像和聲音文本,深度介入人的存在,主體已經呈現出片段的、互不關聯的、流動性的特征,以至于使人迷失在媒體所建構的虛幻的光影世界中m 陳霖,楊培.大眾傳播媒介對“粉絲”亞文化的再現——以央視對“楊麗娟事件”的報道為例[J].文藝研究,2012(4):35—41.。當代媒介制造了諸多迷客體對其進行潛在的規定,催生了迷文化主體并對其進行異化或塑造。

(三)青年迷文化認同研究

認同是粉絲消費和文化參與的基石,是粉絲社群凝聚力的源泉,是一種情感、態度和信仰,也是一種實踐、儀式和習慣。楊玲在借鑒西方理論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粉絲群的特征將其劃分為:認同話語、認同實踐(粉絲知識的積累,粉絲空間的建構、接觸與融合,禮物的交換,個人親密關系的協商和整合,社交網絡的擴展)和認同儀式三個層面。鄧惟佳則以美劇迷為例,認為在迷群實踐活動中自我認同建構必須從“自我意向與他者評價統一和自我認同建構”“意向與情感投射和自我認同建構”“反群體個性消費與自我認同建構”“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建構維度進行研究”。n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以“伊甸園美劇論壇”為例的中國美劇網上迷群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張晨陽指出,傳統“迷”用熒光棒、海報、吶喊等表達對迷對象的支持,而現代“迷”則是通過聚集網絡平臺線上與線下交流的貫通來表達對迷對象的支持進而實現自我的身份認同。同時,新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打破了空間、地域、時間、身份的界限,迷文化的參與性在空間及人群方面更加寬泛,跨越地域、文化、身份的迷群應運而生。尹鴻認為,在網絡中迷文化的共性是對崇高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背棄和疏離,傳統文化的厚重感被文化娛樂、消遣所取代。胡玉寧、徐川認為:“‘飯圈’話語空間的文化表征是群體本我意識外化的彰顯,內容生產的文化認同表現為粉絲消費行為和情緒資本互嵌的社群力量,生產社會資本的文化互構是由多元行動者的社會文化實踐決定的,‘飯圈’現象在文化層面的表征、認同和互構形成了群體社會文化實踐中的文化螺旋,是洞察主流文化與媒介文化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邏輯路徑”。o 胡玉寧,徐川.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于“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0(11):70-79.莫梅鋒、饒德江則分析了媒介迷心理、行為的階段性特征,認為媒介迷主要有“媒介沉浸”和“媒介沉迷”p 莫梅鋒,饒德江.關于“粉絲”的媒介研究[J].電影藝術,2007(3):110—113.兩個階段。在媒介沉浸階段,媒介迷雖跟普通大眾相比對媒介的依賴有過度傾向,但仍屬于正常的范疇;而媒介沉迷,則意味著媒介迷的心理和行為已經呈現出病態的成癮狀態,非理性的思想和行為表現比較突出。從青年對迷文化的認同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諸多繁雜的迷文化信息所潛藏的是青年對于迷對象認同的差異化,尤其是非理性的沉迷階段則表征著青年價值觀及行為的異化。青年“迷”被迷文化的表象、淺層文化所吸引,在潛移默化中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和判別,逐漸走向理想的荒蕪和枯竭,這就是尼爾·波茲曼筆下的“娛樂至死”。

(四)青年迷文化消費研究

在對于青年迷文化消費的研究中,班建武認為,青年通過對偶像文化、產品的消費行為表達自我、建構意義,獲得了極大的情感、心理快感體驗,但這種消費極易弱化他們的理性判斷和自省能力,“使他們過分追求商品‘能指’性的符號價值,并且把生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都賦予符號消費行為中”q 班建武.符號消費與青少年身份認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88.。戴銳從當前中國現代化生活方式建構的角度指出,青年尤其是青年“迷”在標榜個性追求新穎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預設著他們走向了極端,偏離了現實生活。個性不再是青年自我思想、觀念及行為的體現,更不是社會角色、生活情趣和意義的展示,而是成了對所謂的前衛、流行、特殊行為的刻意模仿和追隨。戴銳進一步預判這種行為會導致青年自我世界的崩潰,即“青年理想的失落、自主意識和創造力匱乏、個性喪失、批判精神泯滅、文化人格的病態”r 戴銳.消費主義生活方式與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8):31—35.。潘知常、林瑋指出,青少年在符號消費中反映出一種當下的情感宣泄,體現為一種“享受的合理性”滿足,“假如對之不加以引導、提高,相反卻放任自流,甚至聽任它肆意越過自己的邊界,去侵吞文化、審美的領域,把文化、審美趕入枯魚之肆,卻又難免不會成為一種偽快樂、一種偽幸福、一種偽文化、一種偽審美”。s 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0.余開亮認為,形象消費是青年文化消費的主要方式,并從形象包裝、明星逸聞、偶像崇拜及青春舞臺四個維度對偶像形象進行描摹t 余開亮.從偶像崇拜透視青年文化消費[J].青年研究,2001(11):16—19.。通過偶像消費揭示青年迷文化的消費形式、內容及心理特征。

(五)青年迷文化教育對策研究

學者主要從當前突出的迷文化現象及青年“迷”個案深入分析并揭示對迷文化教育引導及對策實施的重要性。首先,媒介素養的培養方面。劉瀠檑、莫梅鋒認為,媒體在“迷”病態化發展的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傳媒倫理缺失),媒體營造的是“超真實”的虛擬環境。這種虛幻的鏡像屏蔽了現實的真實性,青年易在“擬態環境”中迷失自我。傳媒倫理是區分好與壞、善與惡等“正常”與“異常”的識別標準,不但可以成為傳媒工作者“應該”或“不應該”的行事判準,而且可以進一步維持與再造社會正常秩序與傳統文化價值u 劉瀠檑,莫梅鋒.迷的病態化與傳媒責任[J].新聞記者,2007(6):19—20.。“規范媒體的‘迷’營銷和造‘迷’運作,引導媒介的商業行為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只有這樣,媒介迷應有的權益才能得到保障,社會輿論環境才能因此日益和諧”v 劉瀠檑,莫梅鋒.正確引導媒介迷構建和諧媒介倫理——從媒介迷的病態化談起[J].聲屏世界,2007(6):6—8.。其次,個案分析及教育探索。黃象品從“超女”現象得到啟示,指出青年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統領,必須高度關注青年大眾的民主選舉和民主參與精神,必須創新凝聚服務青年的內容和形式,必須高度重視和關注網絡在青年文化建設和現代生活中的作用w 孟象品.從“超女”現象看我國青年文化發展的新趨向[J].中國青年研究,2006(3):73—75.。張晨陽則以劉德華的歌迷楊麗娟為例,認為必須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對青年進行媒介素養的教育,通過系統的知識學習增強青年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自主進行媒介素養的養成。再次,加強對娛樂節目及媒體的監督與指導。馮濟海認為:“在球迷等各類主題網絡迷群里正日漸彌散著一種‘日常極化’現象,并特別反映于‘粉絲’同其敵對者‘黑子’在互聯網上長期的群體斗爭過程中。從迷群割據政治的角度為日常極化建立一個分析框架,以期拓展群體極化經典理論的解釋邊界,豐富對青年亞文化領域沖突心理與行動的理解”x 馮濟海.“粉”“黑”之爭:網絡迷群極化的“日常化”轉向[J].社會學研究,2021(11):113—135.。最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鄭大平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提出應加強榜樣崇拜的合理引導;要尊重青年,發揮青年參與的主體性;應加強管理,發揮學生明星的組織魅力;應培養骨干,發揮骨干學生的帶頭作用;應更新手段,采用現代宣傳教育方式;要寓教于樂,充分激發青年的參與熱情y 鄭大平.青年偶像文化的現狀、特點及應對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7—9.。從目前的資料來看,關于直接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探討應對青年迷文化的研究成果甚少,諸多研究主要從傳播學、語言學、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更多的是研究迷文化中青年粉絲文化的角度研究,如,俞凡的《韓劇傳播對我國城市青少年文化的影響——以青島市為例》、岳曉東的《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異同分析》、溫海玲的《時勢造偶像:解析青年偶像崇拜現象的變遷》等,缺乏對品牌迷文化、媒介迷文化、影視迷文化方面的研究,迷文化范疇過于窄化。更多的是從宏觀社會、學校、家庭等角度研究解決迷文化困境的對策,還有一些關于青年迷文化教育的論述散見于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等論著中。

三、青年迷文化研究的基本評價

第一,青年迷文化的相關概念及內涵模糊。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成果中將“迷”與粉絲的概念混淆或等同,在國內的諸多文獻翻譯中“迷”就是粉絲。對于“迷”與粉絲、偶像的概念界定缺乏一定的學理性和系統性思考。而迷文化概念在學界沒有統一的界定,在“迷”與粉絲含義混淆的基礎上也將迷文化進一步等同于粉絲文化。在迷文化理論研究中,相關表現形態研究呈現不平衡的態勢,大多理論成果研究側重于粉絲及粉絲文化研究,而對“控”和“癮”,尤其是“軟癮”的理論研究比較欠缺,沒有形成相對的理論支撐。

第二,青年迷文化理論研究呈現零散化與表面化。青年迷文化研究缺乏系統性,致使這一領域中的相關研究視點無法尋找到適應的理論坐標,也使青年迷文化教育具體對策無法科學落實。從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系統化、專門性的學術專著難覓,對青年迷文化教育進行研究往往是就某一方面(粉絲)進行分析,或者是對特定追星行為的分析研究。對于青年“迷”個體及迷群體的入“迷”程度和階段學術界研究較少,而這有礙于我們對青年迷文化的深入研究。這些零散化的研究由于是從局部問題出發,且各自獨立,缺乏對青年迷文化在當今社會轉型文化語境影響下的整體考察和系統分析。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傳播學、語言學和社會學學科上的研究,涉及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較少。

第三,青年文化一直是青年教育及發展研究的一個主要研究視域,研究者從很多視角對其進行追問、反思青年教育的現狀,但目前專門從迷文化的角度對其研究的學術性成果較少。我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過程中,始終重視青年、發展青年,青年迷文化作為青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正確看其在當代社會對青年尤其是青年“迷”的深度影響。當代青年是迷文化的狂熱追隨者和消費者,青年對于迷文化過度的渴望和追求,會導致青年自我的泯滅、主體性的喪失、理性思維的缺場,青年如果沉溺于自我建構的“迷”世界中,將會導致其自我責任感喪失,失去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青年迷文化現有的研究中,主要傾向于對青年迷文化異化現象的分析,其所呈現的研究局限性在于對青年迷文化研究視域窄化,青年迷文化的價值性資源及意義未得到重視及發掘。對于青年迷文化不能全盤否定其存在的價值性,更不能一味地縱容青年“迷”的娛樂性、消費性迷文化生成,對青年迷文化要有科學、理性的文化界定及思想觀念的澄清。青年迷文化的消費性、娛樂性、迷狂性等特質反映的是迷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失衡,映射出我國當代青年的婚戀觀、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異化。當代青年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定程度“迷”的存在,青年的教育和發展應從青年最關注的迷文化著手,關注青年的生存和發展現狀,引導青年在追求“迷”的過程中培養其文化自主性、創造性及反思性的生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夷山市| 毕节市| 会同县| 金沙县| 武穴市| 晋江市| 宣恩县| 遵义县| 柳州市| 邵阳市| 金乡县| 保定市| 荆门市| 夏邑县| 高雄县| 兰西县| 安吉县| 根河市| 霍城县| 山西省| 盐山县| 科技| 子洲县| 南木林县| 郴州市| 四会市| 乐陵市| 根河市| 民丰县| 长海县| 资阳市| 汉中市| 盖州市| 班玛县| 甘泉县| 茶陵县| 阜康市| 松潘县| 石狮市| 岑溪市|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