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成熟期

秦朝末年、漢代初期,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醫著作為發熱論治的思路奠定了基礎,從傷寒、溫病、內臟熱等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了治療方法。這個時期的《難經》,也從傷寒、溫病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到漢代末年,河南南陽的張仲景博采眾方,著書立說,寫就《傷寒雜病論》。這部書包括《傷寒論》和《金匱玉函經》兩部分,后來歷經戰亂,該書丟失,所幸經過王叔和整理,保留了《傷寒論》部分;《金匱玉函經》直到宋代才得到整理。《傷寒雜病論》以傷寒病、雜病為主,其中對于外感性傷寒疾病的論述最為詳盡,成為歷代治療外感熱病的巔峰著作,時至今日依舊指導著臨床治療,兩書中的方劑也被稱為經方。

(一)《難經》對傷寒的貢獻

如今中醫界討論傷寒、溫病延續了《黃帝內經》的說法,然又離不開對《難經》的認識,其中《難經》第五十八難,對此進行了闡述。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發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肌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難經》這段話,講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為傷寒、溫病之爭打下了埋伏,從而也將廣義傷寒、狹義傷寒、溫病及其他發熱性疾病列舉了出來,為此后《傷寒論》關于狹義傷寒單獨論述提供了依據,也為《溫病條辨》將溫病與傷寒并列提供了可能。其對于五種疾病脈象的認識堪稱經典,也成為五種疾病區分的重要標志。實際上,今天中醫關于發熱性疾病的認識,很大程度上還在“傷寒有五”的辯論當中,《難經》清晰地進行了區分,但是后人又將其集中攪在了一起,導致對于溫病傷寒的認識并沒有形成統一性的認識。

(二)《傷寒論》對發熱的認識和貢獻

《傷寒論雜病論》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正如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所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意思是什么呢?是東漢末年發生了疫情——傷寒,很多人因病死亡,特別是醫圣家族,兩百人死去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傷寒疾病。所以,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對傷寒疾病的關注、研究和治療,進而形成了專門的學問。現在有學者講,《傷寒論》就是一本當時專門治療傷寒疾病的應急手冊,似乎有這個意思。我個人認為,歷史更替有規律,大亂有大治,大治有能人;中醫也一樣,在疫情泛濫時期,出現了《傷寒論》有力地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開啟了辨證論治的先河。張仲景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傷寒論》對發熱疾病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六經辨證理論奠定了發熱性疾病治療的理論基礎

從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形成的六經傳變體系,也將外感發熱的病因、病機和治療用藥予以規范,形成了汗法、下法、溫法、清法、瀉法、和法、消法、補法等治療方法,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方劑,奠定了方劑學的基礎。

2.描述了各種發熱的特征

有學者統計,《傷寒論》提到發熱的條文有100多條,其中包含了很多發熱的類型。如發熱、身大熱、翕翕發熱、惡寒發熱、蒸蒸發熱、日晡潮熱、寒熱往來、時發熱、寒熱如瘧、煩熱、無大熱、微熱等,這些都可以與西醫學進行對應。

《傷寒論》在依據六經傳變對發熱類型的描述上,也極其完整。

太陽病發熱表現為“發熱惡寒”“翕翕發熱”,這是外邪導致太陽表證,正邪斗爭的結果,這個時期患者可以表現為風寒表實證、太陽表虛證。風寒表實證的發熱表現是“或發熱”“或未發熱”“無汗”,以及周身疼痛束縛感;太陽表虛證則會出現汗出發熱的情況。

疾病進一步發展到了陽明階段,這一階段以“胃家實”為特征,發熱表現為大熱、大汗出、不惡寒但惡熱、蒸蒸發熱、潮熱的情況,依據這樣的情況加上胃部不適,很容易做出疾病發展階段的判斷。

少陽病發熱的特點為往來寒熱。少陽病是疾病在半表半里階段,外邪侵入人體,經過太陽階段沒有化解,進而到了少陽階段;或者直接引起少陽病變。這個時候的發熱特點比較典型,表現為寒熱往來,這個表現可以有規律也可以沒有規律,比如過去發生瘧疾的患者,常常出現發作有時,這與瘧原蟲的活動有關系。

三陰經主要表現為寒證,當然也有少陰的熱化。太陰病為里虛寒證,出現發熱的機會較少,多為低熱,一般常用小建中湯等進行甘溫除熱;少陰病階段發熱與少陰熱化有密切的關系,患者往往出現陰虛火旺的表現;厥陰階段病情復雜,寒熱交錯,虛實難分,這時期的發熱表現也多種多樣,或者出現寒熱并存的情況。

3.對各種病理產物引起的發熱認識已充分

實際上,在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中也穿插著大量的多經合病、并病引發的發熱現象,以及對一些雜病發熱的認識。

(1)瘀血發熱

這主要是太陽蓄血證。太陽外邪在人體久之不去,或者直中下焦,出現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情況,這種情況下引發的發熱,屬于瘀血發熱。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形成了桃核承氣湯、抵當湯等,通過逐下瘀血,達到恢復體溫的目的。而這一理論極大地影響了內傷發熱理論。

(2)合病發熱

六經可引發發熱,同時六經之間可以互相影響,表現出合病、并病。也就是說,會出現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情況。這種表現有外邪,同時又有內傷的存在。如太陽陽明合病發熱可以用葛根湯,少陽陽明合病可以用大柴胡湯等,進一步豐富了六經發熱理論。

(3)痰濕引發發熱

《傷寒雜病論》的《金匱要略》部分對于痰濕引發疾病進行了全面論述。水液代謝紊亂可以與外邪結合,形成新的致病因素,如痰飲、懸飲、支飲等。水液成為病理產物后,在體內也會引起發熱,呈現水熱互結、痰熱互結等情況。在關于風濕等疾病的論述中,其也對發熱進行了充分論述,這些疾病就包括現今的風濕熱、中暑等疾病。在濕熱為患引發的黃疸性疾病中,濕熱結聚,一身盡黃。

4.制定了發熱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按照六經辨證,對發熱的特殊表現進行了闡述,厘清了治療思路。太陽表證,可以表現為太陽表實、太陽表虛證,分別對應麻黃湯、桂枝湯,通過解表而達到降低體溫、恢復正常的目的。太陽病采用發汗方法,但實際操作也不同。陽明病表現出的是發熱溫度很高,里熱熾盛,或大便干結不暢,采用承氣湯清熱通便,可使邪去正安,溫度恢復正常,代表方為承氣湯。少陽病發熱是寒熱往來,半表半里,發汗不能夠外透,泄下又容易引邪入里,這時就要采用和解的方法而達到退熱的目的,代表方為小柴胡湯。太陰病發熱者,中氣不足,抵抗力下降,可用溫法,甘溫補益正氣,達到除熱目的,代表方為小建中湯。少陰病發熱主要在于辨明寒化熱化,寒化者的主要表現是脾腎陽虛引發的陽虛型發熱,要采用溫法,破陰回陽除熱,代表方為四逆湯類;熱化者以陰虛火旺為主要表現,就要用滋陰清熱法,代表方為黃連阿膠湯。厥陰病發熱者,往往寒熱錯雜,可用寒熱平調法除熱,寒熱并用,補瀉并存,烏梅丸為常用方。對于厥陰病熱證可以用白頭翁湯。

(三)《諸病源候論》對發熱的認識

關于發熱,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有比較多的描述。其認識不僅有傷寒諸候、溫病諸候,而且針對熱病列舉了二十八證候。熱病候一,講到“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冬傷于寒,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于溫也”,但整體上還是傷寒窠臼,是對傷寒引起發熱的闡述。這一部分還講了肝熱病、腎熱病,并對熱病針刺禁忌做了說明。“熱病針刺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這已經十分明確地說明了發熱疾病的治療注意事項。

同時巢元方還對熱病一日到九日不同表現進行了說明,列舉了“熱病解肌發汗候”“熱病煩候”“瘡候”“熱病斑瘡候”“熱病熱瘡候”“熱病口瘡候”“熱病咽喉瘡候”“熱病大便不通候”“熱病小便不通候”“熱病下利候”“熱病候”“熱病毒攻眼候”“熱病毒攻手足候”“熱病嘔候”“熱病噦候”“熱病口干候”“熱病衄候”“熱病勞復候”“熱病后沉滯候”,同時對每一種證候發生的病機進行闡釋,如此詳細地列舉發熱的證候,并有針對性地做出解釋,對于中醫準確判斷疾病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在熱病候的論述中,巢元方還加入了養生的注意事項,如《養生方》云“三月勿食陳齏,必遭熱病”等,進一步豐富了熱病理論。

當然除了這些熱病描述之外,《諸病源候論》還專門列出了疫癘病諸候、瘧病諸候、寒熱候、冷熱不調候、寒熱厥候,在妊娠前后又增加了妊娠寒熱候、產熱虛熱候、產后冷熱利候、產后寒熱候,小兒雜病中增加了變蒸候、壯熱候等,極大地豐富了中醫對熱病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朝阳县| 衢州市| 正蓝旗| 涡阳县| 嘉鱼县| 旺苍县| 开江县| 句容市| 右玉县| 道孚县| 拉萨市| 西昌市| 东山县| 灯塔市| 赣州市| 海淀区| 修文县| 巴里| 沁源县| 游戏| 调兵山市| 盘山县| 海丰县| 贵溪市| 永川市| 中江县| 华坪县| 北海市| 洪泽县| 观塘区| 贵港市| 靖远县| 错那县| 哈巴河县| 大丰市| 梓潼县| 措勤县| 福建省| 吉水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