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們耳熟能詳的“毛遂自薦”“破釜沉舟”“臥薪嘗膽”“圯橋三進履”等典故、成語都來源于兩千年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據統計,由《史記》中衍生出來的成語有五百多個。可見,這本書對于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多么巨大。
打開這本書,向你走來的有叱咤風云的項羽,忍辱負重的勾踐,逍遙游的莊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孔丘,慷慨悲歌的荊軻,無賴又堅韌的劉邦,讓人佩服又令人惋惜的韓信……千百年來,這些行動呼吸就如同在人眼前的形象,憑借著他們戲劇一樣的人生故事,滿足了多少人對于那像夜一樣靜默的遙遠歷史的遐想啊!如果說歷史是民族的記憶,那么這些存在于字里行間的靈魂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對于祖先的集體記憶。一個人是通過記憶而認識自己的,一個民族也是通過它的歷史的記錄和再書寫而重新定義的。因此,閱讀歷史就是認識我們自己,就是從那些曾經活在歷史上的先人們那里,獲得我們對當下的自信、對未來的啟迪。這正是我們閱讀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一切善的榜樣的來源,也是惡的反面教材的由來。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容面對生活,分清社會上的是與非,沒有比閱讀一本高質量的歷史書更好的捷徑了。閱讀一本好的歷史書,就像是穿越了時空,讓我們在精神上活在了古代。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概觀圖書市場上流行著的、寫給青少年的歷史故事書,大多是作者現身說法,諄諄教誨,充滿了濃重的講壇和說教味,很少有能深入歷史人物的內在,想其所想,隨其所行,將一個邏輯自洽的故事不動聲色地呈現給小讀者的。本套叢書算是這方面的一種嘗試了。
編著者通過精妙的邏輯重組,將原本散見在《史記》不同篇章的事件重新組合到一個前后完足的情節中,將人物的一舉一動繪聲繪色地描摹出,將他們鑲嵌到歷史當中去,將這一個一個的場景悄然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樣,不僅使故事更加生動,而且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讀者更能體會到人物活動所依賴的社會文化背景,從而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感同身受地同情和理解故事中的人物。
我們希望這套書能成為青少年讀者認知和感味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一面小窗。若能憑借這點幽光,促使他們探尋更加遼闊的歷史時空的奧秘,則是這套書的幸運了。
編者
202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