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財富自由手冊(套裝3冊)
- 何圣君 王怡 王智遠
- 16字
- 2022-11-04 11:16:35
第一章 成長的第一策略——復利思維
復利思維 人生就像滾雪球
復利的根本是底層知識
一提到復利,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財富。從事物本質(zhì)的角度來說,復利不單單是指財富,在我看來,復利的內(nèi)在核心其實是思維方式,是對知識的認知。一次投入、持續(xù)收益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花時間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魚多吃”的思維。那么,如何擁有復利思維呢?
我認為擁有復利思維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識體系。決定思維是否持續(xù)成長,知識體系的輸入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體系類似于技術開發(fā),可以分為底層、中層、應用層三個層面。
底層是思維進化的過程。從成長角度來說,我們每天都在更新大腦,通過新知識的輸入,不斷為大腦下一次思考累積素材,從而讓知識能夠不斷以復利的方式迭代,最后達到自我認知的提高。如果我們沒有很高的視野,就意識不到其實身邊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沉淀形成復利。
我們的大腦學習的過程是外界信息經(jīng)過短期記憶(思考)后,進入長期記憶的過程,短期記憶過程中會把外界信息和長期記憶的信息放到一起進行加工,然后存儲到長期記憶中。這時,如果大腦里沒有相關內(nèi)容的基礎概念和認知,就無法對新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便是“難以理解”,譬如小時候死記硬背的文章、復雜的物理公式等。如果我們有很多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與思考的時候就會容易得多,學習新東西的速度也會很快,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正面反饋。所以,在我們的認知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習慣用已知理解未知。背后的原理其實就是這樣。可見,底層知識是支撐大腦運轉的基礎。
中層帶來能力圈的放大。知識體系就像一張蜘蛛網(wǎng),在網(wǎng)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知識點的串聯(lián)和它們所起的作用。而自己知識體系的擴張能讓碎片化知識不再成為孤島,可以在大腦中進行更多的排列組合,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像是打地基,一旦基礎打牢,后面的認知升級就不再是線性級的增加,而是指數(shù)級的發(fā)展,從而構建起你的中層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越廣,能力圈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當自己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級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時候,自己的認知能力便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應用層帶來知識的變現(xiàn)。能力圈背后是知識的儲備,在知識結構中,學習的底層知識和應用知識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在此畫等號的是時間。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有一個投資理財?shù)囊?guī)劃,每年賺10%左右,年底就會有一個利潤分配的問題,通常你會拿出一部分花掉,然后再拿出一部分繼續(xù)進行投資。而花掉的就是應用層的知識,再投資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層知識,這個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屬性也是不同的。
隨著時間的拉長,你的底層知識可能是不變的,但應用層知識在不斷地增加,比如,在工作中你學會了怎么做運營、怎么做營銷、怎么搞定客戶。但這些只能作為你的能力的表現(xiàn)。那么怎么讓能力的表現(xiàn)變成底層知識呢?答案就是打造高效的體系。比如,一個新手編劇寫劇本時往往是大俗大雅地模仿前人的套路,你看完后也許會說:“要是我,結尾一定要寫的足夠震撼。”但一個資深編劇寫東西則是采用經(jīng)典的三幕劇:在第一幕的建構上一般是普通人的視角,然后再露出主角光環(huán),提供足夠的情節(jié)張力,最后結尾。同一個領域,新手和專家的知識區(qū)別其實很大,新手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特征,專家看到的是本質(zhì)能力。所謂的專家,就是學習任何事物背后的基本邏輯,然后歸納成為體系進行輸出,最后達到放大的效果,此時應用層的知識變成了底層知識,能力圈也就增加了。
隨著能力圈的增加,再回歸到應用層,其變現(xiàn)的方式也就多樣化了。比如,從原本的只能靠“單一販賣時間”工資的形式,發(fā)展到可以多元化“販賣時間”,比如顧問、咨詢、培訓等,這些都適合普通人。而有的人則是通過更多的收益,進行資金的再分配,比如買股票、基金、開店等。這一切的原理其實就是“底層+應用層知識”分配的機制。所以,可變現(xiàn)方式少是因為你沒有掌握靈活的分配機制以及存在認知的瓶頸問題。
構建牢固的底層認知
底層知識不扎實,靠努力給自己帶來的復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如此。要把底層基本功做扎實,核心就在于知識價值要足夠穩(wěn),這樣才會在要投資的事情上少走彎路。在財富投資(股票、基金)復利的領域中,底層所代表的便是自己的本金部分,換到其他場景中(工作、成長),本金便是你的基礎能力。所以打好基本功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那么如何才能讓基礎能力更加扎實呢?要先了解某個領域知識的分層,然后找到有效知識進行學習。每個領域的知識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知識:一般由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博士、學者所掌握。這類知識還正在被研究、被驗證,是新鮮的思考。有的甚至還沒有加工完成,但新鮮度很高。
第二層知識:一般含金量較高,是第一層知識的轉述,比如,一些底層邏輯的圖書,一些權威機構發(fā)布的行業(yè)研究報告,一些經(jīng)過系統(tǒng)整理、提煉后的培訓教材等。
第三層知識:往往是為傳播而簡化或極端化觀點的陳述,比如,一些領域內(nèi)的權威理論,被改編成方便公眾理解并傳播的書籍,但因為被簡化并加入了一些案例、故事,可能在表達層面上就會出現(xiàn)不精準的問題。在市場營銷圈內(nèi),多數(shù)人都看過一本叫《定位》的書,主要講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搶占用戶心智。這本書是“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的成名作。市面上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一些類似的書籍,本質(zhì)內(nèi)容都很相似,這些書往往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營銷。
第四層知識:各種充滿個人情緒的表達,比如你經(jīng)常看的碎片化的微信公眾號文章,很多名人解讀的“一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等。
現(xiàn)在你可以思考下,自己在上面的四層知識中各花費了多長時間。其實任何一種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若從底層復利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掌握第一層知識,這樣加上應用層的知識實踐,基本功才會更加扎實。但第一層知識比較難以讀懂,所以建議你選擇第二層知識去學習,這樣會更有效。
終身學習實現(xiàn)復利
在把自己的底層知識打牢的基礎上,要實現(xiàn)復利,我們還需要讓底層知識進行增值。復利的核心定義是指讓利益持續(xù)并且穩(wěn)定地增長、升值,不追求快速的收益。因此,對于底層知識復利的持續(xù),需要做的是小規(guī)模的學習,核心是不間斷,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終身學習。
很多人認為終身學習是個偽命題,原因在于這些人沒有屬于自己的體系,他們的大腦學習就像流沙一樣,知識逐漸被忘記。很多父母經(jīng)常說自己在上學的時候非常優(yōu)秀,但畢業(yè)以后就不學習了。結果輔導孩子一道函數(shù)題就顯得無能為力。為什么我們學過的知識會被遺忘?學習不像電腦下載文件一樣,可以長期存儲且需要的時候就能及時調(diào)取,學習的本質(zhì)其實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
人的大腦里面有一億多個神經(jīng)元,當我們在學習和思考新知識的時候,相對應的神經(jīng)元就會被點亮;當你經(jīng)常運用和練習的時候,這些相對應的神經(jīng)元就會變得更加牢固,甚至有時會變成一種條件反射。只有這樣知識才能真正屬于你,反之,如果你只是思考過卻沒有經(jīng)常使用,那么這個知識點相對應的神經(jīng)元很快就會模糊,甚至被遺忘。所以,不忘記知識的方法便是多練習和對外輸出。一個接受正常教育的人,知識體系的建立是有其雛形的。工作以后的終身學習,就是給這個體系不斷地輸入新的知識,增加其結構的完善性,使其可隨著市場的動態(tài)變化,解決遇到的更多的問題。
最好的終身學習應該是選擇幾個有價值的長期問題持續(xù)深挖,比如怎么做好市場營銷,怎么做好產(chǎn)品經(jīng)理,怎么做好管理,怎么做好財務投資等。如果你十年如一日地都在研究這些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而這一切能夠保證你在這個領域中穩(wěn)步地提升。所以,千萬不要被短期的價值所迷惑,從知識、成長、金錢三者投資的角度來說,也許你的初始量不是很多,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知識增長的能力。
復利不是自動化的過程,而是考驗人性的過程。如果我現(xiàn)在告訴你,從今天起你不要喝酒了,每月省下來的錢10年后可以換一輛保時捷,請問你愿意嗎?80%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復利的投資也是這樣,它是一種常識。如果所有的復利后期都可以“葛優(yōu)躺”,那些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企業(yè)家早就不用學習了,他們?yōu)槭裁催€要費那么大勁兒學習干嘛呢?難道非要自找不痛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