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18世紀60年代可看作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人類的生產方式因而發生顛覆性改變,由機器大工業替代了傳統工場手工業,社會產出和財富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增長。在這次產業革命發生之前,生活在不同大洲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效率并不存在特別明顯的差異。人類社會以較為緩慢的發展速度存在于這個藍色的星球。我們所居住的自然環境也并未受到特別強烈而明顯的改變。而這次產業革命發生以后,以及緊隨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產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人類社會的發展速度超越了之前所有年代,積累的財富也大于之前幾千年創造財富的總和。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類財富的產生與積累是以資源的巨大消耗為代價的。250多年后,仍然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們面臨的問題是極端的氣候變化、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以及某些不明原因卻廣泛傳播的疾病,例如直到今天仍未消失的新冠病毒,連自詡是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總統都未能幸免。全球累計感染的人數已達數千萬人,而且每天仍在不斷增長。這些均可看作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危機。當然,這些危機發生的原因并不是上述提到的產業革命,而是人類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的過度索取,對與我們相依共存的大自然的過度破壞。1750年至今,全球累計排放二氧化碳1.1萬噸,大氣成分的變化引起全球氣候變化,沙塵、霧霾、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由此而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表現愈加明顯。

2006年第6期的《環境保護》發表了王金南、曹東、陳瀟君的論文,文中指出,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嚴竣的環境壓力,要實現綠色轉變,就必須制定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規劃。[1]此后,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中外綠色發展圖譜的繪制等,這些與綠色發展相關的概念和理念的相繼出現,是環境問題的倒逼,也是對人類過度行為的警示,當然也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責任感。

綠色發展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要求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資源的發展方式,借助技術創新,對傳統產業加以改造升級,在人類擁有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中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涉及國民經濟體系內的各領域、各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各個產業,農業發展關系到國民的基本生存需要,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尤其需要將綠色發展這一理念深入到農業的產業發展之中。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戰略以來,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總量早已位于世界第二,僅列于美國之后,但是,發展過程中各類問題卻層出不窮,其中的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生存質量的提高和生存狀態的改善。食品安全問題有悖于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而與該問題直接相關的產業即是農業,可見農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業一直在吉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環境狀況的惡化也沖擊著吉林省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對吉林省農業提出更嚴峻的挑戰。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為吉林省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其面臨新的機遇。本書以綠色發展為背景,縱橫捭闔,全面闡述吉林省農業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借助數據和相關資料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分析,從縱向和橫向切入,深入剖析吉林省農業與綠色發展要求的差距,同時從農業發展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分析吉林省農業整體及農業產業內部農、林、牧、漁業的發展及其結構問題,分析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效應、擴散效應等農業合理化、高度化、生態化等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問題,分析農業生產主體存在的問題,并挖掘其中存在的原因,同時,借鑒美國、日本、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經驗,最后從全書的角度,努力給出綠色背景下,優化吉林省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的具體對策建議。

本書出稿之時,正值我國包括吉林省“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吉林省提出“十四五”時期,“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加快完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800億斤新臺階,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突破……”[2]

希望本書能夠對吉林省農業發展上述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幫助。


[1] 王金南、曹東、陳瀟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規劃的初步構想》,《環境保護》2006年第6期。

[2] 《吉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玛曲县| 莱阳市| 长顺县| 启东市| 马鞍山市| 吉首市| 吴旗县| 翼城县| 获嘉县| 措美县| 岳普湖县| 武宁县| 永康市| 天长市| 明水县| 合肥市| 古田县| 满洲里市| 杭锦旗| 张家川| 林周县| 济南市| 玉环县| 龙口市| 乐安县| 婺源县| 卓尼县| 龙海市| 三都| 渝中区| 云阳县| 长治市| 宁阳县| 赞皇县| 辰溪县| 临城县| 乌苏市| 安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