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牧歌發展的歷史鉤沉
- 汪翠萍
- 485字
- 2022-11-18 15:07:54
第一章 牧歌批評的回顧與反思
牧歌是一個具有深厚西方背景、具有豐富內涵的詩學概念,從古典到現代,牧歌貫穿于詩歌、戲劇、傳奇、小說等作品中,具有廣泛的實踐經歷。一些目光敏銳的批評家,例如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充分肯定了牧歌對于西方思想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認為“牧歌是西方思想兩千多年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1]。人們提及牧歌,心中不禁喚起一幅關于自然的圖景,但是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學類型,牧歌并非只是描述泉畔、溪流、樹蔭等靜謐的自然環境,或牧人悠閑地吹奏笛子、守護羊群等恬淡的生活圖景,而是一種具有批判力、感染力和復雜性的文學樣式。作為一個傳統文學類型,牧歌既因時代的變遷不斷演變,也因研究者視角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其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等相互矛盾的概念引起批評者們的持續論爭。那么,什么是牧歌?牧歌為什么受到讀者大眾的歡迎?牧歌真是像眾多評論家所說的那樣是遠離所處時代、超乎苦難現實的虛幻想象嗎?與主流文學作品相比,牧歌的意義何在?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回顧歷年來東西方文學界對牧歌的研究和評價,以全面而客觀地對牧歌作出歷時的概覽和共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