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融合視域下特色村轉型發展研究
- 顏培霞
- 2100字
- 2022-11-17 16:17:28
前言
城鄉關系演變深刻影響著鄉村轉型的進程,而鄉村轉型也將通過重塑城鄉力量對比格局,成為重構城鄉關系尤其是新時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促進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的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了鄉村地區的劇烈分化。一部分村莊被城市“吞并”,一部分逐步走向衰退,一部分村莊異化為類城鎮的“超級村莊”,還有一部分村莊在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不斷提升村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同時,保留了良好的鄉村傳統和鄉村屬性,名副其實能夠讓城鄉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部分村莊即為本書所研究的特色村。特色村的發展充分彰顯了鄉村的多維功能和價值,高度契合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載體。然而,歷經四十余年的長足發展后,特色村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環境惡化、社會治理滯后、傳統鄉土文化斷裂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新時代背景下亟須全面轉型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新時代的城鄉融合以鄉村平等性、自主性和內生性發展為基本前提,將在新的歷史基點更廣泛、更深入地影響特色村轉型發展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但總體而言,現有研究成果仍不能提供針對特色村轉型發展過程與機理的理論解釋,也無法對特色村的發展實踐給予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在城鄉融合視域下,本書對特色村轉型發展的機理、過程、特征與路徑等內容開展了系統性、科學性的研究。
本書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相關理論,緊緊圍繞“城鄉融合視域下特色村轉型發展”這一核心命題,采用邏輯歸納等理論分析方法,首先對特色村轉型機理進行了科學探討,構建了特色村轉型發展的綜合解釋框架,并對中國特色村發展的基本過程與未來演進趨勢進行了系統的實踐梳理與高度的理論概括。然后選取山東省丁樓村、房干村和遲家村三個特色村作為典型案例,通過綜合社會調查、計量檢驗等方法,分別就特色村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空間轉型做了具體描述與分析,進而給出不同的轉型路徑設計,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從國家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出的背景和內在邏輯出發,特色村應成為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理想形態和重要主體,也應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農村政策設計的基本關注類型。特色村轉型是涉及多領域、多層面、多維度的全面轉型,轉型發展的核心機制是“市場擴張—功能集聚—模式創新”三大動力要素的傳導互動,內圈層的微觀影響因素和外圈層的宏觀影響因素,均通過這一核心機制發揮作用,并從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空間五大系統的協同演進中實現特色村的全方位轉型。
第二,特色村的轉型發展是一個相對動態、不斷進化的過程,具有典型的階段性特征。按照規律導向、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基本邏輯,以時間軸為觀察維度,歸納凝練出特色村轉型發展的三階段論。以專業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特色村1.0時代,產業、生態、文化“三位一體”發展的特色村2.0時代,以及以智慧村為主體形態的特色村3.0時代,總體刻畫了中國特色村發展的一般過程以及轉型發展的基本演替規律。
第三,特色村的經濟轉型表現出要素供需格局逐步扭轉、特色生產網絡走向專業化集約化、特色產業體系呈現多樣化格局、專業化競爭優勢不斷鞏固等多維特征,但總體上看,經濟轉型的初級性和不充分性仍較明顯,不同特色村應根據自身的產業屬性與發展瓶頸,推動市場擴張、功能集聚和模式創新等各有側重的經濟轉型路徑。
第四,特色村的社會轉型具有一般鄉村所不能比擬的快速性、深層性和劇烈性,在不斷吸納生產要素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也面臨發展主體以及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收入增長與收入分層、社會關系重構、社會治理模式相對滯后等新特征和新問題,未來可選擇農民主導型、組織支撐型、社會融合型、智慧服務型等不同路徑予以推進。
第五,特色村的空間轉型同時發生在農戶、村莊和村域層面,主要表現為效率導向的農民居住空間改造、混合型的空間功能利用格局、多樣化訴求下的基礎設施供給等不同轉型特征;在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的同時,也由于缺乏空間規劃的頂層設計而更多表現為“自由發揮式”的空間利用模式,造成特色村空間功能混亂、與國家耕地紅線和生態紅線相沖突、空間極化乃至非公平利用等問題。為此,特色村應加快推進有序、高效、公平的空間轉型進程,促進“三生空間”的總體優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特色村作為農村發展的“排頭兵”,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大轉型進程中,特色村的轉型表現尤為突出,其轉型取向和發展前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更加鮮明的導向意義和示范作用。因此,在城鄉加速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對“特色村轉型發展”這樣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問題展開具體探討,不僅有助于推動特色村高質量轉型發展、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也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書的出版,得到山東社會科學院出版資助項目和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批準號:20AWTJ22)的支持,在此深表感謝。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與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顏培霞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