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傳說與村落社會治理:基于晉南趙氏孤兒傳說的考察
- 孫英芳
- 1100字
- 2022-11-16 20:54:41
緒論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在儒家思想主導下,文學觀念以詩文為正統(tǒng),民間文藝被看作難登大雅之堂的“小道”遭到輕視和忽略,因而在主流的學術研究領域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空間,更莫談對民間文學所代表的民眾思想、文化和生活的研究。但隨著時代變遷,在晚清以后中國遭遇西方列強重大威脅的國家危機面前,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遭到先進文化人的質(zhì)疑和否定。晚清帝國在內(nèi)憂外患的窘迫中被迫打開大門,因此拉開了中國學習西方文化的序幕,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自由民主精神傳入中國,沖擊著中國主流知識分子固有的精神觀念,促動了中國文化前所未有的變革。一些知識分子眼光開始向下,關注普通民眾并呼吁建立不同于過去圣賢文化的新文化。這些“有志之士(他們大都受過西洋文化的教育、影響且具有一定的國家、民族的意識),他們開始認識到民眾文化(包括文藝)的意義、價值”。[1]于是,在晚清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交鋒之中,伴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洪流,中國民俗學應運而生。在以顧頡剛、鐘敬文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民俗學者的勤奮努力下,開拓了民俗學的研究天地,使民俗學在近百年來有了長足發(fā)展。在當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大潮中,民俗學者更是發(fā)揮了獨特的學術優(yōu)勢,在政府與社會民俗文化政策制定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確定上發(fā)揮著重要的骨干作用。
中國民俗學的誕生是以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為開端的。民國時期那些飽含憂患意識和民族情感的知識分子,不畏懼正統(tǒng)學者的鄙薄,以開創(chuàng)民族文化新天地的勇氣和魄力,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開始耕耘民俗學百花燦爛的大花園。近百年來,民間文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仍是民俗學研究的中堅力量。這其中,民間傳說一直被看作民間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民間文學的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從民國時期顧頡剛等人的研究開始,民間傳說研究的百年歷程里有著不少的經(jīng)典研究案例,為我們今天的傳說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研究范式,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民俗學作為研究和闡述民間社會文化生活傳承事項的一門人文科學,對民間文學的研究,不僅是停留在對文本表層意義的分析上,而是更加關注文本背后所飽含的民眾的思想感情、道德觀念和現(xiàn)實生活。本書對趙氏孤兒傳說的研究,也是基于這樣的想法。當一個傳說在一個特定地區(qū)大面積地傳承并伴隨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作為“外來者”的筆者被當?shù)貍髡f傳承人群體的這種“文化自覺”所震撼,并迫切想知道在他們的立場上,傳承傳說的原因和動力是什么,傳說講述背后蘊含的內(nèi)在意義是什么,這樣的口頭傳統(tǒng)和他們的過去歷史和當下生活的關聯(lián)是什么。傳承人講述帶來的精神感召以及由此激發(fā)出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正是本書研究的最初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