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前帝王,由他們開始
第一節 古代“天上人間”首任老板——夏桀
1)孔武有力的夏桀
提起夏桀,就要提及一個成語“桀驁不馴”,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那些傲慢、性情殘暴的人,這個成語就是由夏桀而來的,其中,成語中的“桀”指的就是本節的主人公夏桀,“驁”指的是不馴服的馬,“馴”指的是馴良、和順的意思,把昔日的一國之君和馬來想提并論,可見當時人們對夏桀的反感。
不過,夏桀并不是姓夏名桀,夏桀本名癸,又名履癸,夏是他所處的朝代的名字,桀是他死了之后,奪了他的江山的商朝統治者商湯給他的謚號,而“桀”字的本意是則兇殘、殘暴。從古到今,歷朝歷代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皇親國戚,只要人品行為湊合得說得過去,即使有點出格的事情,最后“蓋棺定論”的時候,皇帝老兒也會給他一個好的謚號,夏桀最后落這樣一個名字,可見其不得人心。不過,雖然夏桀是癸死了之后的名字,但是本文為了敘述方便,無論他是死是活,一律稱他為夏桀。臧克家先生在《有的人》中曾經寫過這樣兩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說的大概就是夏桀這樣的人吧。
夏桀在歷史上以其荒淫出名,但是夏桀并不是夏朝第一個荒淫的人,夏朝的皇帝當中,除了夏桀之外,還有好幾位不靠譜的皇帝,而且這些不靠譜的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力氣極大,食量極大。在夏桀所有的前輩當中,行事最“雷人”的當屬孔甲。
在戰國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根本沒有姓氏。不過,貴族雖然有姓氏,但是姓氏卻不固定,如果哪位老爺大人高興了,完全可以一天改8 個姓。因此,很多人也就懶得管自己的姓氏了,所以本節提到的孔甲、癸都是人名,至于他們姓什么,那就看他們高興了,說不定改過多少次,最后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了。
孔甲之所以“雷人”,是因為他的愛好。孔甲的愛好十分特殊,那就是喜歡養龍!據說,孔甲宮里的龍還不少,足足四條,兩公兩母。不過,根據筆者的考證,孔甲養的所謂的“龍”其實也就是蟒蛇。孔甲因為喜歡蟒蛇,把自己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蟒蛇身上,自然也就沒有精力管理國家了。更為麻煩的是,孔甲的壽命還挺長,在那個人均壽命不足五十歲的時代,孔甲竟然做了60 多年的皇帝!正是孔甲 60 多年的統治,才給夏朝打下了衰敗的根基。
因為孔甲在位時間太長,所以他的兒子、孫子登基的時候都老大不小的了,因此他的兒子和孫子加起來在位的時間還不足 30 年,俗話說“兵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60 多年積累下來的弊病,豈能在30 年內清除?所以,直到孔甲的孫子死了,夏朝的敗象都沒有得到緩解。
也正是因為多年的“積貧積弱”,才使得在公元前18 世紀,也就是夏桀登基的時候,夏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了。
俗話說“惡病需下猛藥”,這夏桀的確夠猛,但是對于已經積貧積弱的夏來說,夏桀不是補藥,而是毒藥。
也許是因為遺傳的原因,夏桀生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圓,而且天生神力,聰明不凡,據說,夏桀可以赤手空拳地打死狗熊老虎,還可以跳到水里殺死鱷魚、巨龜和蛟龍(據筆者考據,這蛟龍還是蟒蛇)。
夏桀的力氣大到什么程度呢?根據史書記載,夏桀可以輕而易舉地折斷鹿角,還可以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推倒堅固的高墻,甚至還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鐵鉤拉直,然后再輕輕松松地把已經變直了的鐵鉤弄彎,甚至還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讓一輛正在奔跑中的大車停止。
以上關于夏桀的力氣的描寫可不是作者的夸張,而是古書中記載的,在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主術訓》中是這樣描寫夏桀的力量的:“桀之力,制輅伸鉤,索鐵脅金,椎移大犧,水殺黿(鱷)鼉,陸捕熊羆。”這里的“鐵鉤”不是咱們北方農村常用的掏爐灰用的鐵鉤子,更不是釣魚鉤,而是一種兵器,這種兵器一頭帶有利刃,一頭帶有粗大的鉤子,一般來說是一丈多長,直徑大概有一寸多粗。一般人別說把這樣的鐵鉤拉直,就是拿起來都會感覺分外沉重。而《呂氏春秋·簡選篇》中關于夏桀的力氣之大是這樣記載的:“夏桀號‘移大犧’。謂其多力,能推牛倒也。”這段話中“犧”的意思就是牛,“大犧”也就是大牛了,這幾句翻譯成白話就是:“夏桀的外號叫‘搬大牛’,意思就是他力氣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推倒一頭大牛。”

按說,擁有這樣的遺傳基因的,應該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但是,夏桀卻把自己的力氣和才智用到了吃喝玩樂上面。
2)夏桀和他的女人們
夏桀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女人,一旦聽說夏國附近的哪個小國有美女就下令讓那個小國的國王進貢,如果國王不進貢,夏桀就發兵征討。各國為了保住自己的平安,只得紛紛進貢美女和珠寶。因此,夏桀登基沒幾年,宮里就堆滿了美女。
為了解決美女們的住房問題,夏桀建了很多豪華的宮殿,據戰國時期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夏桀為美女們“筑傾宮(高大的宮殿)、飾瑤臺(精美的樓臺)、作瓊室(用美玉裝飾的屋子)、立玉門”,無數金銀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但是,美女們再美,夏桀也有看厭了的一天。有一天,夏桀正為后宮里面沒有新鮮面孔而煩惱的時候,忽然聽說附近有施氏部落的公主妹喜十分美麗。于是就迅速發動大軍,攻打有施氏。
在滅族和屈服之間,有施氏的部落首領選擇了后者,他獻出了大量的牛羊、駿馬,以及自己的親生妹妹、有施氏部落的公主——妺喜。
正如《國語·晉語一》中記載的那樣:“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
當今的很多的雜志報刊經常會把妺喜寫作“妹喜”,其實是錯誤的,妹喜的“妺”是女字旁邊加上一個“末”,讀音為“沫”,而不是“妹妹”的“妹”。在不少史書當中,妺喜也常常被寫作“末喜”或“末嬉”。
妺喜與后來的妲己、褒姒、驪姬被史官稱為“四大妖姬”。這女人一沾上“妖”字,那美麗自然就不是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的了,古詩中是這樣描繪妺喜的美麗的“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裊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美麗的妺喜一入宮,就讓夏桀宮中所有的女人黯然失色,而好色的夏桀自然被妺喜迷得五迷三倒。
為了討妺喜的歡心,夏桀專門建了長夜宮,日夜與妹喜在宮中鬼混,將政事拋到了一邊。據晉代張華所編著的《博物志》中記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于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不過,大概是夏桀的荒淫激怒了上天,這座長夜宮最后也沒有保存下來,張華在《博物志》中關于長夜宮的下場是這樣記載的:“……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當然,這是后話了。
據說妺喜因為遠離家鄉,所以進宮之后一直愁眉緊鎖,夏桀就找來最好的樂師為妺喜演奏音樂,但是妺喜還是不開心。于是夏桀就問妺喜喜歡什么,妺喜告訴夏桀自己喜歡聽撕裂綢緞的聲音,于是夏桀就強令諸侯國交納大量的絲綢,每天讓宮女撕扯那些綢緞給妺喜聽。后來這件事還被晉代的皇甫謐寫在了《帝王本紀》當中:“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天長日久,夏桀的后宮里面堆滿了如山的破碎綢緞,根本不管宮外那些被凍餓而死的百姓。
除了喜歡聽撕扯綢子的聲音之外,據西漢學者劉向所著的《列女傳》中記載:“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亂孽無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劍帶冠。桀既棄禮義,淫于婦人。置妹喜于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頌曰:末喜配桀,維亂驕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妺喜有個特殊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女扮男裝,她經常穿著男人的衣服,戴著男人的帽子隨著夏桀上朝。夏桀不但不反感,反而在朝臣的眾目睽睽之下,讓妺喜坐在自己的腿上,由著妺喜的性子決斷朝廷大事,有時候還當著大臣們的面與妺喜調情,可謂傷風敗俗。

3)奢侈糜爛一生,最終竟然餓死
孔子云:“食色性也。”夏桀不僅喜歡美色,還十分講究飲食。而且夏桀的講究還很不一般,他每天必須要吃西北出產的青菜,東海里捕來的新鮮的大魚,而且要用南方出產的最好的生姜和北方出產的最好的海鹽作為作料。而且最要命的是,這夏桀有個毛病,那就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想起宴飲來就必須要擺宴,而且一刻也不能等。據史料記載,每天至少有幾千人為了滿足夏桀的食欲而為種菜、運輸、漁獵、烹飪。
夏桀不但喜歡吃,還喜歡飲酒。
元代之前,中國人喝的酒不是咱們現在常見的“二鍋頭、老白干”這樣的白酒,而是現在超市當中常見的叫做“醪糟汁”的米酒。
夏桀喜歡喝的就是這種醪糟汁,不過,夏桀對這醪糟汁可有講究,那就是他必須要喝十分清澈的醪糟汁。
喝過醪糟的人都知道,醪糟本身就和米湯的顏色差不多,而且酒糟很多,所以很難過濾清澈,但是夏桀可不管,只要酒里稍微有點渾濁,他就要殺掉負責濾酒的廚師,很多廚師因此無辜喪命。
后來,在妺喜的鼓動之下,夏桀在宮中挖了一個很大的池子,命人在池子里面灌滿清澈的美酒,他則帶著妺喜在駕著小船在池子里一邊游玩一邊在船上狂飲。
親手自制過米酒的讀者都知道,一斤米只能出二三兩的米酒,夏桀弄了一大池子的酒,可以想象他要浪費多少的糧食。
夏桀不但自己在船上狂飲,而且還命令宮中幾千名男女侍從一起趴在酒池邊上伸著腦袋飲酒,很多人喝醉了就一頭栽進酒池中淹死。每當看到有人淹死的時候,妺喜就會高興地大笑。(見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其頭而飲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妺喜)笑之,以為樂。”)
雖然米酒的度數很低,但是喝多了總有喝醉的時候,夏桀喝醉之后,他身邊的人就倒了大霉了。夏桀每次喝醉之后,都要騎在侍從的身上,讓侍從馱著自己滿地爬。侍從累了之后,就再換一個,直到夏桀沉沉睡去為止。

為了滿足自己的奢靡生活,夏桀加倍征收周邊小國的賦稅。其中,有個叫做岷山氏的小國實在無法負擔夏桀的重稅,于是就停止了進貢。岷山氏的行為激怒了夏桀,夏桀發起大軍征討岷山氏。岷山氏為了避免亡國亡族,只得獻出大量的珍寶和無數的美女。
在岷山氏供奉的美女當中,有兩位最為出眾,這兩位一個名琬,一個名琰。琬體格清瘦,身姿輕盈,嫵媚無比;琰則是膚如凝脂,珠圓玉潤,艷麗無雙,兩位美女可謂是各有千秋,一入宮就讓所有的宮娥都黯然失色了。
好色的夏桀見到這兩位美女自然大喜過望,不但停止了對岷山氏的進貢,而且還當場免了岷山氏的供奉,隨后就高興地帶著兩個美女回到了皇宮,和兩個美女晝夜尋歡作樂,將妺喜扔在一邊,國家大事更是被扔到了一邊。
朝中的大臣們見夏桀實在不像話,就紛紛勸他收斂自己的行徑,改邪歸正,其中有一個叫做關隴逄的大臣曾經直言進諫,他告訴夏桀,再這樣下去,夏國就完了。沒想到,夏桀竟然牛氣哄哄地說道:“我受到百姓的擁戴,就像天上掛著太陽一樣,是必然的!想讓我滅亡,先讓太陽滅亡吧!。”(《尚書》上說:“桀云‘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說完之后,就把關隴逄處以炮烙之刑(把人捆在燒得通紅的柱子上活活燙死)。
不久,夏桀的“太陽說”就由宮內傳到了宮外。老百姓聽說了夏桀的說法之后,紛紛指著天上的太陽痛罵:“你這個太陽啊,哪天你才能完蛋啊,我們寧愿跟你一起完蛋!”(見《史記殷本記》:“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
后來,一個名叫商湯的部落首領再次勸告夏桀收斂惡行,修身養性,但是夏桀不但沒把商湯的話放在心上,反而把商湯囚禁在一個名叫夏臺的監獄。后來,商湯所在部落的族人給商湯送了很多的珠寶美女之后,夏桀才把商湯放出來。
商湯回到自己的部落之后,就開始和自己的軍師——伊尹一起籌劃推翻夏桀。
說來這個伊尹,也是個傳奇人物。伊尹原本是商湯夫人家專門負責烹飪的家奴,后來商湯的夫人嫁給商湯之后,伊尹自然也就成了商湯家的廚師。
伊尹到了商湯家之后,商湯家的飯菜味道就發生了質的飛躍,大喜過望的商湯立刻召見了廚師,并且問這位廚師是怎樣把飯菜做得如此美味的。伊尹回答說:“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做菜火候不能過大,也不能太小;治國就像做菜一樣,不能太著急,但是也不能太懈怠。”——后代這段話被老子演化成了一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商湯聽完伊尹的話之后,覺得伊尹是個人才,就將伊尹任命為自己的謀士,兩人一起籌劃如何打敗夏桀。
在伊尹的建議之下,商湯裝出一副效忠夏桀的樣子,給夏桀供奉了很多的珠寶和美女,以麻痹夏桀。
夏桀看到商湯的貢品十分開心,就放松戒備,將繼續肆意享樂。
商湯在夏桀肆意享樂的時候,大力發展、建設自己的國家,增強自己國家的實力,同時秘密聯絡其他反對夏桀的部落,準備攻伐夏桀。
經過多年的發展,商湯的部落的實力達到了很大的發展。終于有一天,商湯聯合其他部落對夏桀發起了進攻。
此時的夏桀,不僅要遭受來自國外的攻擊,還要遭受來自百姓的攻擊,內外夾擊之下,自然迅速地潰敗,夏桀自己也被商湯活捉了。
商湯活捉夏桀之后,就把夏桀放逐到了巢湖邊上(現安徽省巢縣臥牛山),夏桀最終因為不會勞作,不能吃苦,最終活活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