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一、今天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1923—1985)在《為什么讀經典》這本書中,第一句話就說:“經典就是你在重讀的書,而不是你剛開始讀的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經典不是只讀一遍而已,而是要一讀再讀。卡爾維諾接著說:“對于沒有讀過經典的人來講,尤其重要,因為這是他重讀的開始。”

那么我們該如何讀經典呢?美國文藝評論家喬治·斯坦納(1929—2020)在他的回憶錄中的一段話很值得我們參考。他認為,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注意三件事。第一,“我們要很清楚地知道經典在問我們:你讀懂了嗎?你知道我在說什么嗎?你知道我想說什么嗎?你知道我為什么要這么說嗎?”換句話說,對于經典我們不只是讀其表面意思,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其實微言背后總是包含著大義,《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就是這個意思。第二,他說:“你既然知道經典在問你問題,你有沒有運用你的想象力來回答?”意思是你要回答問題,就要發揮想象力與思考力,即《中庸》里所強調的“慎思之,明辨之”。第三,“你既然用你的想象力回答了問題,你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收獲?而這個收獲將會使你產生哪些改變?”這就是孔子所強調的“聞義而徙”與“知之為知之”。讀經典絕不能以望文生義的思維習慣去讀字面的意思,讀經典的目的是在啟發你、接引你,發現自我,蒙以養正,最后讓你有所改變,有所提升。

所以,我們讀經典,應該深入其文本,思考文本的意涵到底在說什么,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說,想象并體會作者在取材、書寫時的思慮與用心,仿佛自己身臨作者的境地,然后才能夠代入自身體驗,有所感動,進而化成行動——經典的閱讀應以這樣的態度來進行。

二、“人與經典”叢書的特色

“人與經典”叢書是一項人文出版計劃。這項計劃旨在介紹廣義的中國經典作品,以期喚起新一代國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從而激發每個人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取材的方向主要來自文學、歷史、哲學方面,介紹的方法是對這些偉大作者的其人其事做深入淺出的概要介紹;以淺近的解析賞評為核心,并輔以語譯或綜述。“人與經典”強調以下三個特色:

其一,從人本主義出發,突出人文化成的功效,我們更強調“人”作為思考、踐行,以及轉化并提升生命、豐富生活的關鍵因素。

其二,我們不僅介紹經、史、子、集方面的經典,同時也試圖將經典的范圍擴大到近現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們強調重新詮釋經典在為往圣繼絕學,以及承先啟后方面所產生的日新又新的時代意義。

其三,緊扣文本,正本清源解經典,不強調撰寫者的個人感受,而特別體現出撰寫者對經典的創新性解讀與創造性轉化的理念。

因此,今天我們重新解讀經典與學習經典不應只是人云亦云。我們反而應該強調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長久,正因為其蘊藏的天人合一之常道及通古今之變的變道,每每成為后人溫故而知新,以及經世致用的焦點,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與傳承。只有懷抱這樣對體用結合、形式與情境的自覺,我們才能體認經典所涵括的對傳統的承繼、人文精神的轉換,以及政治理念、道德信條、審美意識的取舍等價值。

文學批評家薩義德(1935—2003)指出,經典的可貴不在于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桿價值,而在于經典入世的,以人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從《易經》《論語》《道德經》《詩經》《楚辭》到《左傳》《史記》,從李白到曹雪芹,中國將近五千年的文化傳統雖然只能點到為止,實已在顯示古典歷久彌新的道理。

人文是我們生活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理想的文化人應該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若轉換成今天的語境或許該說,人文經典能培養我們如何在現代社會里做個溫柔敦厚、通情達理、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真君子。

張采鑫 崔正山

2022年1月1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桃源县| 德昌县| 桑植县| 无极县| 景德镇市| 银川市| 营口市| 涞源县| 嘉义市| 肃北| 藁城市| 芮城县| 阿拉善盟| 宁国市| 会昌县| 旌德县| 汉阴县| 洪雅县| 惠东县| 十堰市| 峡江县| 宜君县| 巫山县| 锦屏县| 九龙县| 民县| 汤原县| 英吉沙县| 大方县| 颍上县| 错那县| 内黄县| 海淀区| 湘乡市| 津南区| 五台县| 同江市| 清流县| 行唐县|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