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道德:普及本(重排本)
- 羅國杰主編
- 2681字
- 2022-11-04 17:50:08
第三節 仁愛
本節案語
仁愛,是中國傳統道德最重要的規范之一。它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在歷史上被看作是“五常”之首。人們認為,一個人算不算作是真正的人,是否具有仁德仁心就是衡量的重要標準。仁愛具有寬廣的內涵,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智、勇等都是它的組成部分。在儒家那里,仁被視為“全德”。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對人愛,即對人同情、關懷、愛護和幫助。仁愛,是中國古代人道主義最集中的體現。
仁愛在不同的階級和不同的學派那里有不同的解釋。在儒家那里,仁愛被看成是一種以孝為根本、以愛人和愛物為主要內容的、分等差、分厚薄、分先后的愛。在墨家那里,仁愛就是兼愛,即“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的不分等差和先后的博愛。前者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反映了宗法等級制對道德的制約作用,后者則反映了處于社會下層的人民群眾的善良本質和良好愿望。在階級社會中,超階級的人類之愛是很少的,所以說,歷史上的以人類共同道德面目出現的仁愛規范含有一定的空想成分。
【原文】樊遲①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
【注釋】①樊遲:孔子弟子,名須,字子遲。
【大意】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愛別人就是仁。”
【原文】子貢①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②!夫③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④。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⑤已。” (《論語·雍也》)
【注釋】①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②堯舜:傳說中的兩位上古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病:指沒有完全做到。諸:相當于“之乎”的意思。③夫(fú扶):發語詞。④達:通達。⑤取譬:相當于“取例”。方:方法。
【大意】子貢問:“如果有一個人,能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了嗎? ”孔子答:“那里僅僅是仁,那一定是圣了!堯和舜這樣的圣王都難以做到呢!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立得住,自己想要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能夠拿對待親近的人和事做比喻,推而去對待一切人和事,這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子張①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②則不侮,寬則得眾③,信④則人任焉,敏⑤則有功,惠⑥則足以使人。” (《論語·陽貨》)
【注釋】①子張:孔子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②恭:莊重。③寬:寬厚。④信:誠實。⑤敏:勤敏。⑥惠:恩惠。
【大意】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把五種東西推行到對人處事的一切方面,就算是仁了。”子張說:“請問是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會受到輕侮,寬厚就會得眾人之心,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成效,慈惠就能夠使用別人。”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①,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注釋】①害仁:損害仁德。
【大意】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茍全生命而損害仁德,寧肯犧牲生命而成全仁德。”
【原文】叔向①問晏子②曰:“意③孰為高?行孰為厚? ”對曰:“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又問曰:“意熟為下,行孰為賤? ”對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賤于害民。”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注釋】①叔向:春秋時晉國大夫。②晏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即晏嬰。③意:據劉師培考證,他認為此節四個“意”字,均為“德”字之誤寫。“德”在古代原寫作“真”,與“意”字形相近。
【大意】晉國的大夫叔向問齊國的大夫晏嬰:“什么道德最高尚?什么行為最厚重? ”晏子回答說:“最高尚的道德莫過于愛民,最厚重的行為莫過于樂民。”叔向又問:“什么道德最卑鄙?什么行為最下賤? ”晏子回答說:“最卑鄙的道德莫過于苛刻老百姓,最下賤的行為莫過于擾害老百姓。”
【原文】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①者,人必從而利之;惡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
【注釋】①利人:把利益施于別人。利,此作動詞用。②惡(wù物):憎惡。
【大意】愛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會愛他;把利益給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會給他利益;憎恨別人的人,也必然會遭到別人的憎恨;傷害別人的人,別人也必然會反過來傷害他。
【原文】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①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注釋】①予:稱許。
【大意】仁的法則,在于愛別人,而不在于愛自己。義的法則,在糾正自我,而不在于糾正別人。不能糾正自我,雖然能糾正別人,《春秋》這本經書不稱許這樣的行為是合乎義的。別人不能得到他的愛,雖然他非常愛自己, 《春秋》也不稱許這樣的行為合乎仁。
【原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①。大君者,吾父母宗子②;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③;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④。(《張載集·正蒙·乾稱》)
【注釋】①與:友伴、朋友。②父母:根據《周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張載這里所說的父母,指萬物之父母,即天地。宗子:嫡長子。③高年:老年。長其長:尊敬長者。④疲癃:同“罷癃”,衰老有病之人。惸(qiónɡ瓊):本謂無兄弟,引申為孤獨無依靠者之稱。顛連:困頓不堪。
【大意】民眾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君主是天地的長子,大臣們是天地長子家里的總管。人們尊敬歲數大的人,就同尊敬家里的長者一樣;慈愛幼而無父及弱小的人,就像慈愛我家里的孩子一樣。圣人,是與天地合德的人;賢者,是秀出精英之士。舉凡天下殘疾、孤苦的人,都如同自己苦難、可憐而又無處訴說的兄弟。
【原文】是故其仁小者則為小人,其仁大者則為大人。故孝弟于家者,仁之本也;睦姻①于族者,仁之充②也;任恤③于鄉者,仁之廣也。若能流惠于邑,則仁大矣;能推恩于國,則仁益遠矣;能錫④類于天下,仁已至矣。(康有為:《長興學記》)
【注釋】①睦姻:即《周禮》所說的“睦婣”,為“六德”即“孝、友、睦、姻、任、恤”之二德。②充:擴充。③任恤:與睦姻相聯,為《周禮》所說“六德”之二德。④錫:通“賜”,贈給。
【大意】所以仁愛少的人是渺小的人,仁愛多的人是偉大的人。在家里孝順父母、敬從兄長,是仁的根本。對本族講和睦,對親戚講親愛,是仁的擴充。在鄉里講信義,能體恤貧窮,是仁的推廣。如果能在本邑普施恩惠,是仁的擴大。能使全國人都得到益處,其仁德就更為遠大。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益處,其仁德可以說是達到最高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