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卷 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論合宜性

第一章 同情

無論某個人被視為何等自私,他的天性中總還是明顯地存在著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會關心他人的命運,對他人的幸福感同身受。盡管那讓他除了自己從內心感到些愉悅外,一無所得。這種天性就是憐憫或者可以稱為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們常為他人的悲痛而感傷。事實上,這種情感同其他的天性一樣,絕不僅僅是憐憫和慈悲的人才具備的,盡管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銳。即使是罪大惡極的暴徒,即使是無視社會法律規范的無賴,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的。

因為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想象,相同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景,所以我們可以體會他人的感受。而當我們的兄弟被架上刑架時,如果自己置身事外,我們就不會感受到他的痛苦。感官決不、也絕不可能超越我們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圍,只有通過想象,我們才能對受難兄弟的苦楚感同身受。但我們想象的感覺,只是依據我們自身體驗得到的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我們兄弟的感覺。通過想象,我們進行角色互換,想象自己忍受著同樣的痛苦,仿佛我們進入了他的軀體,在一定程度上與他合二為一,從而形成關于他的感受的某些想法,甚至可以體會到一些類似的感受,雖然這種感受的程度較輕。這樣,他的痛苦就轉移到我們身上,當我們將其承受并轉化為自己的痛苦時,我們終將受到影響,于是一想到他的感受時我們就會戰栗和發抖。無論身受何種苦楚或煩惱,我們都會悲傷煩悶,所以當我們設想自己身處其中時,我們也會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而這種程度又與我們想象的敏感程度有關。

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進行換位思考,所以我們才能夠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如果這樣的解釋還不夠清楚的話,那么還有大量明顯的事實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個力量將要擊打某人四肢時,我們會本能地縮回自己的腿或手臂;當這一力量真的落下來時,我們多少也會感覺到它帶來的疼痛,如同受難者那樣。當我們凝視舞蹈者在松弛的繩索上舞蹈時,他努力扭動身體來平衡自己,我們也會隨之做相應的動作。因為我們相當投入,身臨其境,感覺自己也在繩索上,不得不如此。神經脆弱和體質纖弱的人常抱怨說,看到街上的乞丐暴露在外的瘡腫時,他們自身相應部位也會感覺一種瘙癢或不適。因為那種厭惡之情來自于他們的想象,他們想象自己可能真的承受相應的痛苦,想象自己可能真的也會成為乞丐,所以通過想象,他們自身特定的部位產生比其他任何部位更為強烈的影響。這種想象或意念足以使他們纖弱的神經和軀體產生其所抱怨的那種瘙癢和不適之感。同理,一個人再健壯,當他看到別人潰爛的眼睛時,他自己的眼睛也會疼,因為眼睛是最脆弱的部位。

引發我們產生共同感情的,不僅僅是這些產生痛苦和悲傷的情形。無論看到什么情形,不管是高興還是痛苦,只要我們設想自己身處其中,我們內心就會產生類似的情感體驗。看到故事中的英雄擺脫困境時,我們會欣慰高興;而看到他們困苦為難時,我們也會感到悲傷難過。這兩種感情都同樣真摯。我們對在困境中未遺棄英雄的那些忠實朋友也同樣抱有感激之情;并且對那些傷害、遺棄、欺騙英雄的叛徒,我們也會極其贊同英雄產生的憎恨之情。無論何種情感,旁觀者總是可以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獲得與當事人相類似的情感體驗。

我們常常使用“憐憫”和“體恤”這兩個詞來表達對別人的悲傷的同感。“同情”在詞義上與它們很接近,用來指代我們對各種情感所產生的同感也未嘗不可。

有的時候,只要我們體察到別人的情感,我們就會產生這種同情。情感可以在瞬間通過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并且可以發生在不知是何原因時就產生這種感染。例如,一個人的表情或舉止中強烈地透露出悲喜之情,那么旁觀者馬上便會在心中引起某種程度相似的情感體驗。笑臉令人賞心悅目,愁容則令人悲傷。但情況并非總是如此。有一些情感的表露,如果我們沒有獲悉其產生的緣由,那只能引起我們的厭惡和反感,而不是同情。例如,對于發怒者的狂暴行為,激怒我們去反對的可能是他本人,并非引發他發怒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為什么會發怒,我們就無法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自然也就無法發揮想象,無法體察他的怒氣。但是,我們卻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的發泄對象,即受氣之人的處境,以及因發怒行為而可能導致的傷害。所以我們很容易對受氣之人報以同情,支持他們,反對發怒者。

倘若正是這些高興或痛苦的表情使我們產生出一定程度相似的情感體驗,這是因為這些表情使我們聯想到他們正在享受好運或遭遇厄運。如此,我們才會產生同感,為之動容。而只有能感受到這種高興或痛苦的人,才能體驗到這種類似的情感體驗。而憤恨的表情則不同,它會讓我們聯想到我們關心的人和與他相對的人。由于我們體驗過,我們對好運或厄運所帶來的情形很了解,因而會關心遭遇這種命運的人;而我們似乎天生就對憤怒反感,不會同情那些發怒的人。在了解發怒原因之前,我們無法支持那些發怒的人。天性使然,我們似乎更傾向于反對任何人去體諒這種情感。

在了解發怒原因之前,我們對此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即使我們對這種情感能有所感知,但我們對發怒者的同情也總是很有限的。痛哭流涕,只能表達受難者的極度痛苦,除此毫無意義。它帶來的與其說是真正的同情,毋寧說是探究對方處境的好奇心,至多是對他表示同情的某種意愿——而不是真的同情。我們首先會問:你怎么啦?在這個問題獲得解答之前,即使我們會對他們的不幸隱約不安,但更多的是費盡心思想弄清楚對方的不幸遭遇,但是我們的同情仍然是無足輕重的。

因此,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情感而產生同情,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這種情感的原因而產生同情。當我們設身處地地設想時,我們心中就會油然而生一種情感,而當事人感覺不到,也無從得知。對別人的無恥和粗魯,我們會感到羞恥,即使行為人自身似乎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多么不適宜;而如果我們自己也做出如此荒唐的行為,那么我們會下意識地感到窘迫不安。

對于善良的人來說,在使人遭遇毀滅的災難中,最可怕的要數喪失理智了。他們抱著比別人更強烈的同情來看待這種最大的不幸。但那個可憐的喪失理智的人可能還又笑又唱,對此渾然不知,根本沒感覺到自己有什么不幸。因此,旁觀者對此的痛苦反應與受難者本身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旁觀者想象自己處于那樣的境地,而且還用健全的理智和判斷力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因而他對受難者產生同情。但是這種情形是不可能發生的。

當一位母親聽到嬰孩在疾病的折磨中呻吟卻無法表達他的感受時,她自己更為痛苦。看到孩子在受苦,她會把自己的無助感覺和孩子生病后果的恐懼聯系起來想象。在她的腦中,就產生了有關不幸和痛苦的極為完整的想象,因而她更加憂慮,無比痛苦。然而,實際上,嬰孩只是偶感不適,病情并不嚴重,不久就會康復。由于沒有過多的考慮,嬰孩就免除了恐懼和擔心。但是成人由于想象,他心中的巨大痛苦,便逐漸滋長,甚至無法用理性來克制。

我們同情死者,僅僅是因為我們被那種環境所影響,所以我們認為并沒有妨礙死者的安眠。而恰恰我們卻忽視了他們的境況,即他們在等待著足以令他們畏懼的來世,這對他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對此我們卻無法想象。我們僅僅是想象到死者不能享受陽光,埋葬在冰冷的墳墓中腐爛變蛆,從此與世隔絕,從地球上消失,而且很快也在最親密的朋友和親屬的感傷和回憶中消失,這是何等的不幸啊!我們理所當然對此抱有最大的同情。一想到他們處在被人遺忘的危險之中,我們的同情就會倍增;我們努力人為地保持對死者不幸的回憶,僅僅是因為虛榮心和煩惱所驅動。我們的同情不能給死者帶來安慰,我們所能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安慰死者家屬,減輕他們的悲哀、愧疚、傷痛,也不足以安慰死者,反而只會增加我們的悲傷。死者的安息不會受此影響,因為他們已經安息地下,不問世事。我們把死者所處的環境與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想象,認為死者自然陰沉而憂郁。如果允許我比喻的話,我認為我們是設身處地地想象,把我們活的靈魂附加在死者無生命的軀體上,由此才會得出那樣的情感。正是這個虛幻的想象,使我們畏懼死亡。對于這些有關死后情況的設想,在我們死亡時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才使我們痛苦。由此形成了人類天賦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人類自我幸福的巨大破壞者,也是對他人幸福的捍衛者。對死亡的恐懼在折磨和傷害個人的時候,同時也捍衛和保護了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金门县| 通渭县| 福泉市| 永春县| 民和| 威海市| 北流市| 泾阳县| 寿阳县| 交口县| 漳州市| 瑞安市| 青田县| 田阳县| 甘谷县| 罗江县| 绥中县| 万安县| 信阳市| 长泰县| 滨海县| 响水县| 乌兰浩特市| 长葛市| 大姚县| 安顺市| 双峰县| 宣城市| 栾城县| 綦江县| 佛教| 东乡族自治县| 岫岩| 聂荣县| 鄢陵县| 凤城市| 宜州市| 黔西| 福安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