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弱點全集(全譯本)
- (美)戴爾·卡耐基
- 12字
- 2022-10-27 17:37:21
第一章 與人相處的三大技巧
如欲采蜜,請勿打翻蜂巢
批評就像家鴿,它們總會回來的。如果你我明天想要造成一種歷經數(shù)十年、直到死亡時才會消失的反感,那么只要輕輕吐出一句惡毒的評語就行了。
1931年5月7日,紐約發(fā)生了該市有史以來最為轟動的一次剿匪事件。警方經過幾個星期的搜捕,把稱為“雙槍殺手”的科洛雷,在西尾街的他情人的寓所里擒獲,而這個殺手是一個煙酒不沾的人。
150名警方人員與偵探包圍了科洛雷在頂樓的藏匿地點。他們先在屋頂上砸了一個洞,打算用催淚瓦斯把科洛雷逼出來,并且在四周建筑物上架上了機關槍。雙方僵持了一個多小時之后,這幢原本優(yōu)美清靜的紐約高級住宅響起了槍聲,還有機關槍“噠——噠——噠——”的聲音。那位“警察克星”科洛雷就蹲伏在一張堆滿雜物的大沙發(fā)后面,對著警方開槍射擊。成千上萬名激動不安的市民擁上街道觀看這場槍戰(zhàn),這是整個紐約市前所未有的激烈壯觀的場面。
科洛雷被擒后,紐約市警察局長馬洛里發(fā)表談話時表示:這位雙槍惡徒是紐約有史以來最具威脅性的罪犯。“他動不動就開槍殺人,他殺人時,連眼睛都不眨一眨。”局長如此說道。但是,這個惡徒對自己是怎樣看的呢?那天,圍攻的警察向公寓開槍的時候,科洛雷正在寫一封公開信,他寫道:“在我的外衣里面隱藏的是一顆疲憊的心,這是一顆善良的心,一顆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心。”當他寫這封信的時候,鮮血從傷口流出,在紙上留下深紅的血跡。
就在科洛雷被捕之前,當他和女友開車在長島的一條鄉(xiāng)村公路上尋歡作樂時,突然有個警察走上前去,向科洛雷說道:“請出示你的駕駛執(zhí)照。”
科洛雷一語不發(fā),掏出手槍向著這個警察連開數(shù)槍。警察身中數(shù)彈倒地,科洛雷跳下車,從警察身上找出左輪手槍,又向警察的身上開了一槍。這難道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在我的外衣里面隱藏的是一顆疲憊的心,這是一顆善良的心,一顆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心”嗎?
這個殺人惡徒最終被判處了死刑——坐電椅。當他到達放著電椅的辛辛監(jiān)獄(美國關押重罪犯人的監(jiān)獄)的時候,有沒有說“這就是我殺人的代價”之類的話呢?沒有!他反而說:“這就是我自衛(wèi)的結果。”科洛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根本都不認為自己有什么過錯。
美國大名鼎鼎的黑社會頭子阿爾卡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把我一生當中最美好的歲月用來為別人帶來快樂,讓大家有段幸福的時光,可是我得到的卻是侮辱和唾罵,這就是我變成亡命之徒的原因。”這個黑社會頭子后來在芝加哥被處決,他對自己的行為也不曾自責。他自認為是在造福人民,只是社會誤解他,不接受他而已。
達奇·舒爾茨的情形也是一樣,他是惡貫滿盈的“紐約之鼠”,后來因江湖恩怨被自己的敵人殺死,他生前接受報社記者采訪時也自認為是造福民眾的好人。
我曾和紐約辛辛監(jiān)獄的監(jiān)獄長劉易斯就這個問題通過幾次信。他表示:在辛辛監(jiān)獄里的犯人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是壞蛋。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人,都會為自己辯解。他們會解釋他們?yōu)槭裁匆碎_保險箱,為什么要開槍殺人。大多數(shù)人都能為自己的動機找出理由,不管有理無理,總要為自己破壞社會的行為辯解一番。因此,他們的結論是:他們根本不應該被關進監(jiān)獄里。
假如像科洛雷、阿爾卡普、達奇·舒爾茨這幫歹徒,以及許多關在監(jiān)獄里的亡命之徒,他們從不為自己的行為自責,我們又如何強求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一般人呢?
已經去世的約翰·華納梅克曾經承認:“在30年前,我就已經明白,批評別人是愚蠢的行為。我并不埋怨上帝對智慧的分配不均,因為要克服自己的缺陷已經非常困難了。”
華納梅克早就領悟到了這一點,但是我在這個冷漠的世界中探索了30多年,才有所醒悟:不論一個人做錯了什么事,100次中有99次不會自責,而且不論他的錯誤是何等的嚴重。
聞名遐邇的心理學家史金勒通過動物試驗證明:因好行為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持續(xù)時間也更久;因壞行為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速度或持續(xù)力都比較差。研究顯示,這個原則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樣的結果。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會招致憤恨。
另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希勒也說:“更多的證據(jù)顯示,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同樣我們也都害怕受人指責。”
批評毫無作用,它只能使人采取守勢,并常常為自己的錯誤竭盡全力進行辯護。批評是危險的,因為它常常傷害一個人寶貴的自尊,傷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的反抗。因批評而引起的羞憤,常常使雇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并且對應該矯正的事實狀況,一點兒也沒有好處。批評對于事情并沒有任何改善的地方,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司空見慣。
俄克拉何馬州的喬治·約翰遜是一家營建公司的安全檢查員,檢查工地上的工人是否戴上安全帽是約翰遜的職責之一。據(jù)他報告,每當發(fā)現(xiàn)工人在工作時不戴安全帽,他便利用職務上的權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結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顯得不高興,而且等他一離開,便又把帽子拿掉。
后來約翰遜決定改變方式。當他再看見工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便問帽子是否戴起來不舒服,或帽子尺寸不合適,并且用和悅的口氣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最好戴上,這樣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也沒有工人顯得不高興了。
這類事件真是舉不勝舉。現(xiàn)在就讓我們再舉個例子:
西奧多·羅斯福和塔夫脫總統(tǒng)之間有段廣為人知的爭論——這場爭論導致了共和黨的分裂,而將伍德羅·威爾遜送進了白宮,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讓我們簡單地回憶一下這段歷史:1908年,羅斯福走出白宮,共和黨的塔夫脫當選為總統(tǒng),然后,羅斯福到非洲去獵獅子。當他回到美國后,看到塔夫脫的保守作風,不禁暴跳如雷。羅斯福除了公然抨擊塔夫脫之外,還準備再度出來競選總統(tǒng),并打算另組“進步黨”。但是這幾乎導致共和黨的瓦解。果然,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共和黨只贏得了兩個區(qū)的選票——佛蒙特州和猶他州,這是共和黨有史以來遭受的空前的失敗。
羅斯福譴責塔夫脫,但是塔夫脫是否承認自己有錯誤呢?當然沒有,而是眼含著淚水為自己辯解道:“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對。”
下面讓我們再重溫一個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讓公眾輿論為此批評了許多年,幾乎整個國家都為之震驚。在這代人的記憶中,在美國政壇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這類丑聞。這個事件就是:油田舞弊案。事實是這樣的:
哈定總統(tǒng)的內政部長阿爾伯特·弗爾,當時受權主管政府在阿爾克山丘和茶壺蓋地區(qū)油田的出租事宜,那是政府預備未來海軍用油的保留地。弗爾部長是不是進行了公開招標呢?沒有,他干脆把這份優(yōu)厚的合同交給了他的朋友杜梅克。而杜梅克則“借”給了弗爾部長100000美元的“貸款”。然后,弗爾部長利用職權,令美國海軍進入該區(qū),把那些有意投標的競爭者趕走,免得周圍的油井吸干阿爾克山丘的原油。這些競爭者被強行趕走了,他們只好走上法庭,揭發(fā)100000美元的茶壺蓋油田舞弊案。這樁丑聞轟動了全美國,幾乎毀了哈丁總統(tǒng)的政府,共和黨也幾乎垮臺,而弗爾部長也鋃鐺入獄。
弗爾部長遭到了公眾的譴責,在他的公務生涯中,以前從來沒有遭到如此強烈的譴責。那么,他反悔了嗎?沒有,一點兒都沒有!甚至包括他周圍的人。
許多年以后,當胡佛總統(tǒng)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哈定總統(tǒng)之死是由于神經受到過度刺激和憂慮,因為一個朋友出賣了他。當時,弗爾的夫人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她大聲叫嚷,失聲痛哭,攥緊拳頭說道:“哈丁是被弗爾出賣的嗎?不,我的丈夫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人。即使這整座房間都堆滿了黃金,都不會使我的丈夫去背叛。是別人出賣了他,他才被釘上十字架充當犧牲品的。”
講到這里你可能會明白,這就是人類的天性!做錯了事之后只知道責怪別人,絕不會責備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因此,當你和我以后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就不要忘了阿爾卡普、“雙槍殺手”科洛雷和弗爾。我們要了解,批評就好比馴熟的鴿子,它們到時候總是要回家尋找主人的。我們還應該清楚,我們所要糾正和指責的人總是會為他們自己作自我辯護,并反過來指責我們;溫和一些的或許會像塔夫脫總統(tǒng)那樣,說:“我不知道我該怎樣做才能和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1865年4月15日,星期六清晨,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福特戲劇院對面的一家廉價客棧的睡床上,瀕臨死亡的邊緣。有人在戲院用槍擊中了他,林肯瘦長的身子斜躺在那張短床上,床的上方,掛著羅莎波南的名畫《馬市》的廉價復制品,屋里一盞煤氣燈閃著慘淡的黃暈。
當林肯即將咽氣的時候,陸軍部長史坦頓說道:“這里躺著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統(tǒng)治者。”
林肯為人處世的成功秘訣是什么呢?我對林肯的一生研究了10年,而且花了整整3年時間寫作、潤飾了一本書《人性的光輝》。我敢肯定我已盡了世間的一切可能,對林肯的性格和居家生活作了詳細、透徹的研究,尤其對林肯待人處世的方法更有心得。林肯喜歡批評人嗎?的確是這樣,他住在印第安納州灣谷的時候,年紀尚輕,不僅喜歡評論是非,還寫信寫詩諷刺別人。他常把寫好的信丟在當事人很容易發(fā)現(xiàn)的鄉(xiāng)間路上。
林肯在伊州春田鎮(zhèn)做見習律師的時候,仍然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公開攻擊敵視他的人。
1842年秋天,他又寫文章諷刺一位自視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爾斯。林肯在《春田時報》刊出了一封匿名信,諷刺他一番,令鎮(zhèn)上的人都捧腹大笑起來。席爾斯是個敏感而驕傲的人,看到這封信后怒不可遏,最后查出寫信的人是林肯,他跳上馬,去找林肯,向他提出決斗。林肯迫于情勢和為了維護榮譽,只好接受挑戰(zhàn)。他有選擇武器的權利,由于手臂長,他選擇了騎兵的長劍,并且向一位西點軍校的畢業(yè)生學習劍術。決斗的那一天,他們在密西西比河岸碰面,準備一決生死,幸好在最后時刻他們的同伴阻止了這場決斗。
這是林肯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樁事,這也讓他在做人處世方面學到了寶貴的一課。他從此再也沒有寫過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他不再取笑任何人了,從那時起,他沒有為任何事批評過任何人。
美國內戰(zhàn)期間,林肯好幾次更換波多馬克軍的將領,但這些將軍相繼慘敗,令林肯失望至極。全國有半數(shù)的人,都在痛罵那些差勁的將軍,但林肯卻一聲不吭,不作任何表態(tài)。他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是:“不去評議別人,別人才不會評議你。”
當林肯太太和其他的人對南方人士有所非議的時候,林肯回答說:“不要批評他們,如果我處在同樣的情況下,大概也會跟他們一樣。”
1863年7月初的3天,蓋茨堡戰(zhàn)役打響了,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向南方撤退的時候,黑云密布,大雨傾盆。當他帶著挫敗之軍,退到波多梅克時,發(fā)現(xiàn)面臨一條猛漲而無法通過的河流,而身后又是一支勝利的北軍。李將軍被圍住了,他無法逃脫。林肯看出這點——這是一個天賜良機,一個消滅李將軍的軍隊、立即結束戰(zhàn)爭的機會。因此,林肯滿懷希望地命令格蘭特不要召開軍事會議,立即攻擊李將軍。林肯以電話下令,又派出一名特使去見格蘭特,要他立即采取行動。
而格蘭特將軍又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做法正好和所接到的命令相反。他違反林肯的命令,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他遲疑不決,一再拖延,還給林肯打電話,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攻擊李將軍,最后,河水退了,李將軍帶著他的軍隊越過波多梅克河,順利南逃了。
林肯勃然大怒。“這是怎么回事?”林肯對著兒子羅勃咆哮,“老天爺,這是什么意思?他們在我們的掌握中,我們只要伸出手來,他們就是我們的了;但我無論說什么或做什么,都無法使我們的軍隊移動一步。在那種情況下,幾乎任何一個將領都可以擊敗李將軍。如果我在那兒的話,我也可以讓他束手就擒。”
在惱怒、失望之余,林肯坐下來,給格蘭特將軍寫了一封信。別忘了,這段時期的林肯,言論措辭都比以前要保守和自制。所以,這封寫于1863年的信,已經表達了林肯內心的極端不滿。
我親愛的將軍:
我想你肯定體會不到李將軍的逃脫所引起的嚴重不幸。他本來就在我們輕易掌握之中,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們最近所獲得的勝利,戰(zhàn)爭到此就可以宣告結束了。可是現(xiàn)在,戰(zhàn)事可能將無限期地延長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擒得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梅克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現(xiàn)在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復返,為此我深感遺憾。
你想,如果格蘭特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會有什么反應?
而事實上,格蘭特一直沒有看到這封信,因為林肯根本沒有把它發(fā)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死后,在他的文件中被人找到的。
我的猜想是……這僅是我的猜想……林肯在寫完這封信之后,望著窗外,心里想,“慢著,也許我不該這么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里發(fā)號施令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假如我當時是在蓋茨堡,假如我在上星期,也跟格蘭特一樣,見到遍地血腥,假如我聽到傷兵的悲號,也許我也不會如此急著去進攻了。也許我跟格蘭特一樣的柔弱,我的做法可能就會跟他相同了。無論如何,現(xiàn)在木已成舟了。如果我發(fā)出這封信,固然可發(fā)泄我的不快,但是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用處,格蘭特會為自己辯護,會反過來攻擊我,這只有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會破壞他身為指揮官的效力,而且也許迫使他干脆辭職不干了。”
因此,就像我上面所說的,林肯把這封信放在一旁,因為他從痛苦的經驗中學到,尖刻的批評和斥責幾乎永遠都是無濟于事的。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ǒng)說,在他當總統(tǒng)的時候,若碰到棘手的問題,他常往后一靠,抬頭望望掛在白宮辦公室墻上那張林肯的巨幅畫像,問他自己:“如果林肯也像我一樣處在這種情況下,他將怎么辦?他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還很年輕的時候,總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自我,力圖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寫了一封可笑的信給察哈丁·戴維斯,他一度在美國文壇上紅得發(fā)紫,我當時正著手寫作有關作家們的雜志文章,我請戴維斯告訴我他的寫作方式。在這之前,我收到一個人的來信,信末寫道:“口述信,尚未過目。”這話留給我很深的印象,顯示此人是個了不起的大忙人又具重要性。于是,我在給戴維斯的信后也加了這么一句話,實際上,我當時一點也不忙,只是想給戴維斯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戴維斯根本不回我的信,只是把我的信退回來,在尾端草草寫著:“你的輕慢無禮表現(xiàn)得無以復加。”沒錯,我確實是弄巧成拙了,真是咎由自取。然而,身為一個凡人,我當時有些惱怒,甚至在10年后還耿耿于懷,當我獲悉戴維斯的死訊時,我心中所想的仍然是他帶給我的傷害。
如果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的話,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發(fā)表一點刻薄的見解就可以了。
我們要記住,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所相處的不是絕對理性的動物,而是充滿了情緒的變化、成見、自負和虛榮的東西。
刻薄的批評曾使得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托馬斯·哈代放棄了寫作。批評使得英國詩人托馬斯·查特登走向自殺。
本杰明·富蘭克林年輕時并不圓滑,但后來卻變得富有外交手腕,善與人應對,因而成了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壞話,只說人家的好處。”
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的確,很多愚蠢的人都這么做。但是,善解人意和寬恕別人,需要有修養(yǎng)自制的功夫。
托馬斯·卡萊爾說過:“一個偉大的人,以他對待小人物的方式,來表現(xiàn)他的偉大。”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時常在航空展覽中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在圣地亞哥表演完后,準備飛回洛杉磯。正如《飛行》雜志所描寫的,在空中300米的高度,兩臺引擎突然熄滅了。憑借嫻熟的技藝,他總算化險為夷,操縱著飛機著了陸,所幸沒有人受傷,但飛機嚴重損壞。
在迫降之后,胡佛第一個行動是檢查飛機的燃料。正如他所料到的,他所駕駛的這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螺旋槳飛機里面,裝的居然不是汽油,而是噴氣機燃油。
回到機場,胡佛要求見見為他保養(yǎng)飛機的機械師。那位年輕的機械師為所犯的錯誤愧悔不已。一見到胡佛,他的眼淚便順著面頰流下。他不但毀了一架昂貴的飛機,甚至差點造成3人喪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當時的憤怒,并猜想這位榮譽心極強、凡事都要求精細的著名飛行員一定會痛斥這位粗心大意的機械師。但是胡佛并沒有責罵和批評他,相反,他用手臂圍住那位機械師的肩膀,對他說:“為了表明我相信你不會再犯錯誤,我要你明天再為我保養(yǎng)F-51飛機。”
讓我們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吧!讓我們盡量設身處地地去想,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這比批評更為有益,而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寬恕。”
約翰博士也說過:“要知道,即使是上帝,如果不到世界末日,他也不會輕易審判世人。”為什么你我都要批評別人呢?
因此,從現(xiàn)在開始,請你記住待人處世的第一條原則:
不要批評、指責或抱怨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