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應該知道的2000個萬事由來
- 趙子儀主編
- 14411字
- 2022-10-27 17:46:28
第一輯 節日
元旦的由來
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因此每年的1月1日稱之為元旦。按單個字來講,“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意思。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我國古人說的元旦,是陰歷的正月初一,也叫做元日。因為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之中,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而且用的是陰歷紀年。現在所說的公元紀年,是以耶穌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并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把這一天叫做新年,也就是今天的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小年的由來
民間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小年夜”。這一天,民間有祭灶、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小年意味一年的結束,從這一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祭灶,民間很早就有關于灶神的傳說。舊時,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門神、井神、廁神、中霤神一起被稱為五位家堂神,職責是保護家宅安寧,不使閑神野鬼騷擾,稱為“五祀”。每到臘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們就在鍋臺邊擺上糖果、年糕等供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焚香膜拜。
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撣塵”。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掃塵的習俗源于堯舜時代的“掃年”這種古代先民祛除病疫的宗教儀式。唐代掃年之風盛行,以祈新歲平安。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潔衛生、除疫滅病的良好習俗,便流傳至今而不衰。
除夕的由來
除夕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大年三十,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本意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的意思;“夕”的本意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一年的最后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除夕全家要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以示合家團圓,美滿幸福。北方大多吃餃子,有辭舊迎新、祥和美滿之意;而南方,年夜飯中少不了一道全魚菜,取“年年有余”之意。全國各地幾乎都有用江米面或黍子面做年糕的習俗,寓意“年年高”。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的習俗,象征除舊迎新。除夕夜講究燈明火旺,少不了煙花鞭炮。俗語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兒頭戴頂新氈帽,最重要。”
現在,每到除夕,人們大多守在電視機旁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等待零點的鐘聲敲響,鞭炮聲就會響徹整個夜空,也象征了新的一年紅紅火火的開始。
春節的由來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其主調是慶豐收,去邪氣,求得來年吉祥如意。春節的時間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古時稱元旦或元日。中華民國建立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時間較長,一般是從臘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期間一般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貼門神和春聯,燃放爆竹。祭祖和拜年是重要的活動。小孩子還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春節期間,各地還有多種娛樂活動,如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元宵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天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家人團聚,共度良宵,所以古人又稱其為上元節。
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掃除了呂后勢力。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這一天要吃“元宵”,已成為全國各地的傳統習俗。“元宵”別名湯圓,是一種用糯米粉包各種甜餡的“圓子”,以清水煮熟而食。元宵節有舉行燈會觀燈的習俗,因而又叫燈節。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掛彩燈、放焰火,大街上高掛千萬盞琳瑯滿目的花燈,在北方寒冷的地區,還要制作千姿百態的冰燈。人們在元宵節除了觀燈、賞燈和猜燈謎外,還要進行放歌、舞龍、耍獅、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動,因此我們常說“鬧元宵”。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在古代,家家戶戶都要嚴禁煙火,吃冰冷的食物。據傳說,這個節日是春秋時為紀念介之推而傳下來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毒殺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出走。在重耳流亡19年期間之中,身邊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有一個人叫介之推。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后來晉國內部穩定,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掌握了軍政大權,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忠于自己的臣子大加封賞,卻忘記了介之推。此時,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之推都叫屈,晉文公猛然想起那個“割股奉君”的忠臣,心里非常愧疚,便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之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原來介之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隱居起來了。
晉文公知道后,馬上派人去山上搜尋,可是草木叢生,道路險阻,卻尋不到絲毫的蹤跡。一位臣子獻計說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逃出山來,如此一來就能見到他了。于是,晉文公命令放火燒山。面臨著大火,介之推依舊沒有下山,他背著年邁的老母緊靠著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了。
晉文公十分懊悔,下令厚葬介之推,并把綿山封給他,改為介山,還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嚴禁煙火,一律吃冷食。所以,這天稱做“寒食節”。
清明節的由來
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中,農歷三月上旬被稱為清明,按農歷計算,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來說就是每年的4月5日或6日作為清明節。
“清明”二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清明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凈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道:“春分后……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里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之稱。《歲時百問》一書也曾作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清明節前后天氣轉暖,風和日麗,大地披上綠裝,所以稱為清明。清明時節是踏青旅游的好時節,人們放風箏、蕩秋千。與此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夢粱錄》中記載,在古代清明節當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許多人準備好禮物、果品,到已故親友的墓前祭拜。這種習俗早在周朝就已形成。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端陽節、端五節、重午節。古人在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的北京人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五月節”。端午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現在大家熟知的就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支離破碎,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這一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人們每年在屈原投江這天,往江里投粽子喂魚,據說黏米可以粘住魚嘴,使魚不吃屈原的尸體,久而久之,形成了風俗。后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乞巧節的由來
農歷七月七日晚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乞巧節,也有人稱之為七夕或女兒節,它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節起源于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民間還流傳“七月里來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的話語。中國北方農村有這樣的風俗:七月初七這一天,擺上瓜果,向織女乞巧。就是說,希望織女把一手巧藝傳給人間。早在漢代就已有了乞巧風俗。《西京雜記》上記載:“漢宮中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縷。”
關于乞巧節的由來,還得從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牛郎幼時父母早亡,便隨哥哥嫂子一起生活,怎奈嫂子對他卻是百般刁難。及至牛郎成年,嫂子便提出分家,只把一頭老牛分給牛郎。一天,老牛告訴牛郎說天上的織女在碧蓮池洗澡,你去把她的衣裳拿來,她就是你的妻子。后來牛郎和織女就結婚了,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并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可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被天帝知道了,便下令讓王母娘娘把織女帶回天庭。
王母娘娘把織女帶走后,牛郎上天無路,放聲大哭。老牛告訴牛郎把自己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追趕織女,說完老牛就死了。牛郎遂披上牛皮,挑著自己的孩子去追趕。眼見就要追到織女, 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往身后一揮, 天空出現一道天河。牛郎與織女只能隔岸相望,日夜哭泣。后來,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天帝,答應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鳥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中元節的由來
陰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叫“鬼節”。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懷念亡靈。每到此日,寺廟里有盂蘭盆會,超度亡魂。市場上可買到明菜花、油餅、乳糕、豐糕之類。用以祭祀祖宗,并預報秋收。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度孤魂野鬼。
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是“救倒懸”的意思。據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名叫目連,他的母親因為生性貪婪惡毒,死后在地獄受苦,被倒懸著,于是目連便懇求佛祖救母親脫離苦海。佛祖告訴目連,讓他在七月十五日準備百味飲食,供奉十方僧眾,便能使其母親得到解脫。于是目連在七月十五日廣造盂蘭盆會,為母親贖罪。
后來每到七月十五這一天,佛家就會做盂蘭盆會,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陰間受苦的祖先,漸漸形成了習俗流傳了下來。
中秋節的由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懷人的名篇,也是中秋的佳作,歷來是被人們爭相傳唱的。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一家人圍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以慶賀為主的節日,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中秋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源于秋祭,因為此時莊稼成熟,人們祭祀土地神,以謝神慶豐收。有說源于古代的拜月習俗。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不管怎樣說,中秋習俗都與月亮有關,如祭月、賞月、吃月餅等。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相傳源于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宮后,每年中秋與楊貴妃賞月。賞月時,一邊品嘗形如秋月的甜餅,一面欣賞歌舞,月餅大概由此源起。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都象征團圓之意。中秋節親人團圓是相沿已久的習俗,故俗稱“團圓節”。
重陽節的由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王維寫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在重陽這天登高懷念故鄉及親人的。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什么九月九日這天又叫做重陽呢?是因為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并陽,故名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到了漢代漸漸盛行起來,唐代時正式定為節日。古人在這一天要進行登高、賞菊花、喝菊花酒、頭上插戴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活動。
關于重陽節還有一個故事,據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一書記載:東漢時,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叫桓景的人,歷經艱險,到山中拜費長房為師,以求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并告訴他:“那天登高,再用紅布袋裝上茱萸,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消滅瘟魔,免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熏心,被桓景斬殺于山下。傍晚,人們下山返回家園,只見牲畜都暴死,而人們卻安然無恙。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臘八節的由來
“臘”是古代的一種祭禮,即一年風調雨順,喜獲豐收,到了年底舉行的一種對天地神靈的答謝祭。古代中國人多在十二月臘祭先祖百神,因而把十二月稱做臘月。《禮記?郊特牲》中記載說:“臘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后來這個臘祭的日子就選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稱臘八。到了南北朝時期,臘八就成為祭祀節日了。臘八節主要是供獻天帝、祭祀神靈、祭奠祖先等,后來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臘八粥”等食俗。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關于吃臘八粥還有一個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在給地主家放牛時,不小心丟失一頭牛,回來后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里,三天三夜沒給飯吃。朱元璋饑餓難耐,便在屋子里到處搜尋,終于發現了一個老鼠洞,于是他向下挖掘,從中挖出豆子、稻谷等各種糧食,于是他生起火來把這些東西放進鍋里熬成粥,等到粥熟之后,他吃起來覺得異常可口。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御膳房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粥,歡宴群臣,后來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習俗。因為朱元璋大宴群臣這一天是臘月初八,后來人們就管這粥叫“臘八粥”了。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1919年1月,英、法、美、日、意等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北洋政府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遭到帝國主義國家拒絕。會議竟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代表居然準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
1919年5月4日下午1時許,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天安門前。他們手持小旗、條幅,上面寫著“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他們高呼“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抵制日貨”等口號。這一運動得到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或示威游行。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并指令在巴黎參加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為了使青年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青年節。
六一兒童節的由來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笑開顏。娃哈哈,娃哈哈……”
一首熟悉的歌謠帶我們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六一”是國際兒童節,但這個節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讓我們來熟知它的由來。
1942年6月,納粹德國侵占了捷克,并槍殺了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嬰兒,然后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中國和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作出決定,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同時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于1931年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
八一建軍節的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對國民黨的大屠殺實行武裝抵抗。8月1日,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的領導下,三萬余名受共產黨影響的北伐軍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殲滅國民黨三個多師。次年4月起義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的第一槍。這次武裝起義,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武裝斗爭的旗幟,為偉大的人民軍隊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3年6月26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作出了以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決定。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決定“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命令。命令指出:“本委會為紀念南昌暴動與紅軍成立,特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組成后,仍以8月1日為建軍節。
教師節的由來
早在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上,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并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又將教師節改為孔子的生日——8月27日。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國家教育部和中華全國教育工會商定,廢除了6月6日這個舊教師節,并在1951年規定:教師節和“五一”勞動節合并在一起。可是實踐證明,“五一”節并沒有教師節的特點,時間一長,人們只知道“五一”節是國際勞動人民的節日而逐漸把教師節忘記了,特別是青年人很少知道“五一”節是勞動節和教師節合并在一起的。為了提高教師的地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體現教師節的特點,1985年1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定在這一天,是考慮到新學期剛剛開始,學校在新學期將要出現新的氣象。再者,一年四季只有9月份沒有全國性的節日,把教師節定在這個月更有利于組織大型活動和宣傳報道。
情人節的由來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統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后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關于情人節,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3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尊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圣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年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愿意離開家庭,小伙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要馬上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于失去愛侶,抑郁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圣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于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朵里。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赦免,但都徒勞而返。瓦倫丁終于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的4月1日是愚人節,又稱萬愚節,這一天,也許有人會向你開一個善意的玩笑,或者發布一個假的消息。這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愚人節起源于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陽歷),就是把原來實行的4月1日為歲首改為每年的1月1日。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歷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
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就在4月1日給守舊者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并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并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流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在聚會上,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先是一道“沙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后,才發現下面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是面包屑和鮮蘑;此后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沙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等等。
這一天,任何人可以采用任何方式來愚弄別人,在這一天里人們的欺騙是不負法律和道德上的責任的,因此大家在這一天都會盡情地開著玩笑,捉弄別人。
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是每一個美國人不論何種信仰、何種民族共同慶祝的傳統節日,具體時間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感恩節是美國特有的一個古老節日,在這一天,全家歡聚在一起,吃著烤火雞和南瓜餡餅。還有一些蘋果、橘子、栗子、胡桃和葡萄,以及碎肉餡餅、小紅莓醬等精美的食品。
說起感恩節的由來,這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開端。1620年,英國一批清教徒因不堪忍受英國國內的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號船逃往美洲,于當年11月21日到達美國馬薩諸塞州東南部的普利茅斯。到達目的地的清教徒們在一個空蕩的村落落腳,但時值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饑寒交迫中的102人在冬天過去后,只活下來50人。這時,當地的印第安人在認識這些人、弄清楚原因后,慷慨地送給移民們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
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獲得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移民們為了感謝上帝,并感謝印第安人的真誠幫助,決定在11月底的一天,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慶祝。他們點起篝火舉行了盛大宴會,并舉行了摔跤、賽跑、唱歌、跳舞等活動。此后,這個慶祝活動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只是由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后,感恩節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863年,林肯總統把感恩節定為全國性節假日。到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游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開了一年的親人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家人團團圓圓,品嘗美味的感恩節火雞。
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的日期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這一天,兒女要為母親送上一束康乃馨,以報答母親為自己的操勞。
母親節的起源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格拉夫頓城的一家教會學校。1876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安娜?查維斯夫人還在禮拜堂兼職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當她講到在戰役中捐軀的英雄故事時,她感慨萬分,認為應該創立一個母親節,用來紀念和贊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
查維斯夫人逝世后,她的女兒安娜立志創立一個母親節,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的心愿。于是安娜先后寫信給許多有名望的人物,向各界呼吁創立母親節。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衛理教堂應安娜之邀為母親們舉行一個禮拜儀式。隔年,此儀式在費城舉行,反應熱烈,終于獲得州長支持,并于1910年宣布在該州設立母親節。接著,美國多個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先后對母親節給予認可,舉行慶祝儀式。
到了1914年,美國參、眾議院終于通過決議草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安娜的推動下,一共有43個國家公認這一偉大的母親節,并“公開表示我們對母親的敬愛”。世界各地相繼仿效,遂成為“國際母親節”。
父親節的由來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國際“父親節”,是1910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多德夫人發起的。她在1909年的母親節時心里有一點感觸,她想到為什么沒有一個“父親節”呢?因為她對父親的愛是那樣深厚。
多德夫人13歲那年,母親突然離開了人世,留下六個兒女。自此生活的負擔都落到她的父親的身上,身兼父職與母職的父親辛辛苦苦地把兒女們帶大。多德夫人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所以更能體會父親的辛勞,白天要出門工作,晚上回家還要照料孩子們和做一些家務等。十多年后,孩子們長大了,可是父親卻因操勞過度而病倒,不久即逝世。
于是多德夫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教會的瑞瑪士牧師,牧師聽了很是感動,并贊許多德夫人創立“父親節”的構想。她就在第二年的春天寫信給“牧師聯合會”的會長,得到了積極的響應;隨后她寫信給華盛頓州政府,最后州長也表示贊成,并決定在該年的6月舉行第一次“父親節”聚會。到了1924年,柯立芝總統正式簽署設立父親節的決定,自此父親節正式成為美國全國性紀念日。
圣誕節的由來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它是西方國家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我國的春節。圣誕節的英文意思是基督、彌撒,因此人們在這天要到教堂舉行禮拜,以慶祝基督的降生。圣誕節的前一天晚上是平安夜,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會扎好圣誕樹,在圣誕樹上裝扮美麗的彩燈,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在睡覺前把一只長筒襪掛在床頭,等待圣誕老人往里面裝禮物。
關于圣誕節的由來,和基督耶穌的出生有關,耶穌是圣母馬利亞因圣靈感孕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務必到伯利恒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前往。
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晴,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住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于是馬利亞只好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12月25日為圣誕節。
在圣誕節,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燈火通明、顏色各異的圣誕樹,通過扮演圣誕老人分發禮品、唱圣誕歌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祝福。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每一年的這一天,黎族人民都要進行紀念先祖、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關于這個節日的由來,有兩個美麗的傳說:
第一個傳說是,在上古時期,洪水泛濫,淹沒了村莊和天地,在這次洪水中只剩下一對兄妹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等到洪水退卻之后,兄妹二人開始尋找其他的人。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在某一地點會合。結果當兄妹再次見面的時候,發現就只剩下他們兩個人,于是妹妹就想了一個法子,她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的色素將花紋染上顏色,這樣哥哥就無法認出自己來,于是二人得以結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就是黎族“三月三”節的傳說,從此,三月三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
第二種說法是,很久以前,黎族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痛苦不堪。一個名叫亞銀的年輕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山頂的鼻簫誘捕它。于是亞銀勇敢地登上頂峰,吹起山頂的鼻簫。等到第三天時,一只百靈鳥在他的頭頂盤旋,亞銀停止吹鼻簫,開始追捕百靈鳥。眼見他快抓住百靈鳥時,百靈鳥突然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于是姑娘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了,但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去抓捕百靈和亞銀,得到消息的百靈和亞銀躲進一個山洞里,峒主命令家丁火燒山洞。就在大火蔓延時,天空大雨傾盆而瀉,山洪暴發,把峒主和家丁全沖走了。此時,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跳起舞向他們祝福。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為了紀念亞銀和百靈,黎族人民便把這一天作為一個傳統節日。
節日到來的時候,通常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豐收。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聲望最高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人民的新年節日,在傣歷6月15日(即清明節后10日左右)舉行,節日期間,男女老幼身著盛裝,互相潑水祝福,夜間燃放焰火,大家聚在焰火旁載歌載舞,舉辦文藝晚會等一些隆重的活動。關于潑水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古時,傣族人的家鄉美麗富饒,人們過著安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魔王,他兇惡殘忍,欺壓百姓。自此美麗富饒的傣鄉消失了,人們生活在魔王的統治之下,民不聊生。
有一次,這個魔王搶走了七個美麗的傣族姑娘,這七個姑娘對魔王的所作所為更是厭惡,為了替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兇殘的魔王,必須把魔王的弱點找出來。因為魔王法力無邊,無論是火燒、水淹、刀砍、箭射對他一概無用。于是這七個姑娘哄騙魔王,取得了魔王的信任,在一次酒宴中,驕傲的魔王說出了自己的弱點,那就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塞宰”可以把自己殺死。
一天,姑娘們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乘機從魔王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做成了“弓塞宰”,然后把魔王的頭勒下來。魔王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魔王的頭輪流抱在懷里,不讓它落在地上。由于魔王的頭是火熱的,姑娘們只有打來清水,潑在身上,以此來降溫,直到魔王的頭腐爛。
七個姑娘除掉魔王后,傣族人民為了紀念她們的功勞,每年傣歷六七月都要舉行潑水節,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從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開始,歷時三天。屆時人們盛裝慶祝,舉行摔跤、斗牛、射箭、賽馬等慶祝活動。入夜后,大家燃起扎好的火把,挨家挨戶走訪,并連接成一條火龍,奔馳在山川田野,那種場面與氣勢,甚是壯觀。
傳說在很久以前,玉帝在天上閑著無事,便下凡來到人間,來到凡間后,看到人間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人們男耕女織,和睦相處。玉帝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心想我在天上也沒有如此景色,你們如此快活,難道人間比天庭還好。想到這里玉帝憤憤回到天庭,召來火神,命令他去把人間的美好景色燒掉。
火神來到人間后,看到人間果然比天庭好,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他不忍心放火燒掉美好的人間,但是又不好違抗玉帝的命令,火神在為難之際,突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于是火神找來當地有威望的人,告訴他要家家準備火把,并在入夜時點燃,否則就會有災難降臨。火神囑咐完后,就返回天庭向玉帝復命去了。
入夜,人間家家戶戶點燃火把,那亮光直透天庭。玉帝在天宮看見了那連成一片的火海,以為凡間已被燒毀,于是不再過問此事,人間也躲過了一次災難。
彝族插花節的由來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的插花節是彝族頗具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背上竹籮上山采花。彝族群眾把從山中采回的馬纓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并且互相插戴馬纓花,以求新的一年里人畜興旺,人壽年豐。
關于插花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彝族地區的大土司是一個兇惡殘暴、荒淫無恥的人,他每年都要到各寨子去挑選美麗的姑娘供他玩樂。有一次,他看見美麗的牧羊姑娘咪依魯,便下令讓其寨子里的人將她送到自己這里。當時咪依魯已經和寨子里勇敢的獵手訂婚了,但土司說如果不送到的話他就要燒毀寨子,殺光寨子里的人。咪依魯為了保全寨子,自己親自去土司那里。在成親的那天,咪依魯準備好毒酒,在與土司對飲的時候雙雙身亡。
咪依魯死時正好是農歷的二月初八,這一天,彝族人民摘下美麗的馬纓花插在咪依魯的墳前,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習俗,自此,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彝族人民都要舉行插花節。
藏族沐浴節的由來
藏族沐浴節在每年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公歷9月前后)舉行,歷時7天。傳說在這幾天,天上會有一顆叫“棄山”的星出現,這期間到河邊洗澡,將有益于身體健康,所以在西藏無論男女老少都將到河邊洗澡,以求身體健康。婦女們還常將家里的衣物拿來清洗。關于沐浴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奇故事:
相傳草原上曾經發生一次瘟疫,幾乎每一個藏民都不能幸免。此時,有一個名叫宇托?云旦貢布的名醫,利用其妙手回春的醫術,拯救了草原上人們的生命,使人們恢復了健康。草原上到處傳頌著宇托醫生的名字,人們稱他為藥王。不幸的是宇托去世了。他去世以后,草原上又一次出現了瘟疫,沒有了名醫宇托的治療,牧民只好祈求蒼天保佑。
一天夜里,一個瀕臨死亡的婦女做了一個夢,她夢見宇托對她說:“明天晚上,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時,你就去吉曲河里洗澡,洗完澡后病就會好。”于是第二天,這個婦女就去吉曲河中,洗完澡后,精神煥發,疾病消失了。于是她轉告所有的牧民,讓生病的牧民都來河里洗澡。瘟疫再一次被消滅,牧民們說,天空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是宇托醫生變的。宇托看到草原又遭受瘟疫,于是把自己化做一顆星星,借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給人們治病。因為天帝只給宇托七天時間,這顆星星也只出現七天。從此,藏族人民就把這七天定為沐浴節,各地的牧民們,每年這個時間,都到附近的河水里沐浴。據說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蒙古那達慕大會的由來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在每年的七八月舉行,內容除了賽馬、摔跤、姑娘追之外,還有馬術、射箭、賽駱駝、商品展銷、文化交流等項目。“那達慕”的意思是“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
那達慕大會的由來,起源于古代蒙古族的祭山祭包活動,相傳昭君出塞時,草原人民就曾以盛大的活動歡迎過她。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后,曾每年舉行一次盛大的活動,用以鍛煉自己的士兵,為此那達慕也就應運而生,時間定為每年七月舉行,為期三日,不管是頭領還是士兵,都可參與其中。大會分為三個項目:馬術、箭術和摔跤。這是那達慕大會最初的項目。
現在那達慕大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歌舞以及貿易活動。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他們不論乘車或者騎車,都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和觀賞比賽。會場上,彩旗飄揚,人頭攢動,駿馬嘶鳴,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生機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