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金錢的邏輯
第一章 錢從哪里來?
1.“錢”的初生
談到經濟二字,很多人頭腦里面往往會奔出“錢”這個字或者“money”(如果你是老美的話)這個單詞。如果你也這樣的話,那么恭喜你,這說明你的頭腦還很樸素,這很有可能是你在經濟學方面的一本入門書,而我也會因此感到非常榮幸。
確實,“錢”這個概念在經濟學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非常多的經濟變量、模型、研究成果最終都是以錢來量化的,正是因為它的引入,很多完全不是同一范疇的東西才有了比較的基礎,想想是不是很神奇?可見,大多數人潛意識的反應是比較實際和正確的,要不怎么說人民群眾是充滿智慧的呢!好了,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推開經濟學這扇神奇的大門吧。
我們的祖先其實是非常能干的一群生物,他們會采集、狩獵甚至還會做衣服,照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簡直就是“全能”。但是,當時的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辛辛苦苦勞作一天,能維持自己的溫飽生存,就已經是相當不錯了。不過這樣還好,吃光用光倒也干凈利索,沒有麻煩。可是歷史在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逐漸有剩余的東西了,怎么辦呢?總不能讓它們發霉吧?于是聰明的人想出了交換的辦法,比方說,你有一塊布,我有一頭野豬,你想嘗嘗豬肉的味道,我想給孩子做件衣裳,那好,換吧!然后大家都很滿意,問題就這么完美地解決了!
但是,慢慢地,人們發現這種交換越來越麻煩了,為什么呢?比方說,你有布要野豬,我有堅果要衣服,他有野豬要堅果,那怎么辦呢?聰明的你肯定早就想到了辦法了,可是隨著人和物品數量的增加,這就逐漸變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排列組合問題。那怎么辦呢?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可不是數學家,應該不會有人知道排列組合的解法。但是聰明的人類最終還是找到了辦法,那就是設“X”。人們發現,有一些東西是受到大家歡迎的,比如一些裝飾品啊,特殊的石塊啊什么的,把這些東西設為“X”,“X”這個變量可以代表其他許多東西,這頗有點現在撲克里的“大王”“小王”的意味。于是,如果你有了那些裝飾品,就可以和有布的人換你所需要的布,而對方也會欣然接受你的東西,因為他知道他以后可以拿這個東西和其他人換他所需要的東西。于是最初的“錢”就這樣產生了。
后來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那些“X”逐漸由相對固定的金、銀、銅之類的貴金屬充當了。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東西單位價值較大,小小的一塊就可以買很多的東西;而且方便攜帶、分割和計量,容易儲存等等。正所謂“價格公道,量又足”,于是我們一直用它。順便提一句,我國歷史上的錢以銅、銀為主,而西方則以金、銀為主,主要原因是我國金、銀的產量相對不高。
再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宗的貨物貿易,笨重的貴金屬運輸不但費時費力,而且不安全。要知道,那時經常有嘯聚山林收買路錢的主,而且顯然當時的政府也缺少“嚴打”這類活動。所以,最早的紙幣就在我國誕生了。薄薄一張紙就代表幾千幾萬兩銀子,可以藏在鞋底,縫在袖口,顯然要安全和方便得多。最早的紙幣是由大的錢莊、票號發行的,你可以在它們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隨時兌換銀子。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中國以前的錢莊,建議可以去看看最近的一部電影《白銀帝國》。那么你要問了,如果錢莊不承認這張紙不能兌現怎么辦?恭喜你,這說明你的思考已經比歷史上很多偉大人物都要深刻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發現發行紙幣是個好買賣,于是他也大規模地發行紙幣,以為只要蓋上他的大印就真的“點紙成金”了。他賞賜臣下也往往采用紙幣的方式,反正他是皇帝,愛寫多少也沒人管他。但是,這卻導致了紙幣的嚴重貶值,也就是說,他的紙幣不值“錢”了。要知道,票號的銀票能當真的銀子使,是因為票號里有等值的銀子作為保證金,且票號的信用保證你能隨時兌換。也就是說,“錢”之為錢,是因為有信用在里面。而我們的朱皇帝錯在了沒文化上,要不怎么說學點經濟學沒壞處呢。
我們現在的紙幣后面有沒有金銀作為保證呢?很遺憾地告訴你:沒有。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前,各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也就是說,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拿著手中的錢按官方匯價兌換等值的黃金。在該體系解體后,各國的貨幣就都與黃金脫鉤了,所以你千萬別拿著人民幣去中國人民銀行柜臺說:我兌換等值的黃金。但是,現在我們的人民幣同樣有信用在,那就是我們中國政府的信用。政府對我們說:你拿著這100元錢肯定能買到100元的商品,誰要是不承認你的錢,我政府就收拾他!所以請大家看緊自己的錢袋子,這個錢和紙是有本質區別的!
2.錢到底是什么?
曾經有人調侃:“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錢,去借點就知道了。”口語中的“錢”在教科書中往往稱為“貨幣”。那么什么是貨幣呢?這就要從貨幣的幾個性質談起。我之前說過,我主要是希望大家通過這本書能輕松愉快地了解經濟學的某些概念,并學會用這些概念對具體的經濟現象做一些簡單的分析。但是,某些知識我還是希望以規范化的方式給出,至少使大家“顯得”接受過一定的經濟學訓練。這樣有兩個好處:一,這些是經過幾代經濟學研究者歸納總結出來的東西,多學點應該對社會有益無害;二,以后如果碰到某些“八股”的所謂經濟學者為了體現其精湛的學術素養,把一些東西“歸納”成“三點”來談時,你能明白:哦,您老搞半天就是說了這些啊,俺家也是知道的,別再忽悠了。因為有些火星來的人本來就不習慣說地球話,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好了,閑話少說,讓我們來看看貨幣都有哪些性質吧。
首先,貨幣的主要用途是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其實這個在前面已經談過了,由于社會的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分工越來越細致,要求能有一種工具進行最后的支付,這個工具就是貨幣。這下,你明白為什么中國這么流行罰款這個勾當了吧?有關部門看來是深諳這其中的經濟學道理的。其次,貨幣是用來報價和記錄債務的價值尺度。各種商品之間的相對價值怎么比較呢?比如說,一只鴨等于兩只雞,一頭牛又等于N只雞,一輛車又等于M只鴨之類的,如果商品有成千上萬種,那么可能你的大腦中必須存儲上千萬個相對價格的數據,以免隨時調用,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咱們就啥都不用干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背這個得了。但是有了貨幣就有了一個統一的尺度,是不是方便了很多?那么除了貨幣還有其他東西能充當這種角色嗎?反正我是沒見過有商店報價一個筆記本等于2股中石油股票的情況。可能喜歡思考的人要說了,既然統一的尺度最方便,為什么現在還有美元、人民幣、歐元等各種尺度存在呢?這個問題,你得去問上帝,為什么有這么多國家,而且還老是統一不起來?最后,貨幣要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必須具有價值儲藏的功能,也就是說它的價值必須是一直存在的。如果說你辛辛苦苦勞動一天賺來了錢,第二天醒來發霉了,用不了了,你是不是有想撞墻的沖動?還記得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描寫那個老守財奴倉庫里大堆腐朽的金銀的情景嗎?記得當時我的想法是:爺爺的,你反正不花錢干嘛不接濟我點?現在想想,原來老葛朗臺是充分利用了貨幣的價值儲藏的功能:我就是不花,留給我女兒,你能把我怎么的了吧?可惜的是那時候還沒有發明不銹鋼……
當然,貨幣不是唯一的價值儲藏手段,我們也可以囤積股票、債券甚至房子,而且它們的收益可能比貨幣更高,特別是目前中國房市的大背景下。但是,我們很多人還是喜歡持有貨幣,這是因為它的流動性是最高的。所謂流動性,就是一項資產轉化為支付手段(即貨幣)的難易程度。這里我們也順便解釋了流動性的概念,不知什么時候我國“流動性過剩”的論調甚囂塵上,現在知道說的是什么了吧!其實我個人感覺這個詞造得挺好的,“流動性”嘛,讓人聯想到水,哪里發了大水(流動性過剩)我們好渾水摸魚不是?其實談到流動性,我們還可以引出對各種資產的流動性的衡量,據此我們常常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M1包括我們手上的紙幣、活期存款和其他支票存款;M2除了包含M1以外,還有小額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和一些貨幣市場的共同基金;而M3除了以上的各項還包括大額定期存款、機構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回購協議等等。可見它們的流動性是依次遞減的。所以以后碰到報紙、電視報道中聽到M1、M2之類的應該能聽出一點其中的名堂了吧。
3.我們的錢從哪里來?
說了那么多,我們的錢到底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可能有人會說,不靠天,不靠地,靠我自己賺的!那很好,說明你是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你是從哪兒賺的呢?從其他人那兒。那他人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樣感覺是在繞口令,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了。其實,我們的錢都是我們的政府發的!你說,不對啊,我們的人民幣上除了咱們敬愛的毛主席的大頭貼外明明寫著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大字啊。其實,你去稍微了解一下法律就能知道貨幣是由中央政府委托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其信用保證在政府。你可以想象咱們13億人手中有多少紙幣,不得不佩服人民銀行印刷機的產能啊!其實,紙幣只是貨幣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絕大多數的貨幣都只是以銀行賬戶里面幾個阿拉伯數字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讓我們共同祈禱銀行系統的計算機系統不要崩潰不要死機吧!雖然我自己的賬戶里也沒幾個錢。確實,現在的交易,特別是大額的交易極少再用現金了,很少聽說有誰是拿幾麻袋錢到售樓中心去買房子的,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貌似流傳過什么山西煤礦主扛著現金買房子的奇聞逸事,可是我還是勸你不要這樣做,土!要出名也不該選這種方式。如果哪天你當真不得不提著幾個密碼箱去交易的時候,我會首先對你表示深切的哀悼,你遇到綁票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這么多錢也不完全是中國人民銀行創造出來的,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中,你、我還有那些商業銀行,比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等也是功不可沒的。為什么這么說呢?讓我帶你重溫一下這個創造過程吧。
假如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印了一張100元的紙幣交給你,你會怎么辦?你可能拿著它去小吃街,也可能去書店買這本書,現在我們不妨假設你是很節儉的,你把這100元存到了工商銀行的賬戶上。那個漂亮的柜臺小姐拿了這100元會干什么?她肯定要把它貸出去,貸給那些需要用錢的人,比如一個想買房的小伙子,不然銀行吃什么?哪有錢給她發工資去買化妝品啊?要知道銀行是要給你付利息的,這種純賠本的買賣傻子才做。但是,我們的政府規定,商業銀行不能把所有100元錢全貸出去,不然萬一哪天有人來取款怎么辦?比如說,銀行只能貸出去80元,另外20元叫做準備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叫做準備金率是20%。到現在為止你的頭腦是不是還很清楚?那好,我們繼續。房地產商收到了小伙子的80元錢怎么辦?假設他也把這80元存到了他的建設銀行賬戶上;同樣,建設銀行也不是傻子,他留下16元,把另外的64元貸給了一家要進貨的專賣店店主;店主拿這64元付了貨款……現在是不是有點亂了?其實這只是一個重復的過程。按這個邏輯循環下去,到最后你可以發現,所有這100元紙幣都留在了商業銀行,但是你的賬戶多了100元,房地產商的賬戶多了80元……所有的貨幣增加量是100+80+64+……如果你上過中學應該就能發現,這個原來是一個簡單的等比數列求和,它的和為100除以20%,也就是說總共增加了500元的貨幣量,中央銀行的最初的100元現金擴大到了5倍,而這個過程它是沒有參與的,都是大眾和商業銀行的功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央行的原始貨幣量被大大擴大了,擴大的倍數正好是準備金率的倒數,這個在經濟學上叫做貨幣乘數;第二,學好數學很重要!了解了這個機制后,我們就能明白央行怎樣控制總的貨幣供應量了。首先,可以開動印鈔機印鈔票;其次,可以調節存款準備金率。但是這兩種方法一般很少采用,央行經常采取的措施叫做公開市場操作,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政府債券。賣出債券相當于收回了原始貨幣,減少了貨幣供應總量;買進債券則正好相反。在上一波的股市大漲經濟過熱期間,大家可以發現央行幾次調高了存款準備金率,我想現在大家應該明白央行這樣做的目的了吧!
仔細的你可能會發現,上面的結論是從前面假設的條件下給出的。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銀行也很少把可貸的錢都貸出去。如果有一部分現金留在了公眾手里的話,這個貨幣乘數要比理想情況小,但是這并不妨礙上面的結論的正確性。經濟學的研究往往正是從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存在的假設前提出發,最后逐漸放寬條件得出有用的結論。在大致知道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后,是不是發覺其實經濟學還是很有意思的?那么讓我們繼續下一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