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聽風被逐佛家門
- 莽荒第一神
- 遠古神君
- 3259字
- 2015-10-25 20:30:00
上章寫到,聽風本欲面見佛祖,卻不想恰好遇上了佛祖開壇講法,時機不對,聽風只好落于座上靜心聆聽佛祖教誨。
佛法當真浩瀚無邊,聽風早已沉浸其中,佛道修為也在不停增長,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積累,終于一朝功成,成就佛陀之位。
“善哉,善哉。”佛前得道,眾佛陀菩薩皆是一臉喜色,聽風日后不可限量啊,玄世看著自己的弟子,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孽障!”
“欺師滅祖!”
眾佛陀菩薩目眥俱裂,個個憤怒非常,而憤怒的對象正是方才被他們稱贊的人,也就是聽風。
為何?原是聽風道家修為也是一并到了金仙之境,突破之間不能掩蓋,導致氣機外露,暴露在眾佛陀菩薩面前。此等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行為,若非佛祖當面不可行兇,他們定叫聽風魂飛魄散,身死道消。
“肅靜。”佛祖只言二字,立時滿堂肅靜,不敢再發(fā)言語,玄世復雜地看著聽風,眼神中有惱恨,有惋惜,更有憐愛。
雙雙進階完畢,聽風惶恐下跪倒在地,一語不發(fā)。若佛信我,我自當不用辯解,若佛不容我,縱我百般抵賴,也難逃厄運。一切,均由我佛定奪。
“此事再議,你且落座。”
聽風雖然詫異,卻也欣喜落座,畢竟他還不想死。而后佛祖又開始講經(jīng),聽風也乘此機會鞏固修為。
忽聽佛祖言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親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jīng),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哪三藏真經(jīng)?”
如來回道:“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jīng)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jīng)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jīng),永傳東土,勸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當有觀音菩薩,行近蓮臺,禮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東土尋一個取經(jīng)人來。”
諸眾抬頭觀看,那菩薩: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huán)結寶明,烏云巧疊盤龍警,繡帶輕飄彩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城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五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zhèn)大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圣千靈。蘭心欣紫竹,意性愛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觀音。
如來見了,心中大喜,道:“該當你去。”
菩薩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
佛祖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云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shù),叮嚀那取經(jīng)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
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瀾袈裟”一領,“九環(huán)錫杖”一根,對菩薩言道:“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jīng)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錫杖,不遭毒害。”
觀音菩薩皈依拜領,佛祖又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jīng)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佛祖說完,就傳音于觀音,將那三篇咒語傳授給了觀音。
觀音學畢,踴躍作禮而退,即喚惠岸行者隨行,去往東土。
“阿彌陀佛。”眾佛陀菩薩見此,哪里會不知道,金蟬子便是那日后取經(jīng)之人,活該他有此造化。卻也不知是佛祖欽點,還是金蟬子施計奪得。
“聽風,汝來我西天,可否有事相詢?”佛祖問道。
“方來時是,而今不是。”聽風答道,他如今佛法高深,怎能體悟不到這“隨緣”二字,想佛祖法力無邊,自能算到千萬年后種種,他既早已言明雖然而去,自當遵從,不可擅改。且已時過境遷,倘若玄界被滅殺,也早已化作枯骨,倘若還活著,必定禍害萬萬年,若有緣今生還能得見。
另外最重要一點佛祖是不會看著自己的門下有個好歹的,那有傷他臉面,也有損佛門聲譽。
“玄世,你收了個好徒弟啊。”佛祖大喜道。
“弟子惶恐。”玄世一臉惶恐道,心想佛祖怎么不提聽風佛道雙修的事。
“玄世,爾與玄苦自今日起歸位,佛手宗廢除。”佛祖言出法隨,那五指山陣法皆無,佛手宗化作煙塵,一切佛法也盡消散無蹤,玄苦也莫名的出現(xiàn)在玄世身旁,五指山徹底化作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青山了,只留下一份壓貼,以顯示它的與眾不同。
“尊法旨。”玄世與玄苦領命。
“聽風,你且去吧,自此后,你非仙非佛,脫離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管依從本心,尋你的道去吧。”佛祖言下之意,即是將聽風貶出佛門。
“佛祖……”聽風想說些什么,可不料佛祖話剛畢,聽風就出現(xiàn)在了五指山。自來出去,往來處回。
卻說觀音菩薩往東土行去,期間收了卷簾大將與天蓬元帥,命他做那取經(jīng)人的徒弟,此時正帶著木吒行者行到了五指山。
木吒道:“師父,此處便是五行山吧,徒兒見佛祖‘壓帖’在那。”
菩薩道:“此正是那攪亂蟠桃會,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壓鎮(zhèn)之所。”
師徒俱上山來,觀看帖子,乃是“唵嘛呢叭[口迷]吽”六字真言。菩薩看罷,嘆惜不已,作詩一首。
詩曰:
堪嘆妖猴不奉公,當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攪亂蟠桃會,大膽私行兜率宮。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自遭我佛如來困,何日舒伸再顯功!
觀音這一吟詩,倒是將悟空給驚動了,但見他化作了猴狀,怒道:“是哪個不要臉的在山上吟詩,揭我的短?”
菩薩聞言,徑下得山來。
菩薩道:“潑猴,你可認得我?”
悟空睜開火眼金睛,點著頭兒高叫道;“我怎么不認得你。你便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承看顧!承看顧!我在此度日如年,多年來不曾有一個相知的來看望。你從哪里來,去往何處?”這話不免有些抱怨聽風,自從打聽了玄界之后,就將自己晾在一旁,不知我在山下寂寞。
菩薩道:“我奉佛旨,上東土尋取經(jīng)人去,從此經(jīng)過,特留殘步看你。”
悟空道:“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都……”糟糕,這猴子向來不知年月,況且這么多年,哪里還算的清,數(shù)的明(這卻不是小神無中生有,有原文為證: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jié)。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后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飽桃矣。”)只含糊說:“都,都五百年了,身子不能展掙,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
菩薩道;“你這廝罪業(yè)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
悟空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條門路,情愿修行。”
菩薩聞得此言,滿心歡喜,對悟空道:“圣經(jīng)云:‘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適之。’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jīng)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如何?”
大圣略一猶豫,而后道:“愿去!愿去!”
菩薩道:“既有善果,我與你起個法名。”
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孫悟空。”此是菩提祖師與他取的姓名,他斷是不能再改的。
菩薩一聽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歸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卻與他相合,甚好,甚好。這等也不消叮囑,我去也。”
待見菩薩去遠,悟空方言:“小八,說,你到底搞什么鬼。”方才菩薩問悟空,可否愿跟那取經(jīng)人做個徒弟,以他的性子,怎會背棄恩師,本想立即拒絕,豈料,聽風傳音與他,言道:“猴哥,答應她。”
悟空雖不知聽風用意,可也明白聽風不會加害于他,隨即猶豫過后,答應做那取經(jīng)人的弟子。
“猴哥且聽我說來。”
如此,聽風道出了個中玄機。要救出須菩提祖師,靠妖帝與三星洞聽風覺著還不保險,恰逢如今佛教東傳已成大勢,聽風便給他來個借勢而為。
取經(jīng)人不管在何,不論哪國,必往西天,且必經(jīng)五莊觀,只要到時候將取經(jīng)隊伍引到五莊觀中借宿,聽風一行人正好與悟空來個里應外合,如此救出須菩提祖師的把握就更大了幾分。
“妙,妙,哈哈哈……”悟空卻不知,在他大叫妙計之時,九重天上一老者正輕撫著長須,一臉的笑意。
一切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