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韓營杰和外省老兄們人手不夠,否則的話是輪不到這些南派拳師上場的。
而這些南派拳師也懂,不會踩過界,自討沒趣。
而此時的劉佳良,唐家等人主要活躍于粵語片領域。
混的離韓營杰差多了。
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到手的工資都差了好大一截!
若是陸容聲以現在國際對于龍虎武師的待遇,去招人。
相信劉佳良和唐家等人一定會愿意加入國際。
但是陸容聲卻遲遲沒有下手。
就是他對于招募劉佳良這件事情,心中還有些遲疑。
因為劉佳良這個人可遠遠沒有韓營杰那么好相處。
陸容聲指的是作為武術指導這個職業,而不是其個人的具體品德。
劉佳良的武術指導生涯,從頭到尾都透露著一種堅持,那就是弘揚洪拳文化。
因為劉佳良的父親劉占是一代南拳宗師,師從林世榮。
而林世榮大家都知道,在許多黃飛鴻電影中經常能看到其身影。
所以林世榮是師從黃飛鴻。
因此劉家良是正宗黃飛鴻傳人。
所以劉佳良拍攝許多電影都是什么黃飛鴻、陸阿采、春米六、三德和尚這些人的故事。
本質上人家根本不是拍電影。
而是拍傳記、拍科教片!
為的就是揚我師威!
所以在香江南派那么多的拳師,名氣最大的就是黃飛鴻。
而且劉佳良因為是正統的武術門派出身,所以一直都有門戶之見。
而且為人太過于傳統守舊。
尤其是在武術設計的理念之上,更是極度的追求傳統和講究老規矩。
而對于陸容聲來說,他需要的武術設計是像袁合平或者韓營杰這樣的。
能不拘于門派,不拘于招式,只為了實現導演的構想。
為了讓打出來的畫面更加好看。
為了讓觀眾喜歡。
但是在劉佳良看來,武師和演員在屏幕上打出來的武術動作必須是有來由的。
必須是尊重傳統的。
這一拳為何要這樣打?
因為師父是這樣教的!
南拳的拳師講究的是力從地氣,所以馬步要扎穩,然后再出拳。
你動不動飛身一躍,來幾腳凌空飛踹。
好看是好看,但是這東西不符合實際!
就像是后來徐客版的《黃飛鴻》系列。
里面黃飛鴻的絕技是“佛山無影腳!”
能夠在空中連續不斷的踢出十幾腳!
尤其是李蓮杰使出來更是瀟灑無敵,是觀眾眼中的經典!
但是劉佳良對此大為不滿!
因為這不是真的,黃飛鴻不會這樣的飛踢。
南派武功沒有起高腿的,你這完全是瞎拍的!
他的這種理念要說錯吧,還真不算錯。
因為在武術里面確實是這樣的道理,人家說的是實話。
畢竟作為正宗黃飛鴻傳人,能不知道自己祖師是什么武功?
但是武術畢竟和電影是兩種概念。
電影是面向普通觀眾的,并不是面向武術教練,或者說武術門派的高手的。
打斗動作當然要追求流暢、美觀,讓觀眾能夠欣賞。
所以劉佳良的這種理念注定和陸容聲想要讓武俠動作電影走向國際化的思維是格格不入的。
相反的,袁家幾兄弟都是師從父親袁小曉田。
而袁曉田的武術思維和劉佳良截然不同。
因為袁曉田也是北派藝人,雖然早早的來到香江,但是包容變性很強。
并沒有門戶之見。
甚至袁曉田也很喜歡在電影之中客串出演。
但是劉家良的父親劉占和袁曉田是平輩的,兩人的地位相當。
可是劉占是絕對不會在電影之中露面的。
人家是武術宗師,拍電影那是戲子、下九流的事情!
你讓宗師給你打拳你看樂子?
這種差異同樣的也反映在下一代身上。
袁合平和袁祥人幾兄弟最終都是投身電影行業,成為國際化的動作指導。
甚至參與許多好萊塢電影的制作。
設計出來的武打動作通行于全世界。
像是黑客帝國之中的精彩打斗,在全球觀眾看來都覺得異常精彩。
這才是真正的動作設計!
但是這樣的武打動作,劉佳良是設計不出來的。
也是不愿意去設計的。
如果可能的話,陸容聲還是想把唐家給挖過來。
相比于劉佳良,唐家其實性格很是佛系。
對他來講武術指導這份職業就是為了養家糊口賺錢。
所以唐家不會太在意其他的東西。
但是這倆人現在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完全是形成了一個組合,要挖就得兩個人一塊挖。
所以陸容聲也只能放棄。
除了因為創作理念不和的問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就是陸容聲必須考慮韓營杰。
雖然韓營杰本人可能不會因為陸容聲再挖幾個武術指導過來就心生隔閡。
但是他手底下跟他混飯吃的這幫外省老兄可就不同了。
龍虎武師有點像是江湖門派。
而且北方拳師和南方拳師在香江可以說是互相看不順眼,時常有矛盾發生。
后來因為香江的繁榮和發展,所以在香江。
北方拳師漸漸的被看不起了,往往是沒什么社會地位的。
放在影視中就代表了各種反派形象。
這一點陸容聲可不是胡說八道。
黃飛鴻系列電影中北方拳師全是反派形象,就算是武功再高也是人品不行。
最后被黃飛鴻輕松打敗。
《葉問》電影中北方拳師金山找來到佛山只會踢館,下手賊狠,看起來五大三粗、魯莽無禮......
就是一個沒頭腦的武夫,最后當然是敗在葉問手中。
灰溜溜的滾了!
身后傳來“北方全敗給南方拳了”的激動呼喊!
許多邵氏老電影,尤其是洪拳系列的電影之中。
最常見反派就是白眉道人或者直接叫做白眉!
在各種武俠片之中出任大反派。
被洪熙官胖揍、被洪文定揍被三德和尚揍......
而其根源是什么,就是因為白眉拳和洪拳的恩怨。
這種恩怨甚至要追溯到武俠文化的開端。
在1954年發生了一場比武。
香將武術界當時的太極派和白鶴派因為門戶之間產生爭執。
雙方各不相讓,最后白鶴派的陳克夫向內地來的太極派吳公儀發去戰書。
兩派掌門在律師見證下簽下生死狀,決定以武分高下。
因為香江禁止擂臺比武,這一場決斗的地點便設在了一水之隔的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