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頒布,經濟轉型的步伐將加快,旨在做強社保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尤以養老金制度的改革最為迫切。養老金制度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各國對其的探索和實踐已有數十年,既反映了與各國自身經濟社會條件相關的問題,也展現出了一定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比如公平和財政上的可持續性。因此,世界各國的做法,都值得我們細心思考和謹慎比較。從各國的經驗來看,政府在養老金制度改革中的作用,就是要在改革開始的時候,分析制度背后的經濟邏輯,從整體上厘清制度設計的路線,選對改革方案,而不是囿于一時一地的特殊情況,行權宜之計搞各種拼盤,最終淪為深化改革的障礙。本輯《比較》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提供了學者們對養老金制度改革的不同思考。
開篇提供三篇研究“養老金改革”的文章,觀點有所不同,供讀者們思考和比較。上海社科院左學金的文章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借鑒世界各國關于養老保險的理論與政策實踐,提出建立五支柱養老保險體制的構想。這五個支柱分別是:全民共享的非繳費型養老金、全國統籌的基礎養老金、強制性個人賬戶養老金、自愿參加的年金和個人養老儲蓄、家庭養老。他認為,這一制度設計不但可以提高我國養老保險體制的公平性、效率與可持續性,還可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和促進經濟轉型增長。中國社科院鄭秉文則討論養老金制度向名義賬戶(又稱記賬式賬戶)轉型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思路。他認為,養老金制度改革不應將養老“保險”制度視同為養老“保障”制度,包打天下,更不應目標錯配;養老保險的第一要義是自我平衡,不能維持自我平衡,其他什么目標都無法實現。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應該是提高養老金制度的激勵,以此來保障財政上的可持續性。根據這一基本取向以及關于養老金的“艾倫條件”,轉向名義賬戶制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它可以為提高統籌層次和提升制度運行質量創造條件,實現精算平衡、精算中性、精算公平。宋錚、王一凱等人的文章則從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性和社會福利改進的角度,討論了四種不同的改革方案:完全的基金積累制、在名義賬戶制下“延遲改革”、即刻進行改革,以及現收現付制。他們認為,急于實施嚴格的改革會加劇代際不公平,既嚴重損害了當前世代的福利,對改進未來世代的福利也沒有太大幫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未來二十年依然有可能較快增長的經濟體,這樣做可能就意味著放棄了一個將資源從相對富有的未來世代再分配到相對貧困的當前世代的強有力的制度安排。從社會福利的角度講,即使在折現率低至0.5%的情況下,在名義賬戶制下推行“延遲改革”方案或轉向簡單的現收現付制都要比即刻進行改革或推行完全基金制要好。
自1955年成立以來,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被廣泛認為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僅避免了其他養老保險制度因人口老齡化而產生的財政問題,還使新加坡成為人均住房擁有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們此前的養老金改革和住房公積金都曾借鑒了新加坡的經驗。但是,隨著預期壽命提高、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生活成本不斷增加,中央公積金制度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關于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研究報告《拯救中央公積金:恢復公眾對新加坡退休儲蓄體系的信任》,詳細分析了新加坡公積金制度存在的問題,包括公積金的使用與提取缺乏靈活性、儲蓄不足以支付退休金以及公積金制度日益復雜,為我們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特稿”欄目是錢穎一關于中國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文章。他回顧了中國經濟研究和教育的歷史性貢獻,著重談到了經濟學學術研究如何與時俱進。他提出,要研究大問題,特別是與中國經濟相關的大問題;要理解經濟學創新,特別是中國經濟相關問題學術創新的含義。關于經濟學研究中的“中國特色”和一般性,他認為,“基于中國問題的研究要想令人信服,要想擺脫‘特例’困境,只有把它放到更寬廣的分析框架和更多國家的經驗中去。它應該是一個從一般理論到中國問題,再從中國問題到一般理論的過程”。他的這一觀點對于我們研究中國的養老金制度改革無疑也具有發人深省的指導意義。
“前沿”欄目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財政政策委員會的職能及影響”的續篇。本文運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對影響財政政策委員會有效運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這些因素包括法律和運作上的獨立性、對政府是否遵循財政規則的合規監督、媒體曝光率、財政規則的約束力、資源和職責范圍的一致性、對財政政策和財政預測的評估等。這些影響因素也為設計有效運行的財政政策委員會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已近七年,金融部門在去杠桿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許多國家的非金融債務水平已經達到歷史峰值,而且仍在增長之中。國際清算銀行副總裁赫爾威·漢農討論了全球債務積壓的形成及其根本原因,分析了解決債務積壓問題的各種途徑,并說明了央行在處理債務積壓時所面臨的諸多困境。他警告說:“假如不能進一步縮減目前的財政赤字,控制養老金和醫療支出,債務增加的趨勢仍然不可阻擋,更強勁的增長也無濟于事。歷史數據顯示,高增長很少與高水平的公共負債相伴。決策者不該自欺欺人地相信,無須嚴格的財政紀律就可以解決債務積壓問題。”
“法和經濟學”欄目是密歇根大學法學教授詹姆斯·普雷斯科特和其合作者的文章。作者們系統研究了美國民事訴訟中正在盛行的法律糾紛解決機制——高低協議。所謂高低協議是指一份合同,其中規定“被告同意向原告支付一個最低限額的賠償金,以換取原告同意在不管審判結果如何的情況下,接受一個最高限額的賠償金”。作者們構建了理論模型,來論證當事人達成高低協議的激勵機制,并運用實證方法對此理論解釋進行檢驗。
張斌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伴隨著這種轉型的是大眾的價值觀會從物質主義價值觀逐漸轉向后物質主義價值觀,強調公眾對政府有更大的話語權、有言論自由、有更多的工作話語權、更人性化的社會、美麗城市和鄉村等。這種價值觀的轉換會使大眾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要求有更高的呼聲和更多的發言權。此時,如果政府完全站在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一方,決策過程中把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放在首位,公共政策資源被集中用于對抗市場調整中必不可少的波動,短期內可能帶來經濟下行或者市場波動的改革措施就更難以出臺,結果是資源配置改善和中長期的收入提高受到遏制甚至倒退。因此,政府要及時調整過去30年的物質文明價值觀理念,順應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面對價值觀沖突和部門利益集團對改革的強大阻力,政府需要集中政策資源在眾多改革方案中找到關鍵突破口,而不是追求大而全的改革,要提高對改革引發的市場短期動蕩的容忍度。
“視界”欄目是陳清泰悼念今年7月份剛剛去世的青木昌彥教授的文章。文章回顧了與青木結識的過程,談到了青木教授闡述公司治理和內部人控制對中國學者的影響,如何通過在清華大學搭建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中心(CIDEG)這個研究平臺,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提供理論支持與政策建議;甚至在去世前不久,還來北京參加外國專家局的建言會,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暢談法治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意義。
- 《21世紀商業評論》2020年第24期:下鄉共富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3期)
- 《北大金融評論》2022年第1期:銀發經濟與養老金融
- 哈佛商業評論(增刊):拒絕成為愚蠢的老好人,要做聰明的“給予者”
- 《商界》2021年第12期:入世20年:中國經濟進入“無人區”
- 雪球???91期:回首2021——極度分化考驗定力,基金投資蔚然成風
- 復旦金融評論(第16期):職引未來
- 雪球???85期:2018春節回鄉見聞錄(城市篇)
- 雪球專刊296期:穩增長主題基金怎么選?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2期)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29期)
- 中國新興科技再造下一個“騰訊、阿里”(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48期)
- 金杜律所失職調查(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07期)
- 雪球/島ISLAND7:低風險投資十八種武器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