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今年的中秋來得早了點,竟是在十一國慶節之前兩天,所以今年雙節放假八天,比傳統的春節放假都多了一天,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長假了。放假了,人們似乎都閑了起來,于是都到處去走走。街上也就熱鬧沸騰起來了,走親訪友的,出門逛街的,攜家帶口的也不在少數,繁華地段更是人流如織,來來往往的車輛也充斥著街道,彰顯著節日的盛大,詮釋著喧囂的城市的真正含義。
中秋舉家團圓,這大概是緣由月圓中秋引申而來吧。中秋月圓人團圓,放了假的人們一般都會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說起家庭團聚,不得不說起春節,大概我們炎黃子孫是最重視親情的,所以才把舉家團圓看得很重,一年當中竟然有兩個重要的節日都是為它而設。比起春節,中秋佳節或許更有韻味。春節是一家團圓吃餃子,餃子有一年交好運之說,它外形如元寶,當然又有招財進寶的吉祥之意。而中秋呢則是食用月餅,可別小看了這塊圓圓的月餅,它可寄托了人們對親情和團圓的渴望與情思。八月十五賞月明,難得一家人能坐在一起暢談一回,其樂融融,月圓人團圓,樂享天倫,豈能是月餅的色香味所能比擬的?所以月餅作為使者的象征,在節日里是不可缺少的親情載體,似月明的親情和祝福,全在那塊小小的如月圓的月餅里,還藏在那輪晶瑩透亮的明月里。
今年的中秋腳步太匆匆,來得有些快,竟讓人有點手足無措。又恰逢這段時間陰雨天氣,給人沉悶壓抑的感覺,好像沒有往年中秋的快活與明朗。若是往年,每到這個時候,街上一走,到處都是撲鼻的桂花香了。而如今就連中秋的桂花開得也不太多,也沒了那么濃那么馥郁的香氣,竟然莫名地懷疑起桂花是否開過了。
本打算這兩日回老家探望父母的,可由于連日的陰雨阻擋了回去的欲望。昨天晚上給父親打電話,問了一下家里的近況。父親說老三已經回來了,家里也沒啥事,如果忙就別回來了。我說也不忙啥,過了這陰雨天就回去。問一下自己忙啥呢?其實整天過的渾渾噩噩的,想想自己也不知道都在忙些什么。日子就好像墻上掛的鐘表一樣走得規律而又機械,按部就班地往復循環,早沒有了半點的激情。也只有到了這些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有被動的閑暇時光,也只有這時候才有閑心靜下來,梳理一下繁雜錯亂的神經和思緒。心靜了,才會思考起生活,想想生命存在的狀況和意義。我們整日奔忙不息,為的哪個目標?為的哪個所在?我們的理想是否更改?我們的努力是否值得?我們距離夢想還有多遠,什么時候才能實現?或許人是善變的動物,時過境遷之后,會改變了很多以前的初衷,那些那時候夢寐以求的東西,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或者是煙消云散了。我們面對著新的生活,新的開端,就會有新的欲望和追求涌現。它們或許是物質的,或許是精神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物欲漸漸淡化,便會對很多曾經奮力追求的東西都沒了興趣,而讓你放不下的往往就是年輕時不以為然的物什,譬如親情,友情和家庭。那時候我們是多么地想沖出去,飛奔遠方,就像初生的小鳥一樣,想盡力飛出窩去,去高遠的天空展翅翱翔。而千回百轉之后,無論成功與否,你便不再留戀高遠的天空,而是更注重身下樸實的大地,甚至會甘愿夢想回歸到童年,想念那當初天真爛漫的時光,思念親人朋友,還有那個久遠而又渺茫的“鳥窩”。或許這就是我們傳統的文化,葉落歸根,返璞歸真才是亙古不變的真諦。
繁亂的思緒在這個中秋里飛揚,記憶仿佛是昨日的模樣。你仍是天真爛漫的少年,舊日的田園是否依舊芳香,那破舊的院落,熟悉的田埂,成熟的莊稼,樸實的鄉鄰,好似就在眼前,演繹著活靈活現舊時光。你曾經的同桌,愛慕的同學,還是那樣親切和從容,從記憶深處走來,在打乒乓球?還是在一起歌唱?是在一同洗衣服,還是奔波在綠茵場?“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不就是那時真切的寫照?可惜時光不在,容顏易老,這些終究成為回憶,如同一壇老酒,愈放愈香,漸漸模糊了那些青春的面龐。
八月中秋思緒紛,更哪堪情深意又長。父母身體可康健?父親的咳嗽是否好轉?他仍是精神矍鑠,侃侃而談?還是又增皺紋,白發更蒼?母親腿腳可曾康復?還是依舊提水澆菜奔波著侍弄她的小菜園?兄弟姊妹可安好?各家的日子可曾有了好轉?妹妹是否還在教書,孜孜不倦地孕育著她的莘莘學子?小兄弟還在他鄉闖蕩?是否還是辛苦地拖家帶口?家里家外的瑣屑之事頗多掛牽,同袍手足的狀況也需要關心,鄰里鄉親也須問候。這些所有的一切只有返家探望才得以知曉和了卻。一家人有一家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八月中秋的一個節日卻把它通通化解了。月餅的馨香融化開了所有冰封的羈絆,一切的愁緒與迷茫全然消散,明天的希望與期待在天倫之樂的團聚里昂揚啟航。
思緒縱然有千萬,生活仍然是當前。回想惦念過去的傾情歲月,更不能忘了思考未來。當下的狀況可否如愿?距離目標的差距在哪里?這些仍是逃脫不了的現實。當下的所有困頓,都是成功路上的艱辛磨煉,迷茫而不盲從,困惑而不頹廢,正確應對才是關鍵。節日是歡樂,節日是港灣,節日更是加油站,我們感受親情的溫暖,享受愛的滋養,理應化作前行奔赴山海的力量。
八月中秋本該是月光明朗的,可是今年連綿的陰雨卻讓人們失望了,期望中的那皎潔之月終成奢望了。賞月不成,但月餅還是要吃,節日還是照樣過的。只不過沒了明月的光顧,節日終顯得殘缺了些。蘇軾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也是無奈的事兒。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無可奈何多是常事,總要面對和抉擇,所以與其頹廢躺平,不如退而結網,蓄勢待發,或許這樣才是該有的心態。恰如仲秋之后,入冬已經不遠,嚴寒即將到來,唯有像梅花一樣經受霜雪,方能綻放出自己特有的靚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