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也說糊涂
- 南湖隨筆
- 星月無際
- 1722字
- 2025-05-08 12:49:45
一說起糊涂,莫名其妙就想到了漿糊。記得小時候整天背著綠色的帆布包,跑上二里地去北邊村里上學。那斜挎在身上的書包隨著走路有節奏地顛簸起來,時間久了里邊裝的書本就難逃磨爛的命運。彼時又沒有膠水或者類似的粘合劑買,就用點面和水攪和一下,弄成黏糊糊的漿糊,用它來粘書本,等干了就結實著呢。
還有件事也是記得蠻清的,就是小時候成天喝的就是糊涂稀飯。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早晚兩頓飯大都是喝的稀飯。常年如此地喝稀飯,竟然也沒有喝俗喝“傷”,甚至都養成了習慣,直到現在也還是愛燒上一鍋稀飯喝。在我們這鄉俗里稀飯就是糊涂,糊涂便是稀飯。即使是物質生活豐盛的今天,熟人之間晚上相互問好,還是那句:喝湯了么?喝湯就是喝稀飯,當然也就是喝糊涂么!
糊涂、漿糊和稀飯,印象里似乎都差不多的,好像它們之間是蠻同質的,都是湯汁一樣的糊糊兒。若是要分出它們的區別,或許就是糊涂和漿糊稠密些,而稀飯則當然是稀水多些罷了。但無論稀稠,它們應該都是糊涂湯。
由此看來,糊涂與漿糊就有了類似的緊密聯系。漿糊就是攪和得一團稠巴巴的面泥唄,那糊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就有了那句經典的罵人話:瞅你就是一腦子漿糊。這就是明著說人家蠢笨,不聰明的。既然如此,那么問題就來了,糊涂也便應該有蠢笨與愚鈍的意思了吧?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也就常常聽到這樣的罵人的話,“你就是一個老糊涂!”“你就是一個糊涂蟲!”等等。
看來,糊涂就是明顯的不聰穎,是傻和癡,它同愚笨和蠢的意思便相近了。可就是這樣一個略帶貶義的詞匯,在世俗化的社會卻被褒義地應用了。古有鄭板橋的經典名句:難得糊涂,至如今糊涂二字也是廣為世人所推崇與接受。或許不少人朋友的網名或者藝名就叫糊涂二字。不說別人,鄙人自己周邊的朋友就有很多。打開微信通訊錄搜一下,人間糊涂,難得糊涂,糊涂居士等等比比皆是,若不仔細區分,或者不是常聯系的,或許就根本分不出是哪個人。
明明是有些貶義的糊涂,卻為何被這么多人所接納、認可,甚至是被推崇呢?這也許就是因為糊涂蘊含著人生處事的智慧吧?鄭板橋的“糊涂“哲學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他曾說“聰明難,糊涂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他這里說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應該是聰明的糊涂。
記得有個哥,明明是絕頂聰明之人,卻偏偏起個網名叫糊涂人生。他是個退休的中學老師,據說還當過副校長。年齡雖大點,可沒半點倚老賣老的架勢,多半時候像個老頑童,喜歡和年輕人一同東拉西扯侃大山。一次外出旅行歸來,同行的一個兄弟和他開玩笑道:“糊涂哥,你其實一點也不糊涂啊,我看這一車人就數你最聰明了。”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他這一說引得一車人跟著起哄,爭著和糊涂哥開玩笑。若是換作別人,或許早就翻臉生氣了呢。可無論你如何變著法子取笑他,他就是不生氣,仍舊是和顏悅色地和你談天論地。這個哥糊涂么?就像那位兄弟說的,他可是半點也不糊涂,然而不糊涂而故作糊涂并非是很容易做到的。
聰明已屬不易,那裝糊涂豈不是更難?事實也的確如此,其中關鍵就是要駕馭了自己的情緒和認知。前幾日在乘車的路上,幾位朋友就某網紅超市被攻擊一事引發了爭論。自己也就客觀地發表了些看法,結果就有人激烈地反對起來。聽后感覺幾個人的理解與思維就不在一個層面,再辯論也是徒勞。看情形不妙,干脆就不去理會了。即使是再有人詢問和征求自己的意見,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嘿嘿地笑上幾聲,敷衍一下也就算過去了。明知道難以說服別人,與其爭吵,不若退讓,一則能顧及了朋友的顏面,二則還能避免被攻擊,免去了被誤解的徒然憤懣,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遇事不能鉆牛角尖,生活也不要太較真。不是原則的問題,何妨來上點糊涂?自己當時對自己的這種做法很是滿意,就私下猜測想,這或許就是糊涂?至少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吧?
有句俗話說,清楚不了糊涂了,這也正是糊涂廣泛而豐富的寓意所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某些棘手和難以應付的麻煩事,有時候糊涂一下,或許就能使問題化繁為簡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們要學會適當的糊涂。當然,這糊涂并不是真糊涂,恰恰是對事件和問題洞悉與覺察之后的有意避讓。
糊涂免是非,糊涂天地寬。糊涂能讓人心平氣和;糊涂能讓人坦然自若;糊涂能讓人閑庭信步。既然糊涂有這么多好處,那我們為什么不糊涂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