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去超市買菜,一眼就瞥見青菜柜臺上添的有新品種,是用盒子裝著的,還用保鮮膜景致地包裹著,只看那一綹細長的枝葉,就知道是面條棵了。果然下面的標簽上赫然寫著:面條棵,四塊八一公斤。這菜價不禁驚訝到我了,想不到在鄉下麥地間土生土長的野菜,一旦擺到城市干凈整潔的貨架上,身價竟然也不菲起來,比那些常吃的生菜、菠菜和油麥菜等高出了一倍還要多!哎,這真是三日不見另當刮目相看了。價格雖然高些,但它那纖細的枝條和翠綠的嫩葉還是把食欲給勾了起來。于是便直接入手了兩盒,中午回去,一鍋香噴噴綠油油的熗鍋面定然是要吃上了。
面條棵之所以叫面條棵,想來是它的葉子細長如面條的緣故吧!不知道這樣的臆猜對也不對,但我也的確是這樣想的!它身形和麥苗差不多少,只是枝葉稍微細短,如果你是鄉下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來。若是城里人,估計看花了雙眼,也難以認出來。
說起來面條棵,就不能不說毛妞菜。它的外形和面條棵很像,它們都同屬于野菜,有很多人會把二者搞混淆了,錯把毛紐菜當做了面條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曾經把毛妞菜當做了面條棵挖了來,后來別人給指點了迷津,才知道了二者的差別。它們的確長得酷似,無論是枝葉或是形狀像極了。二者就像是雙胞胎姐妹或者是孿生兄弟,如果不是熟識的人,很難分辨清楚的。說了半天,還是有人在納悶,那二者的區別終究在哪里?是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也很容易去區分的,如果知道答案的話。這答案就是面條棵是獨株的,而毛妞菜往往是成簇的,就是毛妞菜是連體的多枝的。如此一說,大家就能輕而易舉地把它們分辨出來了。日后若是有機會去田地里挖野菜了,也不至于犯下以前和我一樣的錯了。
小時候生長在鄉下,一開春,麥田里就會生出許多野菜來,面條棵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它就隱身在一望無垠碧綠一片的麥壟間,田地里。那時候農村也沒時下這么多的青菜品種,常吃的無非也就是小白菜蘿卜葉之類,若要改善一下口味,那田地里的野菜就是最美的佳肴了。而且彼時也沒有今天這么多的化學農藥之類,麥地里的野菜也都是原生態健康品。如若放在現在,你也不知道哪家田里打來除草劑,就是有野菜也不敢貿然去挖了。
那時候去麥田里挖野菜常常是成群結隊的,大多數是婦女和小孩子們。他們嘰嘰喳喳說說笑笑地闖進了寧靜的田野里,如同平靜的河面撲進去了成群的鴨鵝,田野里瞬間便喧鬧起來了。我則是跟著母親去的,還沒挖幾棵,母親就說起我來了。“你看你又挖錯了,這是毛妞菜啊,可不是面條棵!給你都說了,獨棵的是面條棵。”母親把她挖的面條棵拿給我看,果然我的籃子里都是成簇的。見不是面條棵,就想順手把它們給扔掉。母親趕忙攔著說,它雖然不是面條棵,可也是可以吃的啊,只不過口感有些澀罷了。聽了母親的話,也就把毛妞菜給留下了。有面條棵的麥地里,一般都有毛妞菜,而且毛妞菜的數量也要比面條棵多些。半天挖下來,誰都能挖上滿滿一大籃子。挖野菜回來就要擇菜,首先要把雜七雜八的雜草枯葉給去除掉,而后就是把面條棵和毛妞菜分開。面條棵可以下面條吃,毛妞菜呢,還可以炒來吃。當然看介紹說它們還有諸多種吃法,譬如可以蒸著吃,據說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呢!可惜我沒有吃過。因為從小都是下面條鍋里吃,所以至今仍然想念那種味道。
既然買了面條棵,一定是想吃它新鮮的味道了,所以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要做湯面條吃。湯面條還是熗鍋的好吃,做熗鍋面也有些年頭了,這點小活兒當然是不在話下。燒開水,淘洗面條棵,配肉絲和大豆芽,廚房三大寶也不能缺。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上手熗鍋了。熱油烹飪蔥姜蒜,待至香味彌漫,放入肉絲豆芽翻炒,稍后加入調料醬油上色。開水沖入,沸騰后下面條,煮至六七成熟面條泛白之時,放入面條棵,滾上兩滾,此時少加些香菜葉與香油,便可以出鍋了。盛到碗中,此時再看這碗面,黃中泛綠,綠中有白,香氣騰騰直沖口鼻,直教人垂涎欲滴了。湯面條還須趁熱吃才有感覺,尤其是那綿軟可口的面條棵,讓這碗飯陡然變得更加鮮美起來,自己竟也不顧吃相了,三五分鐘便將它通通吃到肚子里了,竟然連口湯也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