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作者名: 米蘭·昆德拉本章字數: 1497字更新時間: 2022-10-14 15:01:40
褻瀆圣物
世界的非神化(Entg?tterung)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殊現象。非神化并不意味著無神論,它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景:個人,有思想的自我,代替了作為萬物之本的上帝;人可以繼續保持他的信仰,去教堂跪拜,在床前禱告,然而他的虔誠從此將只屬于他的主觀世界。在描述了這一情景之后,海德格爾(7)總結道:“諸神就這樣終于離去。留下的空白被神話的歷史學與心理學的探究所填補。”
從歷史學和心理學上探究神話和探究圣書是說:把它們變得世俗,褻瀆它們。世俗這一詞來自拉丁文profanum:原意為神廟前的地方,神廟之外。所謂褻瀆就是將圣物搬出神廟,搬到宗教之外的范圍。如果說,笑在小說空間中看不見地彌散著,那么小說的瀆神就早已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宗教與幽默是不能兼容的。
托馬斯·曼(8)寫于一九二六至一九四二年間的四部曲《約瑟和他的兄弟們》,是一部對《圣經》的“歷史學與心理學的探究”的優秀之作。在托馬斯·曼的筆下,《圣經》故事以一種令人發笑并莫名其妙地令人膩煩的調子講述出來,也就是說,它再也不是一本圣書了。在《圣經》中亙古以來就存在的上帝,到托馬斯·曼的筆下,成了人類的造物,成了亞伯拉罕的創造,亞伯拉罕讓他從多神教的混沌中走出來,先是像一個高等的神祇,然后成為唯一的神。上帝知道應該將自己的存在歸功于誰,他喊道:“真是不可思議,這個可憐的人居然認識我。我還沒開始因他而出名嗎?事實上,我要去給他敷圣油了。”特別要注意:托馬斯·曼強調說他的小說是一部幽默作品。《圣經》令人發笑!就拿波提乏(9)之妻與約瑟的故事來說吧,那女人欲火中燒,花言巧語地拿淫語百般挑逗他,說話時像一個小孩子那樣,從牙縫里嘶嘶地漏氣發不準音:跟我歲(睡)覺,跟我歲(睡)覺,而約瑟在整整三年中一直守身如玉,日復一日地向那嘶嘶作響的女主人耐心解釋,他們之間是嚴禁做愛的。事發之日,只有他們兩人在家,她又一次哀求,跟我歲(睡)覺,跟我歲(睡)覺,而他則再一次耐心地、學究味十足地解釋禁止他倆做愛的理由,就在他解釋的那當兒,他的性欲勃發起來,我的天哪,他勃起得那么有力,波提乏之妻一見,便瘋了似的揪住約瑟的襯衣,當勃興不已的約瑟撒腿逃跑時,她頓時失卻常態,絕望地嚎叫起來,大喊救命,說約瑟要強奸她。
托馬斯·曼的小說贏得了一致的推崇。這說明瀆神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冒犯,而是從此進入社會習慣之列。在現代社會中,不信神不再是可疑而具有煽動性的事情,而宗教信仰也喪失了往日的傳道意義上或排斥異己式的確信。斯大林主義對宗教的打擊在這一進程中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角色:它試圖抹去一切基督教的回憶,卻粗暴地迫使人們意識到,不管我們信神還是不信神,不管我們是褻瀆神圣者還是虔誠的教徒,我們都扎根于昔日同一種基督教傳統的文化,如若沒有這一傳統,我們就將只是沒有實體的影子,沒有詞語的推理者,精神上的無國籍者。
我從小受無神論的教育,而且一直津津樂道于此,直到有一天,我目睹基督徒受到侮辱,情況頓時起了變化。一下子,我青少年時代詼諧的無神論如同一切年輕人的幼稚行為一樣,飛逝得無處可尋。我理解我信教的朋友們,我的心中充滿激情和團結精神。有時我還陪同他們去教堂望彌撒。盡管如此,我仍然無法相信存在著一個掌握我們所有人命運的活生生的上帝。無論如何,我又能知道什么?而他們,他們又能知道什么?他們確信自己確信嗎?我身子坐在教堂里,心中卻懷著一種奇怪而幸福的感覺:我的不信神與他們的信神竟是那么令人驚奇地相近。
(7)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國哲學家。
(8) Thomas Mann(1875—1955),德國小說家。
(9) Potiphar,《圣經》人物,約瑟的埃及主人。《創世記》第三十九章記述:波提乏之妻欲誘惑約瑟,約瑟不從而逃,遺下衣服,波提乏之妻反告約瑟,約瑟遂被波提乏打入牢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