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悔生的童年雖算不上幸福,但也不算太糟糕。
她畢竟有個母親。
盡管這位母親時常自己哭得像個孩子,但至少楊悔生還是有母親的人。
所以,每當汪小小嘲笑她說“你個沒爸的野種”時,楊悔生總能毫不客氣地回懟:
“你有什么資格說我?好歹我媽還在身邊,你和汪大大有沒有血緣關系都不確定,更別提你們的爸媽了。”
不過,罵人歸罵人,她絕不會波及到汪小小的干爸爸。
王伯伯對她們母女很好,好到楊悔生一度以為,自己的母親會帶著她這個“拖油瓶”改嫁給對方。
在這村里,除了王伯伯和外來的顧家兩姐妹,就數村口的大黃和楊悔生關系最好了。
她只是把學校的中飯帶回來給這毛茸茸的崽子吃了兩回,大黃就死心塌地地認她做了主子。
每當有人對楊悔生兇,大黃就會沖過來吼叫,那吼聲在別人眼里是震懾,在楊悔生眼里卻是一種心靈的治愈。
“大黃?”
楊悔生找了好幾個地方,都沒等到大黃的身影。
她手里的培根已經被冷風吹得冰涼。
從昨天放學回家開始,母親就拿出許多好東西給楊悔生,今天一早還給她買了她最喜歡的“麥肯漢”早餐。
她當時想:有媽媽真好!
此刻,即使早操時間已過,楊悔生還是想賴在這里等大黃。
路邊,一個老頭停下電瓶車,點燃了一支煙,從車后座爬下一個穿戴標準擋風配置的男孩子,傻傻地站在旁邊發呆。
這是王家村大路上經常能遇到的景象,也是此地學生上學路上時常見到的風景。
在楊悔生眼里,眼前的一切仿佛被重新配了音。
她依稀能感覺到,老頭心里正想著:
“這孫子比他老子還難管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男孩子則帶著忐忑的心情,既擔心遲到,又僥幸地想要逃課。
一位行色匆匆的女士嫌棄地甩動著口罩,嘴里嘟嘟囔囔。
楊悔生感覺,中年婦女分明在罵罵咧咧:
“這老東西又在孩子面前抽煙,這可是他自己的孫子。”
隨后,女士似乎又在嘆息:
“二手煙的危害還普及得不夠嗎?這些人就是自私至極。”
漸漸長大的楊悔生終于明白了,這些就是人生百態。
然而,她不能確定的是,那些更為深層的心理活動,究竟是別人真實發生的內心獨白,還是單純是她的一種臆想。
楊悔生想在這里多停留一會兒,她不想去學校。
學校對她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開心的地方。
等等,想必那個男孩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于是,楊悔生感同身受地發出一聲感嘆:
“好想逃課啊!”
就在她的感嘆發出的瞬間,剛才還呆立在原地的小男孩,忽然跳了起來,朝著村里的稻田跑去,似乎打算將那逃課的期許付諸行動。
剛才還在抽悶煙的老頭見狀,連忙丟下手中的煙頭,趕緊追了過去。
“小癟三,給我回來!”
楊悔生望著老頭忙不迭地撿拾著男孩甩脫下來的擋風外套,追趕孫子的畫面,仿佛心里釋然了什么。
或許,她并不是唯一一個對學校感到厭倦的人。
或許,逃避和追尋,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中午,是難得的清凈時間。
“王家邨”試驗中學還是媽媽托了王伯伯的關系才能進的。
這所私立學校,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帶飯,也可以選擇不在校內用飯。
“生生!我就知道你躲在這里。”
黃佳琪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對于黃佳琪這樣一個父母雙全、擁有自己粉色臥房的“正常人”為何非要和自己結交,楊悔生始終不太明白。
起初,她覺得黃佳琪接近她,無非是想通過對比來凸顯自己的幸福。
最近,楊悔生得出了新的結論:
其實是黃佳琪太過天真,對所有的弱勢群體都抱有圣母般的憐憫之心。
“生生,你要不要嘗嘗我的菜?”
以往黃佳琪這么說,楊悔生總是既反感對方的施舍,又忍不住對那些好吃的直咽口水。
但今天的楊悔生難得矜持了一回,淡定地打開自己的新飯盒。
里面的愛心便當讓黃佳琪也禁不住發出驚嘆:
“哇!生生,這是什么?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
“我媽媽親手給我做的,”
楊悔生的下巴幾乎翹到天上,還忍不住吹噓道,
“以后,我媽媽每天都會給我做這樣的,你不用再來和我拼飯了。”
“哇,你媽媽手真巧,我能不能嘗嘗這個小白兔吶?”
“行。”
從今天開始,她楊悔生也是一個有媽媽每天準備午飯的孩子啦~
楊悔生得意地想著,在愉悅的心情中熬過了下午的課程。
每天放學之后,楊悔生通常會在“吉朗學院”里做完作業,然后在“楊小美雜貨店”等著母親一起吃完晚飯,再一起下班回家。
這幾天,母親說她可能會開店到很晚,讓楊悔生自己去大食堂吃了晚飯再回家睡覺。
于是,楊悔生決定跟著吳老師聽一節課,打發一下時間。
“很多人把人類比作螻蟻,而我更愿意把人類比作塵埃。”
吳老師站在講臺上,帶著令人信服的語調侃侃而談。
“塵埃是無處不在的,在無聲的角落里,在燃燒的灰燼里,甚至在陽光穿透的空氣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它們看起來無足輕重,渺小得幾乎可以被忽視,仿佛隨手一拂便能消散無蹤。
然而,當所有的塵埃被聚集起來,協同風的力量,它們能化作遮天蔽日的沙暴,足以淹沒這個世界……”
楊悔生的思緒禁不住由此發散。
是呀,幾乎在所有學校的老師們眼里,學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績好的被捧在手心,成績差的則被冷眼相待。
然而,“吉廊學院”的幾位老師卻截然不同。
他們口中說著“眾生平等”,行動上也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
即使有幾個學生試圖拍馬屁,那些招數在他們面前也毫無作用。
說到拍馬屁,這確實是一種陋習。
它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系,助長了虛偽和不公。
幸運的是,“吉廊學院”像一方凈土,遠離了這種不良風氣,讓教育回歸了它應有的純粹與公平。
(隔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