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令盧植,尚書令王允,司隸刺史袁紹,他們共同負責的官吏考核。
“陛下,這是這次考核的結果,我們共同擬定的裁汰名單?!?
劉辯看完名單大吃一驚,司隸的七位太守,現在有五人不合格,而且有三人還不是買的管。這樣的官吏,劉辯還可以指望他們什么?自己想靠他們治理地方,這根本是癡人說夢?
“陛下,這次考核不合格的官吏實在是太多了,朝廷一時間根本沒有辦法補齊這些空缺?!?
王允試探性地問道:“陛下,朝廷是否要調整一下考核的標準?對于德行尚可、但才能不足的官吏,是否可以網開一面?命令他們繼續做官?!?
這要是全給免官,且不說他們會不會鬧事?朝廷哪里找兩三百德才兼備的人補空缺呢?
“尚書令,朝廷對于官員考核的標準,是諸位一起商議的,大家憑心而論的話,這對官員的要求不算高的。朕甚至不指望他們可以做出什么政績,只是要他們不許禍害百姓,可以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
這樣的標準,他們還不合格,朕如果繼續任用他們,對朝廷自然一時沒什么影響,但是他們治下的百姓可每一天都是水深火熱了,諸位愿意看見嗎?”
這些不合格的官吏,劉辯已經決心要盡數罷免。
“陛下,這一時裁撤這么多官員,臣恐會引發朝局動蕩?”
“盧尚書,你多慮了,朝廷這次裁汰的官吏,他們一不涉兵,二沒有民心可以依靠,他們就是想要給朝廷惹什么麻煩,他們都是有心無力。
如果他們在朝廷中有什么靠山的話,這或許會有些麻煩?你說是吧?司隸袁紹刺史。”
司隸各郡縣的官吏,確實有不少是他袁家的門生故吏,這一下要全部給罷官免職,他已經不知有多少官吏請求自己網開一面了。
他有什么辦法?尚書令王允、中書令盧植,他們兩個人根本沒有松口的意思,因為這個事,袁術沒少說他是忘恩負義,用袁家的人馬討皇帝的歡心。
“陛下,臣以為不管他們有什么靠山,這次該罷官的一定要罷官,可以向百姓顯示朝廷治理地方的決心。”
“本初,你說的這個話,朕再問你一句,如果朝中有人求情的話,朕應該怎么做?”
“陛下,若有人求情,他們勢必和貪官污吏有所勾結,朝廷可以命廷尉查辦,若是查有實據,則嚴加懲處?!?
“本初,朕與你的想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你這次做的可以,朕看袁家的眼光確實可以,他們這次選你,是你確實比河南尹袁術更配這司隸刺史?!?
劉辯自然是一有機會,他就用言語分化一下,自己要加速袁紹與袁術他們不合的速度。
“陛下繆贊,這主要是王尚書與盧尚書的功勞,臣只是做了一些輔助的工作而已。”
這倒不是謙虛,劉辯為了防止袁紹徇私舞弊,專門要兩人多注意一點,尤其是袁家推薦為官的人。
“這罷免的事情無需再議,他們要是老實本分交官走人,朕則不深究他們的罪行?!?
畢竟是自己老爹給人家賣的官,現在自己不退錢還要收官,確實有些不太講道理,所以劉辯沒有追究責任,算是給他們一條生路。
“如果誰想要鬧事的話,大將軍的兵馬已經訓練的差不多了,這正是試一下我漢軍兵鋒的好機會?!?
只要沒有朝廷重臣出面聯絡勾結,他們那些買官做的世家子弟和商人,哪里會有勇氣和朝廷對抗?
“陛下,朝廷決心要罷免他們,這具體要如何補缺?”
王允有些頭疼,他們尚書令哪里找幾百號人,而且還是有德有才、勤勉政事、奉公守法的人。
“王尚書,你不要心急,朕看朝廷的各個府衙不是有的屬官無事可做嗎?
尚書臺可以考核他們的能力,如果各方面符合標準的話,可以命他們前往地方任職,朕給他們機會感受一下我大漢郡縣百姓們如何生活,這肯定對他們的成長會有所幫助?!?
“陛下,你說的方法,我們已經想過了,但只有三十余人,根本是沒有辦法填補空缺?!?
“陛下,臣認識一些人,他們頗有才干,朝廷或許可以一用?!?
他袁紹做這么多,該給自己想辦法撈些好處了。
“本初,你認為有才華的人都可以舉薦,只要他們可以通過我尚書臺的考核,朝廷一定會量才而用?!?
“臣明白,我整理好舉薦名單,明天交予王尚書。”
袁紹自以為得逞,不免有些竊喜,他舉薦的人或多或少有些才華,對于尚書臺的考核并不擔憂。
另外,他為了以防萬一,尚書臺考核內容的答案,他全都告訴了自己的門客,他根本無需擔心考核結果了。
“你們不要心急,朕有一個辦法,朝廷短時間便可以收獲大量人才,一定可以解決現在缺人用的問題。”
劉辯故意停頓了片刻,吸引眾人的注意,方才繼續說道:
“大漢天下地大物博、人杰地靈,哪里會沒有什么經天緯地的人才?只是他們都避世不出而已,朕的記憶中,因為十常侍弄權的影響,朝廷有不少有志之士辭官歸隱。
如今十常侍已除,朝堂清明,正是他們再為朝廷效力的大好時機。朝廷可以發布求賢令,向天下人求才,這求賢告示可以言明,只要他有才華,不管是治民理政、領軍打仗、讀書識文,他們都可以前往洛陽應試,只要通過了朝廷的考核,皇帝會親自面見他們,并且授予官職?!?
這消息量好像有些大,眾人思考了一會兒,王允猶豫片刻,但還是說道:
“陛下,你的建議是可以,朝廷短時間可以獲得眾多人才。
但是,你沒有考慮一點,這朝廷用人還是需要考慮德行,可是你壓根沒有說德行,如果是德行有虧的話,他如何做我大漢的官?”
“王尚書,朕不是說不管德行,只是朕更看重他們的才華,只要可以順利通過尚書臺的考核,證明他們有做官的能力。
如今天下動蕩不安,朝廷要盡早結束這般局面,自然是首在用人,所以重點提倡唯才是舉,不需過多考究德行。
只要他們做官可以造福地方,做將軍可以領軍征伐,朝廷只因什么德行有虧,對他們棄之不用的話,這不是資敵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