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高鳳池日記
  • 葉新整理
  • 14242字
  • 2022-09-29 10:39:06

高鳳池日記的出版史料價值(代序)

葉新

在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創業元老中,就地位而言,總經理夏瑞芳之下即張元濟、高鳳池二人。張元濟(1867—1959),1901年投資商務,次年加入商務,曾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高鳳池(1863—1950),字翰卿,1897年投資創辦商務,1905年加入商務,曾任發行所所長、經理、總經理、監理等職。在總經理夏瑞芳1914年初被暗殺之后,張元濟和高鳳池均以董事身份,各自從編譯所所長、經理的任上開始走上管理崗位,1926年、1927年兩人分別以監理身份退休,共事十二年之久,其關系合作而不和諧,幾致破裂。

高鳳池出生于1863年(一說是1864年),1950年以87歲高齡去世;張元濟晚四年出生,1959年去世時已92歲。與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印有模等商務高層不同的是,兩位均屬于長壽之人。大略說來,對早期商務印書館高層的研究,以張元濟為最多,然后是王云五,接著是夏瑞芳,而鮑咸恩、鮑咸昌、印有模少有問津,高鳳池則目前尚未發現單篇之論述。

單就張元濟和高鳳池而言,雖然兩人在商務的地位相當,但并不意味著學術界對他們的重視程度相等。與張元濟身后特別是近四十年被推崇的境遇不同,高鳳池的身后相當地落寞,幾不被人所知。張元濟的有關研究汗牛充棟,而高鳳池的有關研究則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是作為張元濟的襯托而出現,應該是后者史料極少之故。長期以來,與對張元濟的肯定、推崇不同,老一輩出版人、出版學界對高鳳池長期持否定態度,比如章錫琛認為高鳳池“是個沒有文化的工人出身,沒有夏瑞芳的才干,卻自高自大,一貫以創業的老板自居,為職工所不滿”,簡直是一無是處,似乎為以后的有關評價定了基調。是不是學術界對高鳳池的態度也存在有失公允之處呢?這種缺憾是不是史料缺乏所致呢?

2020年上半年,筆者偶爾在1939—1941年的《明燈道聲非常時期合刊》《明燈》等雜志上發現了高鳳池1930—1935年之間的日記摘抄并進行整理,發現其文筆流暢、感悟深刻,并非章錫琛所謂的“沒有文化”之人。其日記內容主要涉及上海的宗教生活、孤兒教育、慈善事業、藥房經營等方面。雖然高鳳池已于1927年從商務印書館監理任上退休,但還是長期擔任董事,因此日記中也有與出版有關的史料,其中有些內容不無重要?,F就這些內容做簡要的史實梳理和歸類分析。

一、教會派和書生派

按陳叔通在《回憶商務印書館》(1960年1月17日)一文中所言,“原來商務的主要人物大體上可分為教會派和非教會派兩派。最初創辦人全是同教會有關系的,夏瑞芳、鮑咸昌、高鳳池等全是教會中人,張元濟是非教會的”《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37頁。。此處只說張元濟是非教會派,而不是書生派。

1912年至1925年任職商務的章錫琛在《漫談商務印書館》(1964)一文中進一步指出:

當時館內已有“教會派”和“書生派”的名稱。教會派對公司往往公私不分……夏被刺后,教會派準備由二鮑的兒女親家高鳳池繼任總經理。他是個沒有文化的工人出身,沒有夏瑞芳的才干,卻自高自大,一貫以創業的老板自居,為職工所不滿。因此大多數董事主張請菊老繼任,教會派卻極力反對,董事會為了調和矛盾,決定在總經理之上設監理二人,由張菊生和高鳳池擔任,但不管實際事務,另聘大股東印有模為掛名總經理。次年11月,印在日本去世,由高鳳池暫代。后來選任鮑咸昌為總經理,李拔可(宣龔,書生派)和王顯華(教會派)為經理,形成對峙的局面。但教會派人能力薄弱,除印刷方面外,館內外都對菊老特別信任,因而教會派勢力逐漸衰弱。《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09頁。

章錫琛明確指出商務內部有教會派和書生派之分,而高鳳池和張元濟分別為兩派推出的代表。他對教會派做出了“沒有文化和才干”的負面評價,以后的有關研究多從此說。

1926年,59歲的張元濟主動退休;1927年,64歲的高鳳池退休。特別是1929年11月總經理鮑咸昌去世之后,教會派逐漸凋零,其二代如夏瑞芳之子夏鵬、鮑咸恩之子鮑慶林等不堪或者不就大任,王云五擔任總經理意味著書生派終究占了上風。

二、高鳳池日記之發表

高鳳池日記的內容主要刊登于《明燈》雜志。《明燈》是上海廣學會發行的一份綜合性雜志,創辦于1921年9月,止于1941年11月(第294期)。它由謝頌羔、陳德明編輯,曾與《道聲》雜志合刊為《明燈道聲非常時期合刊》《明燈道聲合刊》。高鳳池的日記從《明燈道聲非常時期合刊》1939年9月(即《明燈》第268期)起連載,終于1941年8月(第291期),除了1940年2月(第273期)、1940年6月(第277期)、1940年11月(第282期)和12月(第283期)未刊登外,總計24期。另外,在《通問報》1942年第1778期還刊登了一次。先后名為《高翰卿近九年日記選抄》《高翰卿近十二年日記選抄》,由此可知從1930年直到1942年,高鳳池一直在寫日記。

高鳳池記從1930年初開始記日記,到1937年8月已有日記八冊?!鞍艘蝗笔伦儽l之后,他倉促離家避難,損失巨大。等他回家之時,珍同拱璧的日記不見蹤影,讓他懊傷不已。不料三個月之后,日記被發現在宅邊污泥之中,殘破不堪。因此他請《明燈》雜志記者幫忙整理發表。高鳳池曾在1932年9月1日記載:

余自民十九年元月重作日記,至今幾及三載,約有十五萬字。此三年之中,無論寒暑晴晦,未嘗間斷,然所記類皆時事及家庭瑣事,芻狗糟粕,無意義,亦少尋味。擬自第四冊起欲將先賢近哲之嘉言懿行,及個人平日之應世接物,加以磋磨,發抒而記錄之,砥礪觀察,用作晚年蓋過進善之助云耳。

如果不到3年即有15萬字,按1年6萬字,堅持8年則有近48萬字,已發表篇幅僅13%左右,殊為可惜。據《高翰卿先生八十壽》(《新聞報》1943年6月20日,艾園)中的“六十萬言記事珠。(數十年日記,寒暑無間)”艾園:《高翰卿先生八十壽》,《新聞報》,1943年6月20日,第4版。詩句,當時他的日記已有60萬字,不知此后還有沒有日記,更不知此日記是否現在還有留存。

與張元濟不同,高鳳池在商務任職時并未留有日記。與張元濟日記重在館事不同,高鳳池日記則偏生活化,主要是“時事及家庭瑣事”和“先賢近哲之嘉言懿行及個人平日之應世接物”。如果說張元濟日記是“工作日記”,工作中有生活,簡要記錄,不重文采,那么高鳳池日記就是“生活日記”,生活中有工作,鋪陳文字,重在感悟。

日記署名是“鳳池原作 君默抄錄”。據筆者粗略之考證,抄錄者“君默”為《明燈》雜志主編謝頌羔,即隨后抄錄時署名的“記者”。謝頌羔(1895—1974),筆名濟澤。他出生于牧師之家,曾留學美國奧特朋學院、波士頓大學。歸國后長期從事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啟蒙布道工作。著述頗豐,比如《游美短篇軼事》《艾迪集》《九樓隨筆》《春草堂隨筆》《圣游記》等。

此次整理的高鳳池日記從1930年2月2日起,止于1936年5月19日。其本是私密,不為發表而記。如果公開發表,涉及時人時事,難免有刪改之處,或為稿主授意,或由記者操刀。高鳳池日記發表的刪節在所不免,但其史料價值的珍貴性不言而喻,整理公布以后可供多方面的解讀。

三、自述印刷、出版經歷

高鳳池1927年從商務印書館退休,到1933年已經是七十高齡,因此他在日記中兩次總結了以往的人生經歷。

他在1933年5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

即舊歷四月十八日,為余七十生辰。孤客在杭,悲喜交集,追思已往,鏡花水月,無異黃粱一夢。七十年中勞苦憂傷,備嘗辛酸,窮達利鈍,歷經滄桑。余家素貧,早年喪父,全賴我母紡織存活,十一歲入南門清心義塾半工半讀,日后能知艱辛者,由幼年苦學所致也。二十一歲入美華書館任校對事,余問世任事之第一朝也。四十二歲入商務印書館,至六十而告老家居。三十以前,困于經濟,日坐愁城,時虞斷炊;三十以后,漸見寬裕,有(似)〔撥〕云霧見天日之概。綜余一生,得上帝之恩獨厚,故順境多而蹇運少,每遇大病災禍,都能逢兇化吉,在此晚年,可以無憂無慮、足食足衣、身康力健、家庭雍穆者,誠異數也。余生于十九世紀,長于二十世紀,乃在科學昌明繁華之上海,世事遞變,月異而歲不同,可謂我生之幸,亦可謂我生之不幸,因科學愈昌明,人心愈險惡;物貨愈文明,殺人利器亦愈演進。

但在發表時,高鳳池又在日記的最后加了一句:“按余生日乃陰歷五月十八非四月十八日?!倍搅岁帤v五月十八日,也就是陽歷6月10日,他又再次總結了他的一生:

即舊歷五月十八日,為余七十生辰。夕陽銜山,如蠶作繭,不覺感慨系之。退思已往,無異鏡花水月,一夢黃粱。七十年中,勞苦憂傷,備嘗艱辛,悲歡通塞,歷經滄桑。余家寒素,早年失怙,全賴我母紡織存活。十一歲入清心義塾,該校為美國教會所設。時當南北花旗黑奴爭戰之后,經濟竭蹶,學生半工半讀,日后余稍知艱辛者,全由髫齡苦學所造成。二十一歲入美華書館辦事,該館為我國印刷事業之先師,亦系造成印刷人才之淵藪。四十二歲入商務印書館,至六十四歲而告老家居。當余服務兩館時,為該兩館極盛時代,一系印刷著名,一系出版冠眾。三十年前,曾與同志創中國基督徒會,提倡我國教會自立,又設上海孤兒院,開慈善事業之風氣,嗣因人事變遷,不能始終其事,甚以為憾。三十歲以前,困于經濟,日處愁城,常以衣食為慮;三十以后,漸見寬裕,有撥云霧見天日之概。綜余一生,得上帝恩賜獨厚,故順境多而蹇運少,每逢大病災患,皆能化兇成吉,在此晚年,可以溫飽無慮、身康力健、家庭安祥者,誠上主特恩也。余羨慕宋朝范仲淹公之為人,方正廉直,樂善好施,因幼年貧苦,雖位高祿厚,終其身未嘗豐衣美食。公內剛外和,待屬下雖嚴厲而有恩意,交朋友以疏淡而久敬,文治武功,道德文章,論者〔以〕為趙宋第一完人?!妒ソ洝妨恚嘧钕沧x《詩篇》,有詩詞、禱吿、頌揚、懺悔、謝恩各體,為大衛晩年所作,一生精神所集,詞藻富麗,如《左氏春秋》,其纏綿處,猶兒童向慈母娓娓訴話。每當憂患愁悶時,獨坐靜室,將第百十九篇讀之,心怡神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概。余生于十九世紀,長于二十世紀,適在科學昌明極繁華之上海中區,世事遞變,物質演進,月異而歲不同。當余童稚時,上海尚屬海濱一村落,浦江兩岸,蘆葦滿望,租界簡陋;如今九江蕪湖,不足百年,已成世界最大都會。變遷之驟、進步之速,為夢想所不及。余以生此時代為有幸,亦以生此時代為大不幸,蓋科學愈昌盛,人心愈險惡;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當余書此日記時,正敵軍飛機肆虐轟毀榆熱,軍縮會議破壞于日內瓦,經濟會議開始于倫敦,上海綁票暗殺案迭起不窮。世界之亂,人心不良,莫此為甚,殊堪浩嘆。虎贊:《高翰卿先生訪問記》,《小五洲》1937年第8期,第2頁。

此篇日記見于《小五洲》雜志1937年第8期《高翰卿先生訪問記》一文,可知在1939年9月《明燈道聲非常時期合刊》刊登高鳳池日記之前,其日記內容已有所披露。6月10日的日記與5月12日的內容頗多重合,顯然是在后者的基礎上增添而成。

與出版有關的內容,5月12日的日記是為“二十一歲入美華書館任校對事,余問世任事之第一朝也。四十二歲入商務印書館,至六十而告老家居”,較為簡單。6月10日的日記為“二十一歲入美華書館辦事,該館為我國印刷事業之先師,亦系造成印刷人才之淵藪。四十二歲入商務印書館,至六十四歲而吿老家居。當余服務兩館時,為該兩館極盛時代”。對前者60歲的告老退休年齡,后者改為更為準確的64歲。他對先后服務多年的美華書館、商務印書館的評價是“一系印刷著名,一系出版冠眾”,因此對自己四十多年的印刷出版從業經歷頗為自豪。

四、對張元濟的記載和評價

張元濟和高鳳池在商務印書館的管理層面共事12年之久,共事而不和諧,其經歷對雙方而言都不甚愉快。張元濟1920年辭去經理職務之后,在給好友梁啟超的回信中提到自己辭職的理由:

緣與總經理高君翰卿宗旨不合,弟意在于進步,而高君則注重保守。即如用人,弟主張求新,而高君則偏于求舊。隱忍五年,今乃爆發。張元濟:《張元濟全集》(第3卷),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21—222頁。

因此他和高鳳池之爭實際上是進步與保守之爭,是用人新舊之爭,事關全國乃至遠東第一、位居世界前三位的商務印書館應往何處去的重大選擇。畢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背景下,商務印書館已呈落后、保守之態勢。

此次張元濟以退為進,逼迫高鳳池和自己同居監理之位,鮑咸昌擔任虛職性的總經理兼印刷所所長,書生派的李拔可、教會派的王顯華同為經理,又聘請王云五擔任編譯所所長,為把商務帶向更加遠大的前景做了較好的制度安排,順應了歷史潮流。

以往論述中對高鳳池的評價,都是從張元濟、陳叔通、章錫琛或者他人之口說出。而高鳳池對張元濟的親口評價、對自身出版生涯的敘述幾無記載,略見于《本館創業史》,也就是說在以往對張高之爭、書生派和教會派之爭的研討中,完全是一邊倒的態勢,沒有來自高鳳池一方的“呈堂證供”或者“自辯”。這次對高鳳池日記的發現,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在已發表的日記中,高鳳池也有一些記錄涉及他與張元濟的往來,以及對張元濟的評價。高鳳池在1930年3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

張菊生君來托介紹其遠族孤孩至孤兒院讀書,據言:該孩四歲,父亡母不能守,該嫡派只此一孩,故欲設法栽培之。按菊翁對宗族極為重視,聞其譜系、祠堂、祠產等事,因修輯整理,頗費心力。又承其面贈商務在印之《百衲本二十四史》樣本一冊。聞此出菊翁積年累月,向各方搜集善本,日夜校閱,標注武英殿版舛誤之處甚多。頻年以來,專事搜集海內孤本舊書,校刊影印,一方保存國粹,不使湮沒,一方利用商務設備,發展其志愿。

上述內容談了兩件事:一是張元濟想介紹他年僅四歲的遠族孤兒到高鳳池創辦的上海龍華孤兒院讀書,引發他對張元濟極為重視譜系、祠堂、祠產等宗族之事的贊同;二是張元濟與其見面時送了商務印書館正在印刷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樣本一冊,也就談起張元濟正在從事的古籍搜集、??薄⒂坝『统霭婀ぷ?,為的是“保存國粹”。

1929年11月,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鮑咸昌病逝,其職位1930年2月由王云五接替,但他提出出國考察半年后履職。1930年9月9日王云五回到上海,9月11日即向商務印書館董事會提出了科學管理計劃。高鳳池在9月12日的日記中提到董事會的開會內容:

下午六時,商務之董事會開于香港路銀行俱樂部。王云五君于本年二月間往歐美考察工廠管理法,今事竣,于前日返國,將經過情形報告一切,大致此后公司決定用科學管理。又詳述設立研究科、工力比較科、成本會計科、預算科等十二項。又會議時,張菊生君提出總經理王君薪水之外,加贈公費洋三百元,經理李、夏二君加贈公費洋各二百元。余因上次經理加薪,大鬧工潮,時未一載,又欲提出此種新名目,恐再惹起工潮,故起而勸阻,張、王二君辯駁甚劇。

在上海的銀行俱樂部舉行的是商務印書館第376次會議,由董事長張元濟主持。王云五提出的科學管理計劃總計有2萬字之多,涉及12項內容,但匯報時只是簡略提到了大致內容。而《張元濟年譜長編》還提到,此次董事會會議在此之外,還有其他議題:

請王擬具改良總務處組織草案,先生提議自本月份起,仍由公司致送王云五公費三百元,致送李拔可、夏鵬二經理各公費二百元。議決照辦。張人鳳、柳和城:《張元濟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62頁。

這實際引自《商務印書館董事會會議記錄簿》(稿本,商務印書館藏),原文標明此次加薪是月薪,即王云五每月加薪300元,而不是一次性加薪300元。在1930年1月23日舉行的商務印書館董事會第369次會議,剛確定王云五的月薪為700元,而到同年9月其月薪即增加到1000元張元濟:《張元濟全集》(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409頁。

因此,對張元濟的加薪提議,此次會議討論雖然照辦,但并非沒有反對的聲音。對經理層加薪鼓勵,涉及的人雖少,但其后果可能甚大。當時的商務,屢有工潮發生,均是底層工人要求改善待遇,增加薪水。高鳳池恐怕管理層動輒每月兩三百元的加薪,會再次引起工人的不滿,也許是出于個人意氣恩怨,因此起而反對。提議的張元濟和受益的王云五對此加以辯駁,加薪的提案終獲通過。高鳳池在當日記下此事,終于九年之后公開。

高鳳池1934年5月5日的日記還提到了張元濟夫人許氏的去世:

張菊生先生之夫人患肺癌病已久,醫藥罔效,日前逝世。今日在中國殯儀館成殮,素車白馬,吊客盈門。菊翁對此喪事,既不發訃,亦不開吊,一洗俗禮,殊為難能。

作為商務印書館同人,高鳳池也參加了許氏夫人的大殮儀式,并非常認同張元濟喪事簡辦的做法,認為“殊為難能”。

關于張、高二人之爭,張元濟在1920年致梁啟超的信中提到即人才之爭。如果說張元濟的人才觀是“喜新厭舊”,那么高鳳池的人才觀是什么呢?請看他1935年7月27日的日記:

事業成敗,全系人才,已如上言,故事業需才,猶魚之需水。凡事得其人未有不成,失其人未有不敗,此先哲先賢所垂訓也。然而“知人善任”四字豈易言哉?在自己要有卓識之目光、寬大之胸襟,對他人既知其長,亦當知其所短。凡夸者未必有真才,貌親者每懷詭詐。故曰:才不如德,巧不如誠,勇敢不如有恒,口辯不如沉樸。陸宣公曰:“聽其言未保其行,求其行或遺其才。校勞(者)〔考〕則巧偽繁生,而貞方之人罕進;徇聲華則趨競彌長,而沉退之士莫升。自非素與交親,備詳本末,探其志行,閱其器能,然后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沽名飾貌者不(售真)〔容其〕偽?!笨鬃釉唬骸耙暺渌裕^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余與某公共事多年,欽佩其才略智能,因其愛護公司之切,望治之殷,慕才若渴,有饑不擇食之概,加以性之卞急,一般巧佼急進、持有片長者,乃效毛遂自薦,爭露頭角,偽媚飾非,初則如魚得水,相見恨晚。惟某公系飭躬勵行,亢直端嚴,若輩又輕率浮躁,驕矜好名,大似齊王好竽,客乃善瑟,格格不相入,枘鑿日甚,求時相見恨晚,拒時惟恐去之不速。觀人之難,用人不易,猶如此哉!

在上述第一段中,高鳳池提到了人才對事業成敗的重要性。但是就自己從事多年管理的經驗而言,他認為難在管理者“知人善任”,要將是否德誠作為用人的標準。

在第二段中,他提到了共事多年的“某公”,顯然是指張元濟。也許當時日記所記是真名,只是發表時改了,也未可知。在此,高鳳池對張元濟的才略智能、愛護公司、飭躬勵行頗有欣賞之意,但又認為其用人存在偏頗之處。張元濟急于用人,因此被一些有才無德之人所利用,最后反受其害。因此,他發出了“觀人之難,用人不易”的感慨。

簡而論之,張元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重在公司進步,希望將商務發展成為一座聚集英才的文化重鎮,格局闊大;高鳳池用停滯的眼光看待人才,旨在公司守成,滿足于將商務做成一個用人非親即舊的家族企業,格局狹小。

高鳳池還在日記中提到了《翁同龢日記》在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情況。他在1935年9月15日寫道:

即舊歷八月十八日,星期日,天晴溫和。余于民國十九年一月三十日,即舊歷庚午元旦重作日記,距今已五年八閱月,第七冊開始矣。按各家日記之多,汗牛充棟,惟近世常熟翁文恭公日記推為圭臬,因公之文章、經濟與書法,為當代所欽佩,且為師傅之尊,執政多年,寵幸逾恒,故公之日記膾炙人口,商務書館不惜巨資覓稿影印。出版之日,海內人士以先睹為快。余嘗過目,書法如生龍活虎,確是可愛。所記多官事,如政府宮門抄、某官升遷、某大員會話、某屬稟到辭行。又奏稿謝恩、奉差考試、出行查辦之日程,此外如親友宴會、婚喪慶吊、本日寫字若干開、寒暑時雨之類。若遇無事可記,只寫月日而已,甚有四五日不記事而只寫月日者,惟無論病健旅行,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是為難能而可貴。按公之日記似乎平淡,不若湘鄉曾文正公之多經綸文藻。

高鳳池因為自己1930年元旦以來堅持每天記日記,想到了《翁同龢日記》的影印出版,但并未提到張元濟的貢獻。翁同龢本為張元濟的恩師,經與翁家后人翁之熹商定,張元濟不辭辛勞,于1925年7月影印出版了皇皇四十冊《翁同龢日記》,并為之作跋,指出這部日記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高鳳池也很看重這部日記的出版價值,并在日記中寫下了讀后的諸多感受。

五、與商務印書館有關的記載

與商務印書館有關的記載主要涉及館務、人事,以及館內教會派的一些活動等。

(一)商務印書館館務

關于商務印書館的館務,高鳳池日記也有3條記錄。

高鳳池在1930年2月9日的日記記載:

下午三時,有商務股東八人集于一家春菜館,彼此討論公司事務。今因工潮猖獗,公司受損巨大,有何補救辦法?一、現在公司辦事政策之不合宜,如何糾正之。二、當得一才干名望之人為經理。三、組織股東團體,隨時會議進行方法。

1929年11月9日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鮑咸昌去世之后,繼任人選也提上議事日程。1930年1月23日,張元濟主持商務董事會第369次會議,議決選任王云五出任總經理一職。1月25日,張元濟與葉景葵受董事會委托訪王云五,面呈總經理聘函。王云五答應2月7日到職。

因此,高鳳池2月9日日記提到的討論公司事務的商務股東會,不知參加者為哪八位股東。所談之事涉及公司面臨的工潮、辦事政策、經理選任、股東團體組織等。如果說“當得一才干名望之人為經理”中之“經理”即總經理,商務1月23日董事會已經選出王云五就職,為何2月9日股東會仍要選舉總經理,難道是高鳳池私下組織、有所企圖的股東會?難道是教會派股東要推選一人擔任總經理之下的經理,作為自己的代表?

1930年4月18日,高鳳池在日記中還寫道:

為商務股息事,與董、童、張、王等六人在大中華敘餐。

“董、童、張、王”應該分別指股東董景安、童世亨、張廷桂、王完白。結合1930年2月9日日記中的“組織股東團體,隨時會議進行方法”來看,似乎高鳳池有所圖謀。童世亨在1941年1月出版的《企業回憶錄》提到,1927年高鳳池退休之后,“既不得志于商務印書館,退而邀集教會派同志,組織股東聯益社,謀集股權以與張派相爭,然終不敵張派權數之多”《藕初五十自述·企業回憶錄》,上海書店1991年版,第120頁。,此“股東團體”應該是“股東聯益社”,代表與高鳳池相熟的教會派股東向董事會提案。

關于1930年4月18日教會派股東商量的“股息”事,體現在同年5月17日商務舉行的第372次董事會會議上。股東聯益社與童世亨提出“修改商務印書館公司章程草案”,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擴大股東會權限,修改股息分派辦法。但事關重大,最后議而未決,議定由張元濟及高鳳池等與原提議股東代表接洽后再議張人鳳、柳和城:《張元濟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53頁。。到1930年7月8日,“修改公司章程起草委員會”成立,高鳳池被指定為主席張人鳳、柳和城:《張元濟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56—857頁。。股息分派辦法修改之爭是商務股東之間的一項長期議題,日記中涉及不多,當另文探討。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1月29日商務印書館總館、總廠遭到日機的反復轟炸,2月1日東方圖書館被日本浪人縱火,損失極其慘重。商務董事會緊急開會,處理善后事宜。高鳳池記錄了1932年2月6日的董事會開會情形:

下午三時,商務善后會集于夢翁宅中,王云五君提出清理善后辦法十九條,選公司相當人才六十一人,設辦事處于大馬路。當時余有善后管見數條陳會。

經與《張元濟年譜長編》《岫廬八十自述》比對,兩者沒有述及的內容是:高鳳池指出王云五提出的善后辦法總計19條,善后辦事處人員總計61人,在大馬路辦公。他在會上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未明說是否被采納。

高鳳池1932年2月11日的日記內容則不見于張元濟和王云五的記載:

與王云五君談商務善后甚詳。承王君告以公司暫時不辦編輯、印刷兩部事,又言今設臨時辦事處于英租界美豐銀行樓上等等,余聞之甚慰。致張子良、程雪門二君信,詳述上海戰事之劇、人民之痛苦。子良信中說及其妻女等已遷回浦東本鄉。又得孫伯恒、張恩寶二君來信慰問。

在此次交談甚詳的會面中,王云五告訴高鳳池暫時不辦理編輯、印刷事務,集中處理善后事宜。另外還涉及高鳳池與商務在香港、北平同事的信件往來內容。

高鳳池1933年8月31日的日記稱:

下午商務董事會集于銀行俱樂部,報告公司在香港建造規模宏大之工廠,為南方印刷之根據地。

此次召開的是商務董事會第412次會議。此條與記載于《張元濟年譜長編》的有關內容基本相同張人鳳、柳和城:《張元濟年譜長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29頁。,不作贅述。

(二)與商務有關的人和事

除此之外,高鳳池在日記中也記載了與商務印書館有關的人和事。

他在1930年3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

當余在商務辦事時,迭接恐嚇之信,故曾雇用保鏢,備置手槍一柄。自退職以來,隱居簡出,保鏢早經辭去,手槍仍在,然固封深藏,從未一用。

自1914年初總經理夏瑞芳被暗殺之后,其他商務高層如張元濟、鮑咸昌、王云五也遭遇恐嚇、綁架和暗殺之事,高鳳池也不例外。他在商務任職時,曾多次接到恐嚇信,因此雇用保鏢,并自備手槍一支,以作防范,可窺當時上海治安之敗壞。

1927年高鳳池退休以后,特別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后,他將重心放在五洲大藥房的經營之上,日記中多有記述。但作為商務的董事,他對商務不可能不聞不問,還經常與人談及感受,因此他在1930年6月14日的日記中寫下“邇來喜談商務印書館,雖有所感觸,究屬氣浮志躁也”,顯然有懺悔之意。

1930年6月19日的日記則談到了夏瑞芳被暗殺之事及其緣由:

下午五時,夏氏家族為粹方先生而紀念會于閘北鴻德堂。按夏君于民國三年一月十日遇害,至今已十七年,合成陰壽六十歲。彼時,陳英士為上海都督,領有軍隊約千名,欲移駐閘北。此項軍隊紀律不嚴,閘北工商界慮其擾害不利,于是運動領事團出為反對,夏君亦發起反對之一。陳氏曾迭向夏君借款維持軍餉,夏君拒之,因之懷恨甚深,乃使死黨狙擊之。此時商務正四面楚歌,謠言蜂起:一、適值向日本股東交涉收回股權;二、同業競爭劇烈,用種種陰險破壞;三、時局不靖,內戰甚劇,幾牽及全國;四、因時局關系,經濟恐慌,公司與夏君之經濟混淆,故形十分竭蹶;五、夏君本身負債累累,子女幼稚,中年遭變,猶如梁棟摧折,當時之危迫,無異坐困危城。乃十余年,公司發達,資本由數十萬增至五百萬,每年營業自二三百萬增至千萬,職工自五六百增至三千余人。即夏氏而言,亦日見富裕,昔負債者,今有資產巨萬。子女皆成人,受有高等教育,出洋游學,男女婚嫁,宛然一大家庭,皆夏夫人含辛茹苦之力。

他在此說明夏瑞芳被暗殺是因為得罪了上海都督陳英士。而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和夏氏家族正處于困難的境地:商務正面臨中華書局的激烈競爭,而夏瑞芳的公私不分不僅使自身負債累累,也拖累了商務印書館。到了1930年,商務的資產已增至500萬元,營業額高達一千萬元,上海本部員工也有三千多人,均實現了五到十倍的增長。而有賴于夏瑞芳夫人的含辛茹苦,夏氏家族也枝繁葉茂。

1930年11月20日的日記則提到了開明書店:

午刻,與謝頌羔、章錫三、陸楨祥三君敘餐。章君昔在商務編譯所辦事,今自辦開明書店,因事業開展,印刷方面應不敷求,欲借陸君之華文印機鉛字幫忙。

“章錫三”即章錫珊,系章錫琛之弟,原來在商務的沈陽分店做會計,1926年8月與哥哥雙雙從商務離職,合資創辦開明書店。四人聚餐,是因為章錫珊要找高鳳池之妹夫陸楨祥幫忙印刷之事。

1931年7月5日的日記則提到推薦上海龍華孤兒院學生到商務任職之事:

在六七年前,有孤兒院學生季玉銘、潘國璋、王漢庸、陸才春、余忠旭等,薦入商務印書館,派往香港分館學業。光陰荏苒,諸生去時都系稚童,昨由港例假回來,曾幾何時,均已成為翩翩之少年矣。

這些學生被推薦到商務的香港分館工作,是他們的出路之一,也屬于高鳳池的慈善活動范圍。而在這條日記的最后,刊發日記的記者為教會派鳴不平,附筆感嘆說:“商務書館為非教會中人所占,如今教會中的孤兒無出路,亦一不幸之事也?!币馑际墙虝稍谏虅帐葜?,教會收養的孤兒就少了一條出路。這應該也能說明高鳳池的用人特點。

1931年8月15日的日記則記錄了商務印書館創辦三十五周年紀念的盛況:

近日商務印書館慶祝卅五年紀念,凡向該總分館購書一元者,贈券洋二角;同人有演講提燈各種游戲,十分熱鬧。按商務創辦時資本三千余元,工人十余名,卅五年中日就月進,逐漸擴充,今有財產一千數百萬元,職工人員并仰而食者何止萬人!當時夏、鮑二君含辛茹苦,事事躬親,偉業已成,二君相繼謝世。后起之人,但知公司規模之大、財產之富,那知創辦者當日手足胼胝、慘淡經營之苦?希望繼起者善保偉業,不負創業苦心,則幸甚矣。

由于已逝去多年的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等創始人的慘淡經營,商務成就了資產千萬、養活萬人的偉業,讓同為創始人的高鳳池十分感慨:此時的他仿佛是局外人了。

1932年“一·二八”事變的爆發讓高鳳池“連日為商務、五洲與自己家事,憧擾不寧”。3月10日的日記則提到了商務和他個人等在“一·二八”事變中的損失:

此次淞滬之戰……商務印書館在寶山路者,幾完全被毀,約值六百萬元……個人如王顯華、鮑慶甲、鮑慶林、郁氏兄弟、陸楨祥、包文信諸君(捐)〔損〕失不貲。就余個人而言,八字橋之墳園、祠屋全毀,恒業地產公司、鑄豐搪瓷公司、商務印書館各股本約計在五萬元之間……

不僅是商務損失約六百萬元,即便是王顯華、鮑慶甲、鮑慶林、郁氏兄弟等商務教會派同人及高鳳池本人也損失不小。

1932年10月1日的日記則記錄了商務舊同事、總務處機要科科長盛同蓀的喪禮:

下午三時在萬國殯儀館赴盛同蓀君之喪。盛君系浙之寧紹世家,其父系前清翰林,迭任文職,仕林重之。余與盛君同事十年,其操守學識,為同人所器重,且作事穩健,有條不紊,乃敦品勵學、有守有為之人才也,在此壯年遽遭病逝,凡屬親友莫不惋惜。在一月之前,遇盛君尚傾蓋話歸,曾幾何時,遽然長逝。噫!人生如蜉蝣,朝不保夕,今壯而健者逝矣!

盛同蓀的英年早逝讓年近七十的高鳳池頗有感慨,張元濟也為之送了挽聯。

(三)教會派的宗教生活

高鳳池日記也記載了商務印書館中教會派的一些宗教生活。

1930年2月9日的日記記載他去上海竇樂安路上的鴻德堂做禮拜,鴻德堂建于1925年,落成于1928年10月,系長老會滬北堂的新堂,因紀念美華書館負責人之一費啟鴻而得名。鴻德堂的建造花費不少,日記中的“教友中鮑、夏兄妹二人各出洋萬元”,即指鮑咸恩、鮑咸昌、夏瑞芳夫人鮑鈺均慷慨相助。這似乎也能說明這些教會派人士不愿意商務印書館成為惠及大眾的文化大企業,而只是將之作為家族的“提款機”,滿足他們的教會公益目標。

1933年9月21日的日記則記載了鮑哲才牧師的百歲陰壽典禮,并寫道:

公有丈夫子三人,即咸恩、咸昌、咸亨。有女三位:長適張蟾芬君,次適夏粹芳君,三適郭秉文君。今三子三女,家業繁榮,子孫昌盛,為儕輩所稱羨。

鮑哲才的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婿均在商務印書館擔任要職,為世人稱羨。鮑咸恩和鮑咸昌與夏瑞芳一起創業,長期執掌印刷所。鮑咸恩1910年早逝,鮑咸昌1929年逝于總經理任上。幼子鮑咸亨先在海關工作,后加入商務。長女鮑大姑嫁給另一創辦人張蟾芬,次女鮑翠芳(鈺)即夏瑞芳夫人,幼女鮑翠鳳(懿)嫁給郭秉文,后來郭又娶了夏瑞芳之女夏璐德,曾在商務協助翻譯出版《漢英雙解韋氏大學字典》。在鮑、夏兩家的第三代中,由于父輩的安排,鮑咸恩之子鮑慶甲、鮑咸昌之子鮑慶林、夏瑞芳之子夏鵬(筱芳)均做到中層的職位。這種在姻親基礎上的人事安排是教會派在商務印書館長期盤踞的有利因素。

《東成西就》一書提到鮑慶林娶了高鳳池的女兒高斐君羅元旭:《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300頁。。但從高鳳池日記中的有關記載來看,并非如此,不知孰是孰非。請看1935年2月18日的日記記載:

近為道惠事十分系念,故昨日第二次往視其父慶甲,滿擬與彼討論一切,可惜父子都不在家。承其后妻某氏詳述慶甲之近況與家庭艱難情形,余聞之,嗒然而回。

高鳳池只有一女斐君、一子鵬云。從日記來看,道惠是高鳳池的外孫,其父為鮑慶甲。因此高鳳池的女婿是鮑慶甲而不是鮑慶林。按下文所附致道惠信中的“你是一個無母親的孤兒”,高斐君已經過世,鮑慶甲再娶。

六、美華書館

高鳳池曾在美國長老會創辦于上海的美華書館任職21年,做到華經理的職位,因此他在日記中也有所記錄。見1930年11月20日的日記:

又據謝君言,美華書館地產機器有全盤出售信息,囑為留意。美華書館系美國長老會所創辦,已有七八十年之歷史,為我國最早之印刷機關。凡我國鉛印與印刷人才,皆發祥于此。余由學校畢業后,即入該館辦事,計二十年之久,亦余一生發軔之地。自十年以來,印刷蓬蓬勃勃,該館機件陳舊落伍,即人才亦太暮氣,年有虧折。按該館之設,原為便利傳道,不在謀利,故總差會有收息停辦之表示。

此時的美華書館在機器、人才方面均無優勢,瀕臨停辦境地,與商務印書館相比,呈現此伏彼起之勢。

高鳳池在次年9月23日的日記又提到美華書館:

陳春生君來言美華書館事,該館為美國北長老會所創辦,在我國第一最早印刷機關,有七十余年之歷史。彼時我國雖有木版雕刻,遲鈍粗鄙,該館創鑄字模,用活字機印,精美迅速,于是推行至石印彩印。書籍出版,迅如風駛電閃,日出萬卷。余于一八八四年入該館辦事,初八年為校對,繼五年為管理貨棧,末后八年管理銀錢賬目,共計有二十一年之久。彼時主任為教士范約翰,后繼以費啟鴻教士,余在館承蒙兩教士優禮相待,乃于一九〇五年離職,而入商務書館。余一生事業發軔于此,故對該館至今系戀無已。該館(指美華書館)初設于本埠小東門外十六鋪,后遷至二擺渡北京路中市,約于一九〇〇年在北四川路購地十余畝,建造新式廠房,添備機械,規模擴大。彼時四川路一隅,荒蕪冷僻,自經該館建設工廠之后,地面日見繁盛,地價亦因之飛漲,至二三十倍之大,市面驟然熱鬧,皆賴該館篳路藍縷開創之功也。近十年來,該館營業逐漸衰落,年有虧折,其原因如次:(一)暮氣已深,積重難返;(二)機械陳舊,產生力減;(三)同業競爭,相形見(拙)〔絀〕。今聞美國總差會決計將該館停辦,將全部地產、房屋、機件、生財出售。滄海桑田,盛衰無常,當余在館辦事時,為全國第一極大印刷機關。余聞之,不覺慨然有今昔之嘆。

高鳳池不僅提到自己在美華書館的經歷,也提到了美華書館由盛轉衰的歷史及衰落的原因。

1931年10月24日的日記則提到了美華書館歇業情況:

前日往美華書館訪該館經理金多士君。金君系英之蘇格蘭人,和氣誠篤,在館服務垂五十年,余在該館時承其優待。今聞美華將欲結束,金君預備回國。據金君言,紐約總差會在數十年前,彼時中國無印刷機關,總差會為便利傳教起見,開設美華,印刷教會需用書籍。今中國印刷事業盛行,教會書籍,家家可印,且本館之機件失時,營業難振。今昔情形懸殊,無存在之必要,故總差會決計將該館結束停辦。今已將全盤之地產、房屋、機器、鉛件如數出售于中國地產公司,約售銀五十萬兩,草契已立,至年終銀產兩交云云。金君言時面有不豫之色,一則不愿離去久居之中國,一則憂一班年老工友之失業。余聞之,不覺感慨系之。蓋余一生發軔于此,且受惠甚優。又當余服務時,該館為全國最模范之大印刷局,今則衰落淘汰,大有滄桑之感。

金多士英文名Gilbert McIntosh,蘇格蘭人,系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曾著有The Mission Press in China(《在華傳教士出版簡史》),在美華書館出版。對于美華書館在自己手上關門,金多士無奈失望,而高鳳池對此也有滄桑之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高鳳池在1930年9月13日的日記中還談了對“言論出版自由”的認識:

國民政府確定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載在典章,但按之事實,絕端兩歧,取締之嚴,干涉之密,較之專制時代,有過之無不及者。今各報館派駐檢查員,凡論說、新聞,須經該員檢閱認可,始行登報。對出版書籍,審查極嚴,非恭維黨義,不易批準。凡以前教科書,非獨不準出售,且勒令將存書與版片銷毀……

他指出,國民政府1928年后規定人民有言論出版自由,但是實際并非如此。書報審查極其嚴格,并影響了教科書出版。

結語

高鳳池日記篇幅雖然不大,但從出版研究的角度而言,有些史料相當重要。而且日記中的其他內容較為豐富多樣,研究者也可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研究,這正是高鳳池日記的價值所在。

筆者對高鳳池日記的整理,盡量遵從原貌,漫漶不清之處以□代替,并酌予校訂:誤字和衍文以圓括號括去、正字和脫文以六角括號表示。同時,本書將與高氏相關的史料匯為附錄,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從民國報刊中輯錄的高鳳池文存;二是高鳳池小傳和兩篇采訪稿,庶幾可見高氏生平;三是記錄張元濟日記中述及高鳳池之部分,以及張元濟所撰《高翰卿先生八十壽序》,與高鳳池日記雖然時段不同,但兩相對讀,或可對兩人關系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筆者對高鳳池日記的整理、勘誤和注解工作,得好友占曉鐘審校之助。筆者之研究生潘俊辰、于立、郭星秀、徐源、張安格、吳雅婷等為本書做了大量的整理和校對工作,不失為出版專業研究生的一種必要的訓練。

中華書局的張玉亮編輯多年來主持學術期刊《中國出版史研究》,今新創叢書,致力于出版史領域文獻整理及學術專著的出版。欣然將本書納入,在此深表謝忱。

筆者最后有所奢望的是,在高鳳池的后人手中仍保存其日記的原本,有朝一日問世,為我們提供更多的研究史料。

葉新識于京南鳴秋軒

2021年春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前郭尔| 牟定县| 鱼台县| 滨海县| 荣昌县| 锡林浩特市| 甘泉县| 通海县| 灌阳县| 聂拉木县| 二连浩特市| 怀集县| 报价| 连南| 大悟县| 黔江区| 兴义市| 望谟县| 余干县| 隆回县| 承德县| 宁乡县| 宝丰县| 朝阳区| 安庆市| 高清| 大兴区| 南汇区| 陵川县| 新昌县| 莎车县| 白沙| 江安县| 和硕县| 共和县| 长白| 大竹县| 广宁县| 宁都县| 莱芜市|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