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陽關
正在暢想張騫當年兩次出使西域的傳奇經歷時,車忽然開進了一片綠洲。村莊中溪流澄澈,葡萄架搭出了清涼綠蔭。一個轉彎,陽關遺址區便在眼前了。
景區里幾乎都是后修的古風建筑。博物館中,講解員正在為大家介紹陳列于此的陽關遺物;復原的官署中,民間藝術家正在用漢隸為游客們書寫著“通關文牒”;而重建的城樓下,群眾演員正攔著過往的游客們“問詢”和“查驗”——人們努力還原著陽關的往日生活。通行陽關是當年普通民眾和客商更愿意選擇的方式,因為相比北部的玉門關,位于南線的陽關更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

▲作者在陽關景區的奮力一躍。身后便是陽關遺留下來的墩墩山烽燧。當年這里是中原通往鄯善、于闐、莎車等西域國度的必經之路。
穿過關城,便看見一座烽燧高高矗立在山頂,俯視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來人往以及滄海桑田般的巨變。所謂烽燧,也就是烽火臺,古人把夜間舉火叫“烽”,白天放煙叫“燧”,用以傳遞敵情。陽關關城附近有十幾座烽燧環繞,其中最大的就是被稱為“陽關耳目”的這座墩墩山烽燧了。換乘擺渡車來到烽燧腳下,這里是整個古陽關的制高點,數百里之間的風吹草動都可以盡收眼底。據說天氣晴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遠處巍峨的祁連雪山。烽燧一側有片巨大的沙地延伸遠方,講解員告訴我們,這里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因為很容易撿到箭頭、古幣之類的老物件。而據專家們考證,陽關故城就跟那些古董一起,掩埋在茫茫流沙之下。
抬眼往西望去,即便今天,這看起來也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白云變幻之中,我仿佛見到西域古國的使臣們踏盡黃沙,粟特商人的駝隊艱難前行,中原的絲綢、漆器、鐵器源源不斷運往西域,換回了核桃、石榴和葡萄。不禁又想到了昨天在45窟見過的那幅《胡商遇盜圖》:穿著不同民族服裝的商人們,在手持利刃的強盜面前滿面愁容、瑟瑟發抖。絲綢之路是財富之路,是交流之路,卻也是一條艱辛和苦難之路。